[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4:41

古代国庆知多少

欢度国庆

“国庆”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其中写道:“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
在中国古代,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普天同庆莫过于帝王的登基、婚娶、诞辰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则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节。
1 唐代的国庆:千秋节

唐玄宗时期的“国庆”叫作千秋节,千秋节当天整个大唐休假三天,贵族官员与民同乐,皇宫之中会大摆宴席,宴请群臣,莺歌燕舞,民间的女子们也会走上街头,并且在自己的脸上绘上各种各样的图案,粉黛浓妆,好不热闹。
2 宋代的国庆:长春节

与唐朝一样,宋朝也把皇帝的生日定为全国性的纪念节日。如宋太祖的二月二十六日“长春节”,宋太宗的生日十月十七日“寿宁节”,宋真宗的十二月二日“承天节”,等等。别出心裁的是,北宋时的庆典,还有数百名12岁左右儿童组成的“儿童方阵”,红紫银绿、色彩斑斓、锦袄宽衫、戴玉冠、裹巾头、舞剑器、执锦仗、捧宝盘、跨雕箭,扮夷来朝献宝,以此营造“国际影响”。
3 清代的国庆:万寿节

清代的皇帝也不甘落后,以“普天同庆,天下大赦”为主题,操办皇帝的生日庆典。清代皇帝的生日称“万寿节”,寓意“万寿无疆”。“万寿节”的国宴场面宏大,规定午时摆设,未时举行,申时结束,时间长达四个小时。“国庆”这天,民间禁止屠宰,禁止穿素色服装,一律穿鲜艳服装;官方禁止斩杀刑犯,并在这前后数日,连刑事案件都不审理。京城一派欢乐祥和,与春节不同的,这时的主要街道全由官方布置得绚丽多彩。
4 民国的国庆
真正属于老百姓们的“国庆”,还得从民国算起。而民国时期的“国庆”又是怎样的呢?许广平在写给鲁迅的信中曾有过这样一段叙述:“南方‘双十节’很热闹,家家放鞭炮,工会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随处皆是。”所谓双十节即当时的“国庆”节,是为纪念辛亥年的武昌起义而设。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南方的“国庆”节还是同现在一样热闹,然而北方的“国庆”节却与之大相径庭。
在1927年北洋军阀被打倒之前的民国前十年,北方的“国庆”节却是十分冷清:每年的10月10日上至北洋政府,下至黎民百姓,几乎没有人对这一天有过多在意。因为当时南北割据,南方被国民党收割,北方被北洋军阀控制,而北洋军阀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跟北洋系没有任何关联。若不是临街商店会在这一天挂出五色旗以示纪念,它也就仅仅如同一个普通的周末而已——机关休假一天,学校放假一天,全然不似南方的热闹。
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内忧外患,国家四分五裂下的社会一片动荡,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更是无暇庆祝。直到后来南北获得统一,北方的“国庆”节才终于得到重视。
国庆节快乐
古语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古时的“国庆”多为帝王的“派对节”,于百姓而言只是跟着沾光的节日。百年的沧桑巨变,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有了如今的国富民安,使国庆在每个国人的心中有了更深刻、更令人自豪的内涵。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国庆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