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终!康熙惇怡皇贵妃的三朝传奇
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紫禁城选秀大典上,17 岁的瓜尔佳氏跪在参选秀女中,紧张地攥着衣角。她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祖父是开国功臣费英东的侄子,可家族到父亲这一辈已逐渐没落。当康熙的目光扫过她时,停了片刻——这姑娘眉眼清秀,眼神里透着一股安静的韧劲,与其他争着表现的秀女截然不同。谁也想不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姑娘,会在后宫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活到 86 岁,成为清代后宫少有的“长寿传奇”,史称惇怡皇贵妃。选秀背后的家族困境
瓜尔佳氏的家族,曾是清代初年的“名门望族”。她的先祖费英东是努尔哈赤麾下“五大臣”之一,骁勇善战,为清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死后被追封直义公,牌位入祀太庙。可到了瓜尔佳氏父亲安图这一代,家族早已不复往日荣光——安图仅担任“监生”(国子监学生),没有实际官职,家境日渐贫寒。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瓜尔佳氏属于“苏完瓜尔佳氏”分支,这一支在康熙年间已不算显赫。因此,对瓜尔佳氏而言,这次选秀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更是拯救家族的“救命稻草”。据《清圣祖实录》旁注记载,康熙三十九年的选秀,主要是为补充后宫低位分妃嫔,当时康熙已 47 岁,后宫中高位妃嫔多已年长,需要年轻妃嫔充实。瓜尔佳氏能在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除了容貌清秀,更重要的是她“无家族势力牵扯”的背景——康熙晚年对后宫与前朝勾结极为警惕,出身没落贵族的瓜尔佳氏,恰好符合他“安分守己”的要求。
位分低微:后宫里的“小透明”
入宫后,瓜尔佳氏并未获得较高位分,仅被封为“庶妃”(无正式封号的低级妃嫔)。在康熙后宫中,“庶妃”地位低下,没有专属宫殿,只能依附于高位妃嫔居住。根据《内务府档案·宫分档》记载,当时庶妃每月的月例银仅 50 两,远低于贵妃的 300 两、妃的 200 两,连日常用的绸缎、首饰都需按等级分配,远不如高位妃嫔奢华。
这段“小透明”岁月,瓜尔佳氏过得格外低调。《清宫起居注》中,康熙四十年至四十四年(1701-1705 年)的记载里,几乎找不到她的名字,仅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后宫赏赐名单”中,有“赏庶妃瓜尔佳氏银二十两”的简短记录。她从不参与妃嫔间的争风吃醋,每日除了向皇后、贵妃请安,便是在住处读书、刺绣。据后来乾隆帝回忆,他幼时曾听宫中老人说,“惇怡皇贵妃早年在宫,唯好读《女诫》《内则》,不与诸人争”,这种安静的性格,让她在康熙晚年复杂的后宫环境中,避开了许多纷争。
母凭子贵:生下皇十八子胤祄
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22 岁的瓜尔佳氏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她生下了皇十八子胤祄。这是她一生中唯一的孩子,也是康熙晚年少有的皇子。当时康熙已 52 岁,老来得子,自然十分欣喜。据《清圣祖实录》记载,胤祄出生当天,康熙特意下令“赏庶妃瓜尔佳氏黄金百两、绸缎五十匹”,并将她从“庶妃”晋封为“和嫔”,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位分和宫殿(翊坤宫偏殿)。
成为“和嫔”后,瓜尔佳氏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宫分档》显示,和嫔每月的月例银提升至 100 两,还配备了 6 名宫女、4 名太监伺候,居住环境也更为宽敞。她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抚养胤祄上,亲自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从不假手他人。康熙对这个小儿子也十分疼爱,经常在处理完朝政后,到翊坤宫看望胤祄,有时还会抱着孩子玩耍。这段时间,是瓜尔佳氏入宫后最幸福的时光——有了孩子的陪伴,又得到了皇帝的关注,她终于在后宫中有了“立足之本”。
意外发生:胤祄随驾途中病逝
康熙四十七年(1708 年),这一年成为瓜尔佳氏人生的“分水岭”。这年七月,康熙带着众多皇子和妃嫔前往热河行宫避暑,9 岁的胤祄也随驾同行。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会夺走这个孩子的生命。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七月中旬,热河行宫突发瘟疫,胤祄不幸感染,“初起发热,继而咳嗽咯血,太医诊治无效”。康熙十分焦急,亲自守在胤祄床边,还下令“急召京城太医院院使前来诊治”,可路途遥远,等太医赶到时,胤祄已病入膏肓。七月二十五日,胤祄在热河行宫病逝。
对于瓜尔佳氏而言,这无疑是晴天霹雳。她抱着儿子的尸体,哭得昏天黑地,几近晕厥。康熙看着悲痛欲绝的瓜尔佳氏,也十分心疼,特意下旨“允和嫔亲自为胤祄办理后事”,还派专人协助她处理丧葬事宜。《内务府奏销档》中,保留了当时为胤祄购置棺木、祭品的记录,其中提到“和嫔每日亲临灵前哭祭,历时一月有余”,足见她的丧子之痛。
康熙的慰藉:晋封“和妃”
痛失爱子后,瓜尔佳氏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打击,整日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康熙担心她长期消沉,便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 年)三月,下旨将她从“和嫔”晋封为“和妃”。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此次晋封的理由是“和嫔侍奉朕多年,淑慎持躬,今晋封为妃,以表朕体恤之意”。
晋封“和妃”后,瓜尔佳氏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月例银增至 200 两,宫殿也换到了更为宽敞的永和宫。康熙还特意允许她的母亲入宫陪伴,让她能在亲人的安慰下慢慢走出丧子的阴影。此外,康熙晚年常到永和宫与瓜尔佳氏聊天,有时只是坐一会儿,说些家常话,却给了她极大的心理慰藉。《清宫遗闻》中提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年),瓜尔佳氏生病,康熙“每日派太监问安,还亲自调制汤药,送至关切”,这份特殊的关怀,让瓜尔佳氏在冰冷的后宫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
避开“九子夺嫡”:低调求生存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斗争愈演愈烈,皇子们为争夺储位,纷纷拉拢后宫妃嫔及其家族势力。而瓜尔佳氏因为没有儿子(胤祄已去世),家族又没落,成了这场斗争中“无利可图”的角色,反而幸运地避开了纷争。
据《雍正朝起居注》记载,雍正帝后来回忆,康熙晚年曾对他说:“和妃性情温和,不涉党争,可托付后事。”瓜尔佳氏深知“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九子夺嫡”期间,始终保持中立,从不与任何一位皇子过多往来。即使是皇子们派人送礼、示好,她也会以“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这种低调的态度,不仅让她在康熙晚年的政治风波中得以保全,还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康熙临终前,特意留下遗旨,让瓜尔佳氏与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一同照料年幼的乾隆帝(当时年仅 12 岁),这无疑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新帝登基:尊封“皇考贵妃”
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十一月,康熙驾崩,雍正帝即位。雍正即位后,对康熙的妃嫔们进行了尊封,以彰显自己的“孝道”。瓜尔佳氏作为康熙晚年信任的妃嫔,被尊封为“皇考贵妃”,并迁居到宁寿宫居住。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1723 年)正月,雍正下旨:“皇考和妃,淑慎温和,克娴内则,今尊为皇考贵妃,以示尊崇。”此次尊封,不仅提升了瓜尔佳氏的地位,还给予了她丰厚的待遇——《宫分档》显示,皇考贵妃每月的月例银增至 300 两,与贵妃同级,还配备了 8 名宫女、6 名太监,生活更为优渥。
雍正对瓜尔佳氏十分尊重,不仅时常派人到宁寿宫问安,还在重要节日邀请她参加宫廷宴会。据《雍正朝起居注》记载,雍正三年(1725 年)春节,雍正特意在乾清宫设宴,邀请瓜尔佳氏等康熙妃嫔参加,并“亲自为皇考贵妃斟酒,以示敬意”。这种待遇,在康熙的妃嫔中并不多见,足见雍正对瓜尔佳氏的认可。
照料乾隆:延续康熙的托付
康熙临终前,曾托付瓜尔佳氏照料乾隆帝。雍正即位后,仍让乾隆继续跟随瓜尔佳氏生活。当时乾隆年仅 12 岁,尚未被立为储君,瓜尔佳氏对他悉心照料,视如己出。
据《乾隆朝实录》记载,乾隆后来回忆:“朕幼年蒙皇祖(康熙)恩旨,随皇考贵妃(瓜尔佳氏)居住,贵妃待朕如亲子,饮食起居,无不关怀备至。”瓜尔佳氏不仅照顾乾隆的生活,还教他读书写字、做人道理。乾隆曾说,自己幼时“最爱听贵妃讲《论语》,贵妃讲解深入浅出,朕受益匪浅”。这种深厚的“养育之情”,为瓜尔佳氏在乾隆朝的“尊荣”埋下了伏笔。
在照料乾隆期间,瓜尔佳氏与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两人同为康熙妃嫔,又一同照料乾隆,彼此相互扶持,从未发生过矛盾。《雍正朝起居注》中提到,孝恭仁皇后曾对雍正说:“和贵妃(瓜尔佳氏)为人善良,与朕相处和睦,可放心托付。”这种和谐的关系,也让瓜尔佳氏在雍正朝的后宫中过得十分安稳。
雍正朝的安稳生活:远离政治纷争
雍正朝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雍正为巩固皇权,大力打击“八爷党”等反对势力,许多宗室、官员都受到牵连。而瓜尔佳氏因为没有家族势力,又不参与政治,始终置身事外,过着安稳的生活。
据《内务府档案》记载,雍正朝期间,瓜尔佳氏的生活十分规律——每日清晨起床后,先到孝恭仁皇后宫中请安,然后回到宁寿宫读书、刺绣,下午则会到御花园散步,有时还会与其他康熙妃嫔聊天解闷。她从不干预朝政,也不与外臣往来,甚至连自己的亲属,也很少入宫探望。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让她在雍正朝的政治风波中得以保全,始终保持着“皇考贵妃”的尊荣。
新帝感恩:尊封“皇祖温惠皇贵太妃”
雍正十三年(1735 年)八月,雍正驾崩,乾隆帝即位。乾隆即位后,对曾照料过自己的瓜尔佳氏心怀感恩,给予了她极高的尊荣。乾隆元年(1736 年)正月,乾隆下旨,尊封瓜尔佳氏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并加赐封号“温惠”,以表彰她“温和贤淑、惠及朕躬”的品德。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此次尊封仪式十分隆重——乾隆亲自到宁寿宫为瓜尔佳氏行礼,还下令“王公大臣、公主福晋皆需前往宁寿宫朝贺”。此外,乾隆还大幅提升了瓜尔佳氏的待遇:《宫分档》显示,皇祖温惠皇贵太妃每月的月例银增至 400 两,远超一般太妃,还配备了 10 名宫女、8 名太监,居住的宁寿宫也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添置了许多珍贵的家具、摆件。
乾隆对瓜尔佳氏的关怀,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日常照料中。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宁寿宫看望瓜尔佳氏,陪她聊天、吃饭,有时还会陪她到御花园散步。据《乾隆朝起居注》记载,乾隆十年(1745 年),瓜尔佳氏生病,乾隆“亲自守在病床前,为太妃喂药,彻夜未眠”,直到她病情好转才离开。这种“祖孙情深”,在清代宫廷中极为罕见。
再晋封:“惇怡皇贵妃”的殊荣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85 岁的瓜尔佳氏身体日渐衰弱。乾隆为了让她心情愉悦,特意下旨,再次尊封她为“惇怡皇贵妃”。据《清高宗实录》记载,此次尊封的理由是“皇祖太妃年高德劭,朕自幼受其抚育,今尊为皇贵妃,以表朕孝思”。
“惇怡皇贵妃”这一封号,在清代后宫中极为尊贵——“惇”意为“敦厚仁慈”,“怡”意为“和乐安宁”,既概括了瓜尔佳氏的品德,也寄托了乾隆对她的美好祝愿。此次尊封后,瓜尔佳氏成为康熙妃嫔中唯一一位被尊封为“皇贵妃”的人,地位仅次于皇后。乾隆还特意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尊封仪式,邀请王公大臣、宗室成员参加,场面十分盛大。
此时的瓜尔佳氏,虽已年迈体弱,但看到乾隆对自己如此孝顺,心中十分欣慰。据《清宫遗闻》记载,瓜尔佳氏曾对身边的宫女说:“朕(此处为太妃自称)能有今日之尊荣,全赖皇上(乾隆)感恩之心,此生无憾矣。”
长寿秘诀:心态平和与宫廷照料
瓜尔佳氏能活到 86 岁,成为清代后宫少有的长寿者,除了宫廷优越的医疗、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她平和的心态。
从个人心态来看,瓜尔佳氏一生经历了丧子之痛、宫廷纷争,却始终保持着“与世无争”的态度。她从不计较位分高低、物质多少,每日读书、刺绣,修身养性,这种平和的心态,让她很少受到外界纷扰,身体也得以保持健康。据《乾隆朝实录》记载,乾隆曾问瓜尔佳氏长寿的秘诀,她回答:“吾无他法,唯不争、不怒、不忧耳。”
从宫廷照料来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对瓜尔佳氏十分关照。康熙晚年的庇护,让她避开了“九子夺嫡”的纷争;雍正朝的尊封,让她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乾隆朝的极致尊荣,让她心情愉悦,安享晚年。此外,宫廷的医疗条件也十分优越——太医院会定期为瓜尔佳氏体检,根据她的身体状况调配汤药,还会为她定制养生食谱,这些都为她的长寿提供了保障。
安详离世:乾隆的悲痛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年)十月二十二日,86 岁的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在宁寿宫安详离世。消息传来,乾隆悲痛万分,当即下令“辍朝三日”,以表达对瓜尔佳氏的哀悼。
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亲自到宁寿宫为瓜尔佳氏守灵,还下令“皇子、皇孙皆需穿孝服,前往宁寿宫哭祭”。此外,乾隆还派专人负责瓜尔佳氏的丧葬事宜,要求“丧葬规格参照皇贵妃礼制,务必隆重”。《内务府奏销档》中,保留了当时为瓜尔佳氏购置棺木、祭品的记录,其中提到“棺木选用上等金丝楠木,祭品包括金银器、绸缎、玉器等共千余件”,足见丧葬规格之高。
乾隆对瓜尔佳氏的悲痛,不仅体现在仪式上,更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据《乾隆朝起居注》记载,瓜尔佳氏去世后,乾隆连续多日茶饭不思,还在御书房写下《悼皇祖惇怡皇贵妃》一诗,诗中写道:“抚育恩深四十春,今朝永别痛难伸。宁寿宫中空寂寞,何时再睹笑颜真。”字里行间满是伤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