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有可能在成都平原,英传教士的这个观点,到底有多少为真?
在人类集体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个关于理想家园的模糊印象——那里四季如春,果实累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圣经》中描绘的伊甸园正是这种记忆的具象化表现,而许多考古学家和学者坚信,这个乐园并非完全虚构,它可能存在于真实的地理空间之中。伊甸园这地儿到底在哪,学者们吵了好几拨,美索不达米亚那派声音最大,底格里斯河跟幼发拉底河中间那块地,就是现在伊拉克南边,有人觉得线索就在那,一个叫扎林斯的德裔考古学家,说得更绝,他觉得伊甸园早被淹了,冰河时代海平面没那么高,后来水一涨,整个波斯湾底下可能就埋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有人不走寻常路,眼睛往东边瞅,20世纪初有个英国传教士叫毕启,在四川待了三十年,硬是觉得成都平原就是“东方伊甸园”,他把这想法写成文章,发到《美国地理杂志》上,从地理、物产到风俗,把成都平原和伊甸园一条条对上了。
圣经《创世纪》里写得挺清楚,伊甸园中间有条河,浇灌整个园子,后来分成四条,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是明摆着的,另外两条比逊和基训就有点神秘,再看成都平原,岷江、沱江、涪江、青衣江,四条大水系,都江堰又把岷江分了好几股,这跟圣经里的描述,巧得有点意思。
要说土地肥沃,伊甸园四周有天然屏障,四川盆地也被山围着,秦岭、大巴山、巫山,一圈下来像个大院子,里头气候又湿润,种什么长什么,天府之国这个名号不是白叫的,还有个说法叫红色盆地,土是红的,亚当这个词在希伯来文里,意思就是红土,上帝用泥土造人,这细节一绕,好像又对上了。
考古队一动手,成都平原挖出来宝墩、三星堆、金沙,4500年前的文明气息一下就出来了,宝墩那块地,发现了水稻田的遗迹和烧焦的米粒,说明那时候农业已经很发达,三星堆那棵青铜神树,说不定跟《山海经》里的建木,还有圣经里的生命树,是不同文明想象出来的同一种东西。
《山海经》里提到一个叫都广之野的地方,很多人都觉得说的就是成都平原,明朝的杨慎在他的注解里也说过,黑水都广就是成都,那地方谷物自己就长,冬天夏天都能种,这跟圣经里那个果子结不停的乐园,感觉有点像。
学界也有人不信这个,埃克塞特大学的斯塔夫拉科波洛就说,伊甸园可能只是个象征,是古代皇家园林的影子,天普大学的勒彻觉得,古人写伊甸园,压根就没想写一个具体地方,而是整个西亚的缩影,耶鲁大学的巴登也说,学者们研究了这么久,伊甸园到底是真实存在过,还是一个拼凑出来的灵感,这种猜测本身比答案还有趣,人类就是想搞明白自己从哪来,那个理想家园又在哪,几千年了一直在琢磨。
这争论一直没停过,各种说法给早期文明的研究添了好多料,不管是美索不达米亚还是四川盆地,不同文化的记忆好像被一根线串起来了,伊甸园这个词带来的那种向往,一代代传下来,到底有没有过这么个地方,现在还没个准话,反倒是那种追求和谐美好生活的念头,被这个故事好好地保存了下来。
几千年过去了,伊甸园的故事一点没被忘掉,这种信念的力量,已经超过了证据本身,它到底是个地方还是个象征,早就成了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带着我们继续去寻找那个好像已经远去的乐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