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8:52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还有哪些没有被盗掘?

说起中国古代帝王陵,这事儿挺让人感慨的。从夏朝到清朝,差不多四千年,冒出过几百位皇帝,建了上百座陵墓,结果呢?绝大多数都让人给挖了,里面的金银珠宝、文物古董,早被盗墓贼洗劫一空。
为什么会这样?一来古时候战乱不断,新王朝上台总爱挖前朝的陵来发财;二来陵墓设计得太显眼,高大封土堆、华丽陵园,简直就是给盗墓的指路明灯;三来后世盗墓技术越来越高明,从土夫子到军阀,再到现代设备,没什么能挡得住。
但话说回来,也不是全军覆没,还有那么几座陵墓,地宫到现在都没让人碰过,完好无损地躺在那儿。咱们今天就聊聊这些“漏网之鱼”,按朝代顺序捋一捋。

先从最早的夏商周说起吧。这段历史陵墓情况最乱,夏朝的陵墓到现在一个都没确认过,二里头遗址挖了六十多年,高规格墓葬倒是有几个,但跟夏王沾不上边儿。商朝前期的王陵因为迁都频繁,也没影儿;后期殷墟王陵区挖出八座大墓,确认是商王的,但全被西周人挖了,东西早散了。
周朝更惨,西周十二王陵一个没找到,东周的二十多座在洛阳周山、王城、金村陵区,好歹定位了,但金村那八座在民国时期被盗得一干二净,文物流失海外。总的来说,夏商周这块儿,没一座确认未被盗的陵墓。要么没挖到,要么挖到就空了。

秦汉时期,情况稍好点,但也有限。秦朝就一座秦始皇陵,在陕西西安临潼区骊山北麓。这座陵从秦始皇十三岁登基就开始建,前247年动工,前210年他死后封墓。
动用了七十万劳力,规模大到离谱。地宫深埋地下,外面封土堆高两百多米,里面有水银河、兵马俑阵、自动弩机,全是高科技防盗设计。
历史上项羽挖过,石虎、黄巢也试过,盗洞痕迹在封土里到处是,但现代勘探用探地雷达、地质钻探啥的,确认地宫完好无损,汞含量超标,空气里还飘着毒气味儿。
为什么没被盗?一是结构太复杂,墓道弯弯绕绕,机关密布;二是历代皇帝护着它,汉唐宋明都修过陵园,没让它彻底毁;三是位置选得巧,骊山风水好,盗墓的忌讳。
秦二世没正经陵,汉朝西汉十一陵东汉十二陵,全被赤眉军、董卓、八王之乱挖光了,现在就剩封土堆。汉献帝禅陵位置清楚,但估计也遭殃了。所以秦汉里,就秦始皇陵是唯一的地宫未盗的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乱世,帝王陵更是一塌糊涂。三国曹魏两座、蜀汉一座、东吴两座,全定位模糊或被盗;西晋四帝陵在永嘉之乱中让刘曜挖了;东晋十座在南京附近,位置都猜不准,但挖到的全空;十六国更别提,朝代换得飞起,很多皇帝死翘翘都没陵。
南朝宋齐梁陈十五座,在南京和丹阳,确认的被盗,没确认的八成也早没了。北朝北魏五座洛阳陵全挖了,北齐三座、北周两座也遭劫。总的,这时期没一座明确未被盗的帝王陵,战火烧得太猛,陵墓制度也不稳。

隋唐五代十国,隋三帝陵隋文帝泰陵位置清楚,但地宫没挖过,不知道里面啥样;隋炀帝的墓小,被挖了。唐朝二十帝陵最有名,关中十八陵一字排开,从高祖献陵到玄宗泰陵,绵延一百五十公里。大多数被黄巢、温韬挖过,但有几座例外。
最出名的就是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在陕西乾县梁山主峰。建于前684年,前706年封墓,因山为陵,没大封土堆,墓道长六十多米,用四千块巨石条砌成,铁燕尾栓固定,坚如磐石。
历史上黄巢四十万大军挖了四十天,掘出四十米深沟也没找到入口;五代温韬带人炸山,遇狂风大雨撤了;民国孙连仲想用炸药,暴雨冲毁工棚,士兵吓跑了。考古证明,地宫入口伪装好,石条原位,没盗痕。
为什么这么牛?一是武则天选址绝,梁山岩石硬;二是民间传说黑龙护陵,心理震慑;三是国家现在重点保护,1961年定为文物单位,没人敢动。

唐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也可能未被盗。宋代记载温韬挖过,但现代勘探发现墓室汞含量高,结构完整,没破坏迹象。唐睿宗桥陵在陕西渭南,封墓石条整齐,证明没动过。
五代十国十四帝九陵,全在洛阳、许昌、郑州,基本被盗;十国十座小陵,在成都、南京、杭州、广州、福州,也全空了。隋唐五代里,乾陵是铁板钉钉的未盗代表,昭陵和桥陵有争议,但证据支持没被碰。

宋辽西夏金,这块儿更惨。北宋七陵在河南巩义,金军和伪齐刘豫挖光了;南宋七攒宫在浙江绍兴,元朝僧人杨琏真迦毁了,现在成茶园了。辽九帝陵在内蒙古赤峰和辽宁北镇,女真报复性挖过,民国军阀再劫,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地宫据说完好,地面毁了。
西夏九陵在宁夏贺兰山,蒙古毁了,对应皇帝都乱套。金五陵在北京房山和开封,明末天启帝派人破坏,民国再挖,现在位置谜。宋辽金西夏,没一座确认未盗的。
元朝特殊,十二帝全秘葬在蒙古肯特山脉克鲁伦河上游,不封不树,没标志。苏联、蒙古、中国、日本、美国队都找过,一无所获。所以元陵理论上未被盗,因为压根儿没找到。要是哪天挖到,那可热闹了。

明朝十六帝,十四陵。明孝陵在南京钟山,明太祖朱元璋,前1381年建,前1398年封。神道石像生、碑亭啥的保存好,地宫砖墙厚,铜锁锈着,没盗洞。
为什么没被盗?一是朱元璋选址隐秘,钟山林密;二是明清两代护着,修过多次;三是民国乱世也没军阀惦记。明十三陵在北京昌平,长陵(永乐帝)到思陵(崇祯),从前1420年建起。除崇祯思陵民国被挖,其他十二座地宫未盗。
原因是不封不树,入口藏山里,机关多;加之北京风水重地,盗墓的顾忌。1956年定陵主动发掘,出土文物多,但毁了不少,自那后考古不碰帝陵了。明朝这十四陵,是未盗数量最多的。

清朝十二帝,十一陵,分三区。盛京陵区福陵(努尔哈赤,前1626年)和昭陵(皇太极,前1643年),在沈阳,地面建筑完好,地宫未盗。
为什么?一是关外位置偏,战乱少;二是清人护祖坟严,修缮不断;三是结构简单但隐秘。清东陵在河北遵化,顺治孝陵(前1661年)未盗,其他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被挖过。
清西陵在河北易县,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未盗,光绪崇陵被挖。清陵未盗的五座,原因类似:选址风水绝,防盗设计好,清末民国虽乱,但皇家余威在,盗墓贼下不了手。

总的看,从夏到清,未被盗的地宫屈指可数:秦始皇陵、唐乾陵(昭陵桥陵争议中)、辽太祖陵(可能)、元全秘(未找)、明十四、清五座盛京东陵西陵部分,加起来二十来个。但这些大多地面建筑损过,只有地宫幸免。
为什么它们能逃过一劫?一是设计聪明,不显山不露水,因山为陵或秘葬;二是位置偏僻或风水忌讳;三是历代保护,修陵加固;四是运气,战乱没波及。反观其他陵,厚葬招祸,曹丕早说过“无不掘之墓”。
现在这些陵成文物宝贝,秦陵兵马俑全球闻名,乾陵无字碑镇场,明孝陵世界遗产,清陵公园游人如织。考古界定规矩,不主动挖,留给后人。
说白了,帝王陵这事儿,提醒咱们历史多脆弱,保护好才能传下去。要是哪天科技牛了,再探探元陵啥的,说不定又有新发现。但眼下,这些未盗的,就是活化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还有哪些没有被盗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