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21:48

李卫一步到位捐了员外郎,而且马上实授,这中间是否有什么猫腻?

看过《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的读者,对李卫的出身都有印象,剧中他的出身是要饭和小混混,因机缘巧合遇见了雍亲王和十三爷,才有后来的大好前程。可是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李卫出身富豪之家,是以捐纳入仕的。

遗憾的是,关于李卫的家庭背景,以及捐官的具体过程,史料中鲜有记载,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所以关于李卫入仕前以及他捐官的情况,应该有要一个交代。
李卫家里应该是有矿的李卫的祖上从万历朝开始当上了锦衣卫,崇祯他的曾祖时期混了个千户。明亡清兴的交替期,李家断了仕途隐姓埋名迁至江苏丰县,幸运的是,在那个乱世,李家并没有受到战争的牵连,凭借祖上的积累和后世的经营,积攒了不少财富,在当地颇有名气。
不过李家毕竟不是书香门第,骨子里始终保持着一股习武行侠的基因,这一点其实从李卫的身上就能看出。老李家很清楚,读书科举不是他们的强项,而当三藩之乱被平定后,国家也进入和平稳定的盛世,要想当官也只要走捐纳一途。

御史不清楚李卫能识多少字,但基本可以肯定,就算识字也不多。这样的人其实捐官是有很大障碍的,因为按照清代的制度,无功名之“俊秀”需要先捐一个监生身份,然后才能捐官。而且所捐之官级别不能太高,要按部就班地捐。
可史料中记载,李卫捐官的起点很高,一上来就是从五品的员外郎。而同时期与李卫齐名的田文镜走得则是正常的捐纳线路,他只是买了一个正八品的县丞,23年后才升为吏部员外郎。
很显然,关于李卫捐官的过程史料中是没有提及的,从清代的官制和吏部则例来看,也不符合实情。御史个人推测,李卫必须先要拿下监生,康熙时期,捐个监生倒也难不住李卫,价格也很亲民,大约120两银子就够。

其次是要捐个知县头衔,而知县的价格就不便宜了,按照康熙朝《六部则例·户部·捐叙》中的记载:“未经考职者,纳银一千七百两,俱准以知县用”。
一千七百两银子放在当时,那绝对是天文数字,普通人家根本拿不出来。可事实上,李家的财力远超我们的想象,当李卫拿下知县后,就一步到位捐了个员外郎。
捐纳制度始于康熙朝,具体是在三藩之乱时,朝廷为了解决战时军饷而临时出台的制度。李卫捐官的时间是在康熙五十七年,距离平定三藩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
关于捐纳需要说明的是,不是任何时候都平民百姓都可以捐官的,历次捐纳都有特定的背景,或战争、或河工、或灾荒,只有当国家发生重大的情况,才会大开捐纳。

康熙五十六年,朝廷对青海用兵需要筹集军费,康熙帝下旨实行捐纳,而李卫正是借着这个机会,凭借其雄厚的财力纳银为官的。那么李卫捐员外郎需要花多少钱呢?
不同时期捐官的标准不一样,康熙朝总体来说价格还是比较优惠的,正七品知县捐从五品员外郎的标价是2160两,如果加上其他的保结费,以及捐监生、知县的银两,总数应该不下于五千两白银。不客气地说,江苏丰县但是能拿出这么多钱的,估计也不会超过三家。
授官之快让人颇觉诡异捐官和正常铨选一样,都需要一个候选期,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官,都不可能交了钱马上就实授。而李卫于康熙五十七年就被授予兵部员外郎一职,不到一年时间就实授,让人难以理解。

唯一的解释就是李家通过金钱开路,在京师走了当朝大员或是吏部的门路,至于花了多少钱,恐怕是难以计算的,怎么说也得几千两银子。
李卫怎么就成了雍正的潜邸奴才?《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中,李卫得到胤禛和十三爷的赏识,正式成为胤禛的门人。这一条也不符合历史实情。
整个康熙朝,李卫与胤禛的交集不多,雍正继位后也曾说做皇子时根本不认识李卫。李卫先是在兵部任职后来调到了户部,就是在户部,他以正直敢言,顶撞亲王而受到了胤祥的赏识。

雍正继位后,胤祥就举荐李卫担任云南盐驿道,清查云南盐政落下的巨大亏空,因为办差勤勉可靠,李卫这才正式进入雍正的视野,并成为重点培养对象。
此后,李卫的仕途顺风顺水,背靠怡亲王这棵大树,一年后就跳过按察使直接升任云南布政使。雍正三年,李卫再任浙江巡抚,后又任浙江总督、直隶总督,成为雍正朝最著名的封疆大吏之一。

可李卫就是在最巅峰的时期,和雍正的关系依然是君臣,并没有八旗制度下的主奴关系,更谈不上什么潜邸奴才。尽管李卫在奏折经雍正允许可自称奴才,但是这种性质的奴才具有普遍性,往大了说,所有官员和百姓,都是皇上的奴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卫一步到位捐了员外郎,而且马上实授,这中间是否有什么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