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的逝世打乱了朱元璋布局,朱允炆:若三叔还在,朱棣安敢造反
建文四年,应天城被攻破,朱允炆坐在龙椅上不知所措,愤恨不已。朝中百官早已逃走了大半,仅剩的几人也在劝朱允炆投降,但是朱允炆是不可能投降的,就算是死也不投降。
不过朱允炆还不想死,他还有机会逃走。
在临走之前,朱允炆心想:要是三叔还在该有多好……
操盘手朱重八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这件意料之外的事导致朱元璋的前期布局被完全打乱,他不得不重新规划大明的未来。
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太子,他的能力够强,能压制住朝中绝大部分官员,因此朱元璋为他准备了很多有实力的大臣。
这些人确实有才干,但同时也有野心,如果是一个比较弱势的皇帝,很可能会被他们裹挟。但是朱元璋相信朱标,自己这个儿子虽然宅心仁厚,但绝不是无能之人,对付这些人可以说是手拿把掐。
若是朱标能顺利即位,那么大明朝将出现一个新的盛世。
但是,朱标提前走了,朱元璋为他准备的这些大臣和将领都成了潜在的威胁。
朱元璋不相信自己这些儿子的能力,他认为除了朱标,不可能还有人能把这些人管得服服帖帖。
因此,为了大明朝的安定,为了朱家的江山,朱元璋不得不亲手将自己精心培养出来的人才处死。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晚年会杀害如此多的功臣,会显得如此的薄情寡义。
为了有一个能替代朱标的人,朱元璋决定从头做起,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培养成第二个朱标。但是朱标的才能并没有遗传给朱允炆,朱元璋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他了。
因此,朱元璋只能另辟蹊径,让朱允炆主攻文治,将“军事”交给其他人来做。
这个“其他人”,必须是个值得信任的人,而且还得是个能打仗的人。
朱元璋心里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在太原当藩王的晋王朱棡,一个是在北平当藩王的燕王朱棣。
朱元璋考验了这两个儿子,调查了这两个儿子的做事风格,最终他选择了晋王朱棡。
朱元璋选择晋王的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他年纪大,而是因为他在很多方面更合朱元璋的意,仅此而已。
所以说,晋王朱棡到底强在哪里?燕王朱棣为什么没有争过他?
晋纣王朱棡朱棡是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至正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58年,比朱标小三岁。
据《明史》记载,朱棡的母亲也是马皇后,也就是说他是朱元璋的嫡三子。
从朱元璋对他的重视程度来看,朱棡确实是嫡子,不然朱元璋也不会如此关照他。
在朱棡十三岁那年,他被封为晋王,七年后,朱棡前往太原就藩。
在此之前,朱元璋给他安排了一桩亲事,让他娶了谢成的女儿。
谢成是朱元璋的老乡,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朱元璋了,基本上是“每战必从”,朱元璋称帝后,将谢成封为了永平侯。
洪武五年,谢安奉命前往镇守太原。
虽然当时朱棡还没有前往太原就藩,但是朱元璋已经在布局了。谢安在太原干得不错,于是第二年朱元璋就让朱棡和谢安的女儿订了婚。
这样等朱棡去太原就藩时,遇到的阻力就会小很多,毕竟镇守太原的谢安就是朱棡的岳父。
洪武十一年,朱棡带着家眷和行李前往太原就藩,在路上的时候,朱棡的厨师犯了一点小错,朱棡便下令将其拉出去用鞭子抽了一顿。
在旅途中做饭本来就不方便,厨师能做出好吃的饭菜就不错了,朱棡因为一点小错就苛责厨师,实在是不应该。
朱元璋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生气,当即便给朱棡写了一封信,斥责他这种行为。
朱元璋告诉朱棡,自己在征战二十三年,从来不吝啬责罚,只要犯了错,不论亲疏,不论老幼,都得受罚。
但是他唯独没有伤害过一个人,那便是他的厨子“徐兴祖”。
厨子虽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但是他管的事非常重要,那就是吃饭。
朱元璋对于吃饭有一种“执念”,经历过苦日子的人应该都对吃饭比较看重,毕竟吃不上饭的滋味谁也不想品尝第二遍。
虽然朱元璋在逃难时已经“尝过百草”,但是他依然很注重食品安全问题。
徐兴祖做的饭可能不是最好吃的,但徐兴祖一定是最忠诚的,因此他做的饭也是最安全的。
在当时,在食物里下毒就是致死率最高的暗杀方式,古人不懂化学,也不会洗胃,一旦中毒就很难解毒,而厨子又是最方便下毒的人,所以,朱元璋才会看重厨子的忠诚。
当朱棡下令惩罚厨子时,朱元璋对朱棡的表现很生气,而朱元璋生气的原因不是朱棡“打了厨子”,而是因为他“打厨子”。
为了保证厨子的忠心,厨子是不能打的,要是惹急了厨子,厨子随便在饭里加点料就能让人难受好几天。
因为厨房这件事,朱棡被朱元璋训了一顿,然而这件事刚过去没几天,朱棡就又惹了事。
朱棡到达藩地之后,彻底体会到了当老大的快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哪怕是法律也能因他一句话而改变。
由于没有人来限制朱棡,朱棡越来越肆无忌惮了,他甚至以杀人取乐。
古代的商纣王以观“炮烙”为乐,朱棡以观“车裂”为乐,他以车裂之法杀了好几个人。
不久之后,这件事又被朱元璋给知道了,气得朱元璋想要废了他的爵位,幸好有朱标给他去求情,这才保住了朱棡的爵位。
朱棡这个人对待自己人都这么残忍,对待敌人更是残忍,每次出征,他都能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让朱元璋很满意。
但是朱棣同样也能做到这样,朱棣打仗的能耐也很不错。
从军事才能方面来讲,老三和老四不相上下,所以这两人的差距其实在其他方面。
人心难测而这个其他方面指的就是“性格”。
朱棡性子比较直,有什么说什么,在生活中也是大大咧咧的,生气和高兴都摆在脸上,所以他才会做出头脑一热就动大刑的事。
朱标和朱元璋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已经把朱棡乱发脾气的毛病给治好了。
就在朱标去世的前一年,他还专门到山西去视察了朱棡的情况,百姓都说朱棡现在温柔多了。朱标很满意三弟的表现,因此他在山西待了没多久,就去了陕西,然后朱标就在陕西染了病。
不过朱标带病返回应天后,还是将朱棡的情况告诉了朱元璋。
比起朱棡的“浪子回头”,朱棣一直都很老实,其他藩王就藩后,或多或少都得惹点事,但是朱棣却没有。
他到达北平后,暗地里联系镇守北平的官员,悄悄扩增自己的军队,虽然朱元璋对朱棣的能力表示认可,但是他却猜不透这个儿子心里在想什么。
pic/ja2f132yuc3.jpg
朱元璋要找的只是一个能带兵的人,他可不想给朱允炆埋下一颗不确定会不会炸的地雷。
因此,朱元璋在之后的日子里,更加看重晋王朱棡,对朱棣不冷不热。
朱元璋并没有明说要让朱棡成为军事核心,但是朱棣能感觉得到。
pic/43adgnqcg21.jpg
朱棡和朱棣共同守卫北疆,但是只要朱棣想造反,朱棡很快就能将其大本营拿下。
其实对于朱棡来说亦是如此,他们两人现在就属于互相牵制状态,但是无心造反的朱棡要比造反概率更高的朱棣强一些。
如果朱棡没有死,朱棣绝不敢轻易造反,想造反也得先跟朱棡商量好。
pic/xqjhygcxejs.jpg
不然朱棡一出手就能让朱棣进退两难,彻底崩盘。
可惜的是,一向身体很好的朱棡,却不幸得了急病,于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了,享年四十一岁。
朱棡去世时,朱元璋也已经是油尽灯枯,他已经没有能力再做些什么了。
pic/trl0sfemb2n.jpg
年轻的朱元璋战胜了命运,以乞丐出身君临天下,但是他老了之后,命运还是战胜了他。
朱元璋谋划半生,命运只用两场疾病便毁掉了他的布局,可惜,可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