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0:49

我参与文物普查的故事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办公桌上,映照出一叠厚厚的资料和一张泛黄的地图。这是我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第187天。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我有幸再次投身于这场覆盖全国、意义深远的文化行动之中。回望这段历程,既有跋山涉水的艰辛,也有发现历史遗存时的激动与敬畏。这不仅是一次系统的文物登记工作,更是一场对中华文明根脉的深情寻访。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启动以来,便以“全面、精准、科学、规范”为原则,力求摸清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与以往相比,本次普查更加注重科技赋能、数据整合与公众参与。

初闻普查,心怀憧憬
当得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即将开展,并且有机会再次参与其中时,我的内心仍满是激动与憧憬。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扫尾时,我刚刚到文博行业工作,就有幸参加。那时,我就深知文物普查,不仅仅是一项工作任务,更是一次与历史深度对话的契机。想象着当时自己穿梭在古老的街巷、荒野的古迹间,揭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物背后的故事。现在,看到四普工作开展,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深知,每一次的实地考察、每一份数据的记录,都将为保护和传承国家文化遗产添砖加瓦。
为了能更好地让普查队员胜任普查工作,省市县展开了一系列全面而系统的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文物普查的各个方面,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文物分类识别到数据采集录入,每一项都至关重要。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对文物普查的流程和方法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操作,我逐渐掌握了如何准确判断文物的年代、类型和价值,以及如何运用专业设备进行数据采集。这些培训就像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为我即将开始的普查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让我信心满满地踏上征程。
实地普查,艰辛与惊喜并存
实地普查阶段,是整个工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令人难忘的部分。普查队分成小组,深入到各个乡镇、村落,对每一处可能存在文物的地方进行细致的排查。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古建筑遗址,还是偏远山区的古墓葬群,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交通不便是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些偏远地区车辆无法到达,只能徒步前行,背着沉重的设备,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恶劣的天气也时常添乱,暴雨倾盆时,为了保护采集到的数据和设备,不得不四处寻找避雨处;酷热难耐时,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为了不遗漏任何一处文物线索,我依然坚持工作。
然而,艰辛的付出也换来了许多惊喜的发现。在一次排查中,在枳沟镇后寨村,发现了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清代老宅。走进这座宅院,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映入眼帘,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通过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了解到了这座民居背后的家族故事和历史变迁,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这些意外的发现,让我深刻体会到文物普查的意义所在,每一次新文物的发现,都是对历史文化的一次重要补充。

数据整理,严谨与责任同行
每天实地普查结束后,进入到了紧张的数据整理阶段。这一阶段虽然不像野外奔波一样辛苦,但对工作的严谨性和责任心要求更高。要对采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分类、核对和录入,确保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因为这些数据不仅是文物的基本信息,更是后续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依据。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我们反复核对每一处文物的位置、年代、特征等信息,与实地照片进行比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遇到有疑问的数据,会再次查阅相关资料,或者与其他队员进行沟通确认。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我深知其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份数据,力求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最可靠的支持。更为深层的挑战在于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些传统村落迎来基础设施改造和旅游开发热潮。
我们在普查中发现,个别地方存在“重申报轻保护”“重利用轻管理”的倾向。对此,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情况,建议将文物安全纳入乡村建设规划前置审查环节,推动建立“先考古、后动土”的工作机制。同时,鼓励因地制宜探索文物活化路径,如将闲置古宅改造为村史馆、非遗工坊或文化驿站,使文物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作为亲历者,我深知这项工作的价值远超数据本身。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的历史厚度,也让年轻一代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在一次校园宣讲活动中,当我展示用三维建模还原的古代书院场景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惊叹,让我坚信:今天的努力,正在为未来播种文化的种子。
普查仍在继续。无论是烈日下的田野调查,还是深夜里的数据核对,我都怀着一份庄重的责任感。因为我知道,我们记录的不只是砖石木梁,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当若干年后有人查阅这份详实的档案时,他们会看到这个时代的人如何认真对待自己的过去——这份严谨与敬意,本身就是文明延续的一部分。
站在山巅眺望,远处的老屋在夕阳下静默伫立,仿佛时间在此停驻。我轻轻合上手中的记录本,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平静与自豪。我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故事,还在书写中,而这广袤国土上无数同行者的足迹,终将汇成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史诗。
文/诸城市博物馆 袁传申 姚志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参与文物普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