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刘伯温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前言:北京奉天殿外的白玉阶下,刘瑜身着绯色武官服,双手接过礼部官员递来的诚意伯金印。
他忽然想起幼时族老讲的故事——他的九世祖刘伯温临终前曾拉着儿子的手说,刘家必出奇才。
彼时刘家已败落得靠种地糊口,没人把这话当真,但是没想到真的成了跨越百年的预言。
刘伯温的才智,早在元朝时就已显露,他为参加科举悄悄把年龄报大了四岁。
这并非投机,而是他看透了元末官场的腐朽,想早入仕途做些实事。
当年科举全国仅录取56名进士,刘伯温位列其中,被派往江西高安县任县丞。
在高安任上,他撞见土豪劣绅勾结官吏强占民田,二话不说就查抄了土豪的家产,还给百姓,可这样的刚直在元末官场格格不入。
上司收了贿赂,反过来斥责他多管闲事,同僚也排挤他,刘伯温憋了一肚子气,干了三年就辞官回家。
直到至正二十年朱元璋派麾下谋士孙炎来请他,孙炎知道刘伯温是读书人,没带兵马,每天上门和刘伯温聊天下大势。
聊到陈友谅占湖广、张士诚据江南时,刘伯温忽然问:若你是朱公,该先打谁,孙炎答,先打陈友谅,他野心大,早除早安。
这话正合刘伯温心意——他看出朱元璋是能成大事的人,最终决定出山。
投靠朱元璋后,朱元璋按他的办法在龙湾设伏,果然大败陈友谅。
后来鄱阳湖大战,刘伯温又建议朱元璋用火攻,还在关键时刻提醒他转移帅船,躲过陈友谅的炮火。
可以说朱元璋能平定南方,刘伯温的战略眼光起了关键作用。
洪武元年明朝建立,论功行赏时刘伯温却成了边缘人,李善长被封韩国公,而刘伯温只封了诚意伯。
有人替他抱不平,刘伯温却知道,朱元璋向来对有谋略的文臣既用又防。
可麻烦还是找上了门,刘伯温直言胡惟庸像匹劣马,这话很快传到胡惟庸耳朵里,胡惟庸从此把刘伯温视作眼中钉。
洪武四年刘伯温主动辞官回家,本想躲开朝堂纷争,却没料到胡惟庸还会追着不放,处处针对。
后来刘伯温病倒连路都走不动,胡惟庸带着太医给他开了一副药,刘伯温喝下去后肚子却更疼了。
他强撑着身子让人扶他去见朱元璋,说胡惟庸送的药不对劲,可朱元璋只是淡淡地说你多休息就好。
刘伯温回到驿馆,心里清楚这是朱元璋默许了胡惟庸的做法——他这个智囊如今成了多余的人。
这年四月,刘伯温知道自己撑不下去了,让人把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叫到床前。
彼时刘琏刚在翰林院当编修,刘璟还没入仕,刘伯温拉着两个儿子的手说,
你们别当官,但也别灰心,咱家9代后必出奇才,到时候就能翻身。
刘琏哭着问为什么是9代,刘伯温没多说,只让他们把家里收藏的天文、兵法书籍全献给朱元璋。
他心里清楚朱元璋猜忌心重,这些书留在家里早晚是祸根,而说9代后出奇才,不是真能掐会算,而是他看透了明朝的官场规律,
朝廷为了凝聚人心,总会表彰功臣后裔,只要刘家有人能守住本事,总有出头的机会。
没过几天,刘伯温就去世了,他的两个儿子后来果然如他所说,栽在了官场上, 连孙子刘廌也没逃过厄运。
刘家彻底败落,族人有的改了姓,有的搬到偏远山村,连提起“刘伯温”都要小声,谁还记得那句9代后出奇才的遗言?
时间一晃到了明朝中期,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在浙江参加武官选拔。
他从小跟着族叔练武艺,还读了不少祖父留下的兵法书,在选拔中一路过关斩将,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
处州当时常有山匪作乱,官府多次围剿都没成功。
刘瑜到任后没急着派兵,而是先化装成商人,摸清了山匪的巢穴和路线,然后趁着雨夜突袭一举擒获了匪首。
这事传到杭州都指挥使司,上司觉得他有本事,把他调到杭州负责漕运安保。
刘瑜在杭州任上,又解决了漕船经常被劫的问题,名声慢慢传了出去。
嘉靖帝登基后明朝国力渐衰,有人想起了刘伯温。
礼部查阅档案发现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正在杭州任职,还立了不少功,便奏请嘉靖帝让刘瑜承袭诚意伯爵位。
嘉靖帝准了,还把刘瑜调到京城。
刘瑜到任后重修了长江沿岸的堡垒,还训练水师,多次击退来犯的倭寇,嘉靖帝很满意,曾对大臣说刘伯温的后代果然有本事。
刘家这才彻底翻了身,还成了朝廷倚重的世家,刘瑜后来专门设了一间祠堂供奉刘伯温的牌位。
后人常说刘伯温能掐会算,其实他的预言,不过是对人心和时代的深刻洞察。
他知道朱元璋会猜忌功臣,所以让儿子别当官,也知道明朝不会一直忘了功臣,只要家族有人能守住本事,总有被想起的一天。
刘家的命运也印证了家族兴衰、在人不在天的道理,刘伯温的儿子们太刚直,不懂得在官场中保全自己,所以遭难。
而刘瑜既有本事又懂得抓住机会,所以能成功,这不是锦鲤体质,而是一代代人守住底线、积累本事的结果。
参考资料:1. [清] 张廷玉等:《明史·刘基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
2. [明] 黄伯生:《诚意伯刘公行状》,收录于《诚意伯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3. 《明实录·嘉靖朝实录》(卷128),中华书局1983年版
4. 刘瑜:《追述祖德记》,明代嘉靖年间刻本
5. 谈迁:《国榷·洪武八年》,中华书局1958年版
6. 浙江省青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田县志·人物篇·刘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 吴晗:《朱元璋传》(收录刘伯温事迹),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8. 刘基:《郁离子》,中华书局1981年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