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救了秦始皇的命,秦问他要何赏赐?小兵:就赏我五十个美女吧
前言有时候人太聪明了未必是件好事,反而笨一点,最后还能有个好结果,秦朝有个特别厉害的战神叫王翦,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一个人就立下了灭掉五个国家的超级大功劳,但奇怪的是,每次出去打仗之前,他都会找秦始皇要美女、要田地,表现得就像个只知道贪财好色的庸俗之人。
可就是他这些看起来“傻里傻气”的做法,让他避开了皇帝的怀疑和猜忌,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平平安安、荣华富贵。
他到底是真傻,还是故意装傻呢?
从“小兵救驾”到“灭国专业户”王翦,出身于秦国频阳(今陕西富平),祖上是周灵王太子晋的后裔?听着挺高大上,但其实家底薄得可怜,就是个普通军户家庭。
在那个“军功爵制”盛行的秦国,普通人想翻身,只有一条路——上战场,砍人头。
王翦从小爱读兵书,胆识过人,年纪轻轻就参军入伍,从最底层的“伍长”做起。那时候的他,连个正式军衔都没有,每天扛着戈矛在军营里操练,风吹日晒,跟所有小兵一样灰头土脸。
转机出现在公元前238年。
这一年,秦王嬴政刚刚亲政,朝局不稳。他的异母弟弟长安君成蟜本该率军北伐赵国,却突然调头反叛,联合嫪毐残部,带兵直扑咸阳,企图夺位。
宫中大乱,嬴政被困,眼看就要命丧黄泉。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翦随军回援,临危不惧,带头冲锋,杀入敌阵,硬是用血肉之躯为秦王杀出一条生路。
这一战,史书没写他杀了多少人,但明确记载他“有功,赐金帛百斤,升裨将”。相当于一个基层民警在领导遇险时冲上去救了命,第二天就提拔成了副局长。
从此,王翦正式进入秦王的视野。而嬴政,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记住了这个“能打、敢拼、还懂分寸”的将领。
接下来的十年,王翦开启了“灭国模式”:公元前229年,灭赵:他用“声东击西”之计,绕道羊肠小道偷袭阏与关,再围邯郸,断粮道,逼赵王投降。
公元前226年,灭燕:荆轲刺秦失败后,燕国士气崩溃,王翦渡易水,直取蓟城,追击燕王至辽东,一战定乾坤。
短短几年,赵、燕两国灰飞烟灭,王翦的军功簿上,写满了“战神”二字。
可奇怪的是,他从不张扬,也不结党,更不像白起那样“杀人如麻、威震朝野”。他打仗讲究“稳、准、狠”,从不冒进,也不贪功。
别人拼的是狠,他拼的是“忍”。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那场差点让秦国崩盘的——灭楚之战。
王翦如何用“贪欲”护身说到灭楚,就不得不提一个“天才少年”——李信。李信年轻气盛,战功赫赫,深得嬴政喜爱。公元前225年,秦王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
李信自信满满:“二十万足矣!”嬴政大喜,立马派他和蒙武率二十万大军南下。
一开始,李信势如破竹,连克平舆、寝丘、鄢郢,楚军节节败退。可他不知道,楚国名将项燕(项羽的爷爷)早已布下陷阱。
项燕不急着决战,而是悄悄尾随秦军,白天不出战,晚上搞偷袭。秦军连日行军,疲惫不堪,士兵睡得正香时,楚军突然杀出,一连斩杀七名都尉,李信本人也中箭负伤,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消息传回咸阳,嬴政当场摔了玉案,怒吼:“寡人错矣!”他终于明白:灭楚,非王翦不可!
可王翦呢?早就称病回乡,躲在家里种菜。嬴政亲自登门,请他出山。王翦却不紧不慢地说:“灭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
嬴政一听,倒吸一口凉气——秦国全国兵力也就七八十万,你一开口就要六十万?这不是把全国命脉交给你吗?
可眼下没人可用,嬴政咬牙答应。可王翦还没完。
出征前,他连续五次上书,内容就一个:“大王,我老了,就想着给子孙留点家产,能不能赏我几块良田、几处豪宅?”
嬴政哭笑不得:“你放心打仗,回来啥都有!”王翦还不罢休,临出关时又派人送信:“上次说的那五十个美女,大王可别忘了啊!”
这下,连秦王身边的宦官都看不下去了:“这王翦,也太贪了吧!”可嬴政却笑了:“这老家伙,就这点出息,放心了。”
你发现没?王翦这一招,叫“自污”——主动给自己贴上“贪财好色”的标签,让君王觉得你没野心。
因为君王最怕的,不是你贪,而是你“太完美”。你要是清廉自律、战功赫赫、深得军心,那皇帝晚上能睡得着吗?
可你要是整天惦记着田地美女,那在皇帝眼里,你就只剩欲望,没有威胁。王翦心里门儿清:六十万大军在手,我就是秦王最大的梦魇。
所以他必须让嬴政相信:“我王翦,只想发财,不想夺权。”这招,高不高?太高了!
后来他儿子王贲灭齐,也学他这一套,打完仗立马交兵权,回家种地,父子俩联手把“功成身退”玩到了极致。
拖字诀耗干楚军,一战定乾坤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楚国那边,项燕也调集全国兵力,三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两军对峙于淮北。所有人都等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可王翦干了什么?扎营、挖壕、睡觉。他下令:“全军固守营垒,不准出战!”
任凭楚军怎么挑衅、骂阵,秦军就是纹丝不动。士兵们每天干啥?洗洗澡、吃吃饭、玩玩投石、跳跳远,日子过得比度假还舒服。
一连三个月,秦军养精蓄锐,楚军却越打越没劲。为啥?粮草跟不上了。楚国地盘大,但管理混乱,后勤拉胯。三十万大军天天耗着,粮仓快见底了。
项燕无奈,只好下令东撤。就在这时,王翦猛然下令:“全军出击!追击楚军!”六十万秦军如猛虎下山,一路追杀到蕲南,大破楚军,项燕战死,楚王负刍被俘。
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以逸待劳、疲敌制胜”**的典范。王翦用“拖字诀”,硬是把楚国拖垮,再一举歼灭。
可打赢之后,他干了什么?立刻上书请辞,交出兵权,回老家养老。嬴政想留他,他坚决不干:“臣年老体衰,不堪重任,愿归故里,安度余生。”
于是,秦朝唯一一个手握全国兵力的将军,主动放权,全身而退。而他的儿子王贲,也没让他失望——灭魏、灭齐,同样功成即退。
王氏家族,成了秦朝唯一没被清洗的功臣世家,甚至在秦末大乱中安然无恙,西汉初年依然富贵。
结语王翦这一生,看似“贪财好色”,实则大智若愚。他比谁都清楚:在权力面前,太聪明的人,往往死得最快。
白起为秦国打下七十多城,最后被逼自刎;韩信帮刘邦得天下,却被吕后骗入长乐宫,腰斩而死;
李牧力挽狂澜,却被赵王听信谗言杀害;蓝玉功高震主,嚣张到调戏皇帝妃子,结果被剥皮实草;
年羹尧平定西北,却因一句“让皇帝端洗脚水”被雍正赐死……这些“聪明人”,输就输在——太想证明自己,太想掌控一切。
而王翦呢?他主动暴露弱点,示弱于君,用“贪欲”当盔甲,用“退让”当武器。
有时候,活得久,比飞得高更重要。有时候,装傻,才是真聪明。
你觉得“大智若愚”是智慧,还是懦弱?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资治通鉴》
《战国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