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云南王”龙云亲妹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贞洁孝女
1935年秋,昭通簸箕湾的龙氏家祠尚未完工,龙志桢却倒在了监督工程的现场。这位45岁的女性用一生诠释了“贞孝”二字的分量——从未婚守寡到兴学劝农,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家族责任,最终成为国民政府褒扬的最后一位贞节孝女。其故事折射出传统伦理与现代变革的碰撞,也展现了一位彝族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独特选择。龙志桢,1890年昭通炎山人,生在土司家,是个遗腹女,小时候家里不太平,有仇杀,她母亲杨氏就带着她和哥哥龙云,搬到了昭通城里,送他们去念书,龙志桢在女子学校,脑子快,书看得多,骑马打枪样样行,这些本事,后来管家业的时候都用上了,
少女时期,跟龙云的同学卢奎益订了婚,家里准备了彩礼,送亲的队伍半道上,被黑彝土司给截了,卢奎益人没了,彩礼也抢走了,家里觉得这事很没面子,龙志桢就成了“望门寡”,她自己跑到出事的地方,给未婚夫收尸,好好安葬了,还把人家留下的孩子接回家养着,这里面有感情,也有家族的责任,
后来又有人上门提亲,她直接剪了头发,说不嫁了,跟母亲讲,家里得靠哥哥,男人要干大事,家里的事不能拖他后腿,她自己留在身边照顾母亲就行,这既是伤了心,也是为家族的长远盘算,
龙云后来在云南管军政大事,龙志桢就成了家里的主心骨,在金阳招人开荒,引进了甘蔗、花椒这些能换钱的作物,还建了集市,定了买卖的规矩,谁偷东西就重罚,金沙江边那片荒地,硬是让她弄成了个热闹的农贸市场,这生意头脑真不是盖的,
她对办学特别上心,1927年办了个志桢小学,学费全免,她还亲自给孩子们上课,又建了个图书馆,弄来《小学生文库》这种书,让农村娃也能借书看,她还推着女子教育走,支持昭通的联合女子中学和女小,识字的女人越来越多,那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话,在昭通这边就渐渐没人提了,
龙志桢平时没少做善事,佃户的租子能减就减,谁家有红白喜事都搭把手,穷人生了病,她出钱给治,还修了条龙公荫河,解决了水患,昭通的老百姓都记得她,总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打着伞去看望穷苦人家,这种做派跟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完全不同,所以大伙儿都敬称她“龙姑太”,
1935年,她监督修家祠的时候病倒了,在教会医院做了手术,没能挺过来,出殡那天全城轰动,街上挂满了青布白纱,老百姓都出来送她最后一程,四年后,国民政府给她家送来匾额,蒋介石题了“节烈孝女”,林森题了“坚金粹玉”,她也成了那个旧时代旌表制度下的最后几个人,
她这一辈子所谓的“贞孝”,不是那种死守规矩的,她开拓生意,兴办教育,把自己的个人选择,变成了推动家族和社会前进的能量,她带着汉族和彝族一起开荒,促进了民族融合,她让女孩子有书读,打破了性别的壁垒,这些事,都说明她是个既务实又有远见的人,
龙氏家祠里她亲手种的桂花树,现在还在,每年都开花,八十多年了,风风雨雨都经过了,树还活着,她的故事也就留下来了,让人明白,所谓的贞孝不一定就是束缚,也可以是行善的桥梁,这个彝族女子,她的命运走到了终点,却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光芒。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