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灭商只是因纣王骚扰她吗?真实原因却是,纣王动了神的利益
有一种说法,商朝灭亡,就是因为纣王在女娲宫写了那首“凤凰来仪有九雌”的诗,一时冲动,戏弄了女娲,结果女娲一怒之下派妖精迷惑他,最后商朝就此灭亡。但真相,真的这么简单吗?纣王,本名辛,殷甲骨文里写作“辛”,是商朝乙帝之子,因母亲受封为后,才成为嫡子继承衣钵。他刚继位时,商朝已经延续了数百年,国力尚可。
史书记他聪明过人,口才一流,体格健壮,本来有机会中兴商室。可他心里有股狂妄劲儿,总觉得自己不靠神仙、也不靠贵族,就能撑起天下。
你说奇不奇怪?一个靠宗教祭祀和贵族支持才能当上的君主,偏偏不信神、不信贵族。
当时的社会,王权和神权相辅相成。神仙靠祭祀得以彰显威能,王权靠神示才算有天命。
纣王第一步,就把这套体系当成累赘。他下令削减太庙祭祀:减少屠畜礼、缩减乐舞队伍,还把一部分祠银挪出来补给边疆军需。
有人上书说:“今有黄河决口,稼穑艰难,岂可因一时省俸,断绝神灵之佑?”纣王却回话:“仓廪实而知礼节,国用足而神威显,何必空耗?
”就这样,他把原本用来祈雨、赐福的祭祀钱款,统统投到修缮堤防、练兵购弩上。鬼方、九夷却一个接一个被打得落荒而逃,商朝边境风声鹤唳的日子大为减缓。
可这些改革,正中神仙的下怀,也狠狠撞了那些世代吃香喝辣的贵族们的痛处。奴隶主贵族看到自己的特权要被拉下马,就和神仙们暗中联手,寻找纣王的把柄。
纣王偏偏又不合时宜地跑到女娲宫上香,竟然没站稳道德高地,看到女娲神像,居然心血来潮写下那首大有亵渎之嫌的诗。据说他当场咬破手指,蘸了血,写下:“凤凰来仪有九雌,枝上画屏浑不知。”
众大臣愕然,却无人敢大声斥他。但这首诗一传出,立刻登上了神权的黑名单。
女娲怎么怒的?她没有直接降雷劈死纣王,也没让天空裂口。
她需要一个正当理由,让神权看得顺眼,一边派人把纣王当作“荒淫君主”的形象推广到天下,一边又有理有据地驱使妖精,让纣王陷入沉迷酒色、荒废朝政的怪圈。九尾狐狸精化身妲己进宫后,表面上陪他斗酒赏乐,暗地里却在政事厅门口设置了锦帕,只要有人想进来谏言,就把锦帕一抖,把来人吓得摔个狗啃泥。
每当大臣起誓效忠,妲己就在旁边笑吟吟地说:“臣妾看世间事,无非风月轮回,何必把自己看得太重?”纣王心想,“她说得也有道理”,一时心性大乱。
妲己更会揣摩纣王的心思。纣王刚打了几场胜仗,便觉得暴戾之气可以发泄了。
妲己于是提议要新刑法,好让他“看得痛快”。纣王就发明了炮烙、酒池肉林。
一次朝会结束,他让将军们带着战利品进酒池洗澡,随后再往烙铁上浇油,看底下人被烙得水泡四起,再把这场面比作“天罚不息”。这些酷刑一出来,朝中哗然,却没人敢当面反对,只有在背后把纣王骂成“古今罕见之暴君”。
神权和贵族看着这场闹剧,心想:好戏来了。
而此时,民间早已怨声载道。饥民哀号,“无粮可食,何以安神?”小吏上奏:“民瘼日增,穷乏百姓遂铤而走险,盗贼四起。”纣王却在醉后下令,将窃贼集中到鹿台——那座他专门为妲己准备的戏台——当众演“生擒活砍”。
有的学者论证,这座鹿台高耸入云,仿佛连天地都要俯视,实际上是神权给的警告:再不收敛,可就天塌。可纣王偏不信,一边算计用“屠戮取乐”来服众,一边还想削弱神权,彻底掌控天下。
诸侯们看着商朝日薄西山,心里乐开了花。周部落最先响应,他们说:“商王暴虐,天下共诛之。
”这话一出,无数部落纷纷倒向周武王。纣王只剩下几千铁骑,面对几十万诸侯大军,只能在牧野血战中横倒马下。
有人在《史记·殷本纪》里拔高这场大战,说是诸侯联合,兵威如虹;也有人在《封神演义》里戏说,是姜子牙排兵布阵,神仙下界厮杀。可无论哪种说法,都绕不开纣王与神权的那场较量。
我们再回头想想,女娲当初为什么不直接发动天兵?为什么要搞个“妖精迷惑”“君王荒淫”的幌子?
答案就在于,她得给世间一条活路:不是神权铁板一块,而是要有个“商纣王昏乱无道”的理由,让人心服口服地支持灭商。祭祀被削、财赋被挪、神权被挑,这才是整个事件的要害。
那首诗和那几场酒色,只不过是神权借口下的烟幕弹。
纣王从一个能言善辩的君主,变成一个酒池肉林中的暴君,他的失败,不全是性格使然,更是一场对王权与神权关系重塑的惨烈教训。他用改革冲击了既有秩序,也让神仙和贵族有了共同的敌人。
最终,神权不惜动用妖精,贵族不惜举起刀枪,商朝覆灭,也就势所必然了。
商纣王,到底是昏君,还是一个被神权有意培养、再被神权清算的棋子?或许都对。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史记·殷本纪》;《封神演义》;甲骨文合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