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14:41

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有多大?袁崇焕该对他下手吗?再不下手就迟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明末辽东战场上,有个叫毛文龙的将领,曾经让后金头疼不已。
这个从浙江走出来的汉子,在皮岛建起了一个让努尔哈赤都不敢小觑的军事基地。

可是好景不长,袁崇焕竟然在双岛设宴,把这个抗金名将给杀了。
很多人至今还在争论,袁崇焕这一刀到底砍得对不对?毛文龙真的已经变质了吗?
一个浙江小子的辽东梦毛文龙这个人,说起来还真不是什么将门之后。
他祖上在山西做点小生意,后来搬到杭州定居。
爷爷靠着贩卖官盐赚了些钱,算是个小康之家。

毛文龙的父亲还娶了当地沈家的女儿,这沈家在杭州也算有点名气。
命运捉弄人,毛文龙九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
一个寡母带着孩子过日子不容易,只能投靠舅舅家。
这孩子从小就不爱读四书五经,天天捧着兵书看得津津有味。
别人家孩子背诗词歌赋,他却对排兵布阵特别感兴趣。
舅舅看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干脆托关系把他送到宁远伯手下当兵。
毛文龙虽然年纪不大,人却机灵得很。
他参加了辽东的武举考试,居然一次就过了,被提拔为守备。

这在当时可不简单,一个外地来的年轻人,能在辽东站稳脚跟,说明确实有两把刷子。
辽东这地方,从来就不太平。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对明朝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原本归明朝管辖的奴儿干都司,大片土地都落入了后金手中。
就在这种危急关头,毛文龙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机会。
皮岛上的传奇开始辽东沿海有个小岛叫皮岛,位置相当关键。
这里距离后金腹地不远,可以作为骚扰敌后的跳板。

更重要的是,皮岛四面环海,易守难攻,是个天然的军事要塞。
毛文龙看中了这块宝地,开始在岛上经营自己的势力。
刚开始的时候,毛文龙手下只有几百号人。
这些人大多是从辽东逃出来的流民和败兵,装备简陋,士气低落。
毛文龙却有办法把这支杂牌军练成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他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严格军纪,赏罚分明。
更重要的是,他经常亲自带队出击,与士兵同甘共苦。
皮岛的地理位置让毛文龙如鱼得水。
他派遣小股部队深入后金控制区,专门袭击运输队和零散的军队。

这种游击战术让后金军队防不胜防。
努尔哈赤曾经派大军围攻皮岛,结果发现这个小岛就像个刺猬,根本啃不动。
毛文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原本被后金占领的沿海地区,百姓开始暗中支持他。
一些被俘虏的明军将领也设法逃到皮岛投靠。
就这样,毛文龙的势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到了鼎盛时期,他控制的范围包括辽东沿海四百多里地区,手下兵马号称十几万人。
尚方宝剑在手的日子毛文龙能够迅速崛起,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的支持,那就是登莱巡抚袁可立。
袁可立这个人眼光独到,一眼就看出毛文龙的价值。
他认为,要想在辽东战场上扭转被动局面,必须要有人能够深入敌后,牵制后金的兵力。
袁可立上任不到十个月,就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给毛文龙一柄尚方宝剑。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尚方宝剑代表着先斩后奏的权力,相当于皇帝的授权。
有了这把剑,毛文龙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土皇帝,可以自由调配兵马,处置部下。
得到尚方宝剑后,毛文龙的胆子更大了。
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游击战,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攻击行动。
在他的打击下,女真人被迫放弃了沿海大片地区,退守内陆。
原本控制这些地方的女真人只剩下一千多人,其他的要么被消灭,要么逃走了。
这个时期是明清战争史上很特殊的一段。
自从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朝军队基本上都是在防守,很少主动出击。

毛文龙是个例外,他不仅敢打,而且还能赢,甚至收复了不少失地。
这种主动出击并且开疆扩土的情况,在整个明清战争中都很罕见。
毛文龙的成功让朝廷刮目相看。
皇帝多次下诏嘉奖,各种赏赐不断。
毛文龙被封为总兵官,还获得了世袭的爵位。
一时间,他成了抗金英雄的代表,声望达到了顶峰。
权力让人变了味成功往往会改变一个人,毛文龙也不例外。
随着地位越来越高,他开始变得骄傲自大起来。

原本那个和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军阀。
毛文龙开始在皮岛上建造豪华的府邸,生活越来越奢侈。
他还大量招募私人卫队,这些人只听他一个人的命令,不受朝廷节制。
更要命的是,他开始插手当地的民政事务,俨然把皮岛当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军队管理也出了问题。
毛文龙开始大量吃空饷,虚报兵员数量。
原本十几万的军队,真正能打仗的可能只有几万人。

其他的要么是老弱病残,要么根本就不存在。
这些空出来的军饷,自然都进了毛文龙和他心腹的腰包。
朝廷政治斗争激烈,毛文龙也卷了进去。
魏忠贤专权的时候,毛文龙主动攀附,希望通过阉党保护自己的地位。
他派人到北京送礼,贿赂朝中大臣。
这种做法虽然暂时保住了他的位置,却也为将来的麻烦埋下了伏笔。
袁可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多次写信劝告毛文龙要谨慎行事,不要得罪太多人。
东林党和阉党虽然互相斗争,对毛文龙的看法却出奇一致:这个人权力太大了,必须要限制。
政治风暴中的挣扎朝廷的压力越来越大,袁可立也顶不住了。
阉党和东林党联合起来,要求彻查毛文龙的问题。
袁可立被迫派人到皮岛核查军队数量和装备情况。
这次核查的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毛文龙虚报的兵员数量高达几万人。
面对确凿的证据,袁可立无话可说。

他和毛文龙的关系开始破裂,两人从原来的亲密合作变成了互相猜疑。
毛文龙觉得袁可立背叛了自己,袁可立则认为毛文龙让自己难堪。
风暴来得很快。
袁可立被朝廷调离了登莱巡抚的职位,贬到别处任职。
失去了最大的保护伞,毛文龙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
朝廷中反对他的声音越来越大,要求撤销他职务的奏章接连不断。
袁可立虽然离职了,对毛文龙还是有感情的。
在离开登莱之后的八个月里,他一直在为毛文龙奔走呼号,希望能够保住这员战将。

袁可立写了很多奏章,为毛文龙的功绩辩护,请求皇帝网开一面。
这种做法虽然感人,却改变不了大势。
毛文龙自己也意识到了危险。
他开始暗中联系一些地方势力,甚至与一些外族部落建立联系。

这些举动在朝廷看来,简直就是叛逆的征象。
毛文龙是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却没想到这样做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毁灭。
双岛宴请的最后时刻天启七年,辽东局势又发生了变化。
朝廷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辽东军务。
袁崇焕这个人学问很好,对历史典故了如指掌。
他一到辽东,就开始研究毛文龙的问题。
袁崇焕很快得出了结论:毛文龙已经不是纯粹的抗金力量了,他有割据自立的野心。

这种判断基于几个事实:毛文龙私自与外族勾结,大量侵吞军饷,还在皮岛上建立了独立的统治体系。
更要命的是,毛文龙手下的军队战斗力明显下降,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已经大不如前。
袁崇焕决定先礼后兵。
他派人给毛文龙送去信件,邀请他到双岛相会。
袁崇焕在信中说得很客气,表示想要商讨抗金大计,希望毛文龙能够配合。
毛文龙虽然有些疑虑,考虑到袁崇焕是新来的上司,还是决定赴约。
双岛相会持续了好几天。

袁崇焕表面上对毛文龙礼遇有加,每天设宴款待,还请他观看士兵训练和射箭表演。
毛文龙被这种热情迷惑了,以为新来的上司很赏识自己。
私下里,袁崇焕多次劝说毛文龙主动辞职回乡。
他告诉毛文龙,朝廷对他的意见很大,继续留在辽东只会更加危险。
不如趁着还有功劳在身,主动退出,保全名声和性命。



毛文龙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觉得自己功劳太大,朝廷不敢把他怎么样。
见劝说无效,袁崇焕下定了决心。
最后一天的宴会上,他以观看射箭为由,把毛文龙引到一个预设的地点。
早就埋伏好的刀斧手突然冲出来,将毛文龙当场格杀。
一代枢纽的覆灭与争议毛文龙死后,袁崇焕立即上奏朝廷,列出了几条罪名:攀附魏忠贤、侵吞军饷、私通外敌等等。
皇帝看到奏章后,虽然有些意外,还是批准了袁崇焕的做法。

毛文龙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毛文龙的死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支持他的人认为,不管怎么说,他对抗击后金还是有贡献的。
杀掉这样一个将领,等于是自毁长城。
反对他的人则认为,毛文龙后期已经腐化变质,留着只会是祸害。
从军事角度来看,毛文龙的死确实对明朝的辽东防务造成了一定影响。
皮岛失去了核心人物,那里的军队很快就散了。
后金也趁机收复了一些失地,巩固了自己的后方。
从政治角度来看,袁崇焕的选择可能是对的。

毛文龙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很可能会成为像安禄山那样的人物。
他已经有了割据的实力,又与外族有联系,随时可能叛变。
与其等到他真正造反再处理,不如趁早解决掉这个隐患。
毛家军在毛文龙死前就已经显出颓势了。
军纪松懈,士气低落,战斗力大不如前。
即使毛文龙不死,这支军队也很难再发挥当年的作用。
袁崇焕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下决心动手。
结语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件事,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
说他对,毛文龙确实有问题,不处理会更麻烦。
说他错,毛文龙好歹是个抗金的将领,杀了可惜。
pic/o5fqtgqiwwi.jpg
其实这就是政治的复杂性,没有绝对的对错。
袁崇焕当时面临的选择很艰难,他选择了一个他认为对大局最有利的方案。
历史已经过去了,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理解权力如何改变一个人,以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信息来源:
《明史·毛文龙传》
《明史·袁崇焕传》
《明史·袁可立传》
《明实录·天启实录》
《国榷》谈迁著
《明季北略》计六奇著
《辽东志》
《皮岛志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有多大?袁崇焕该对他下手吗?再不下手就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