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0:49

六安往事(29)苏埠教案起风波


苏埠教案起风波
文 / 姚俊
教案,是指因教会纠纷而产生的案件。清朝晚期,苏家埠曾经发生过一次教案,它起源于一件小事,但爆发后却引起了巨大风波,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秩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2月的一天,六安城里的法国传教士戴尔第,准备到苏家埠去,商谈租借场地开展传教活动的事情,于是他租了一辆黄包车,车夫叫姚凤仪。

姚凤仪身强力壮,并且练过武术,投靠在六安城内武生朱家振门下。当时,六安城里有很多帮派,把持着各行各业,帮会里的人一旦有事,帮主都会出面交涉。因为有帮会罩着,所以姚凤仪平时为人很嚣张。
当天,姚凤仪拉着戴尔第,从六安塘子巷的天主教堂出发,下午三点左右到达苏家埠的陕西会馆,这是陕西人在苏家埠开的会馆,位于镇南的张老坎。过去,很多外地商人在苏埠经商做买卖,会馆就是为同乡商人提供联谊聚会、交流信息、相互支持的场所,这些会馆一般由同乡商人们捐款建造。
由于当时陕西人做生意的人很多,买卖做得也很好,所以这个陕西会馆建造得很漂亮,规模很大,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左右,戴尔第这次来,就是想租借陕西会馆开展传教。

到了陕西会馆以后,戴尔第进会馆谈事情,姚凤仪坐在门外的人力车上等候。此时,会馆的看门人褚金魁正在扫地,扬起的灰尘,呛到停在下风口的姚凤仪。姚凤仪很生气,认为是褚金魁是故意为之,于是就与褚金魁发生了争执,最后,姚凤仪打了褚金魁并把他踢倒在地。
褚金魁是苏家埠本地人,为人忠厚老实,平时待人很热情,因此人缘很好。当看到褚金魁被打以后,旁观的本地人纷纷指责姚凤仪,于是,姚凤仪与一群当地人就吵了起来,最后惊动了正在会馆里面谈事情的戴尔第。
戴尔第出来之后,看到一群人正在围攻姚凤仪,于是就上前帮着解围,随后,围观群众与戴尔第也吵了起来,矛头开始转向戴尔第,但戴尔第仗着洋人的身份,态度非常强硬。

此时,围观的苏家埠人越来越多,争吵也越来越激烈,忽然人群中有人一声喊,于是众人一哄而起,按倒了戴尔第并把他捆绑起来,然后押着他游街示众,一路上,群众又拖又拽,最后戴尔第的衣服被撕烂,随身的物品也不知所踪,非常狼狈。
陕西会馆里的人看到事态越来越严重,赶紧去找保董,请保董出面解决此事,保董就是保境安民董事会,是一个民间自发团体。后来,在保董的解救下,戴尔第回到陕西会馆。但围观的人群不依不饶,他们围住陕西会馆,要求戴尔第给褚金魁赔偿医药费并给所有人公开赔礼道歉。
戴尔第进到陕西会馆以后,态度依然强硬,拒不认错并且威胁保董,要惩办闹事的人。此时,围观的人越聚越多,人们群情激忿,高喊口号,要求交出戴尔第。

苏埠老街
戴尔第眼看形势不对,只好表示此事是车夫的责任,是车夫的“愚蠢”行为所致,不追究他人,后来,在保董的安排下,拟了一份“和息字据”,保董、群众代表、陕西会馆的人几方见证,戴尔第签名,并表示此事到此为止。
但是,戴尔第到六安以后,立即恢复了强硬态度,一纸诉状告到六安州府,提出以下要求,一、对车夫姚凤仪以及帮主朱家振进行惩戒并罚款,理由是姚凤仪闹事造成本人以及教会遭受极大侮辱;二、对六安的商董会进行罚款,此款用于苏家埠买地建教堂一幢,作天主教的产业;三、赔偿在苏家埠损毁的衣服以及丢失的物品,三项费用总共为1480两白银。
商董会作为被告,是因为姚凤仪拉的洋车是租车行的,车行是归商会。因为知道姚凤仪没钱,所以生拉硬扯把堂主和商会也作为被告,主要是想敲诈更多的钱财。
当时的六安知州叫王弼臣,对这样的无理索赔,王知州断然驳回。于是戴尔第来到安庆继续上告,安徽省巡抚福润接到状子以后,答应追究此事,但对赔款的要求没有同意。最后,戴尔第又闹到了上海,通过法国驻上海总领事向南洋大臣刘坤一施加压力,但刘坤一依然没有答应。

后来,戴尔第通过法国在华天主教会,告状到法国驻华公使,并把这件事上升到“辱法”大事,认为这不是戴尔第个人的事,涉及法国尊严并影响到法国传教人员在华的人身安全。于是,法国公使派费善骞教士,随同法国炮舰一起前往安庆,将炮口对准安徽巡抚衙门,进行武力威胁。
后来,刘坤一迫于压力,不得不派员与法国驻沪总领事谈判,最终与法国签订了七条协议,主要内容包括:赔款白银1750两,护送教士回苏家埠,将主使两保董革去功名,将州官开缺等。
随后,费善骞在洋务总局派员护送下来到六安,六安知州王弼臣被革职,任命祺厚为新任知州,最后在祺厚的督办下,苏家埠保董出资购买地基一块和房屋36间,作为建天主教堂之用。至此,苏家埠教案才算了结。
后来,戴尔第用中方赔款,在苏家埠南大街南头,距离陕西会馆北1000米处,盖起一座天主教堂,解放后改为苏埠镇初级中学,现为世纪星城小区。

苏布老街
清朝以后,天主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教会与群众难免发生冲突,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期,国力衰败,洋人骄横,清政府对教会冲突时常偏袒外人、压制百姓,导致教案频发,苏埠教案的风波,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注:文中部分素材和照片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六安往事(29)苏埠教案起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