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汉奸朱晓堂的发迹及下场
1947年夏日,曹县老文庙前的人流突然多得让路口都短暂堵住了。人们脚步杂沓,情绪翻涌。当天阳光晒透了县城的土路,午后三点,暑气漫上了青砖墙。谁也没有说出去看热闹,却几乎全城都到了广场。大多数人的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有偶尔几个怒意难掩的红眼。朱晓堂被押到场,身上缠满绳索,护押的民兵在身后推搡。看着他垂着头,有人喊了一嗓子:“卖国贼!”喊声压在躁动人群的呼吸之上,不少人下意识攥紧了手。有人举拳,脸上的咬牙切齿都不用掩饰。朱晓堂,权势一度压倒一切的人,如今被看成了恶鬼。往日的风光,一下子全废了。没人记得他当年穿着讲究,出入气派,手下撑伞开道。现在想起来那些都像诡异的梦,梦醒了,一切都没意义。
沈建华,这名字在当年曹县也不少人听过。他不是喜欢露脸的人。抗战年代,谁能稳坐工委书记的位置,难有几个人。与郭守社一类基层群众打成一片的人不同,沈建华更注重抽丝剥茧的政务琐事。档案里简单地记着:曹县统战部长。但档案外,沈建华在那个节骨眼上,决定了很多人的命和命运。他的命运,也和朱晓堂那天一样,被时代推着往前走。
大会现场没什么慷慨陈词,有的只是扎实的语言。会场负责人大声宣读朱晓堂勾结日伪、危害百姓的罪状。有人在下面附和、有人在私下里议论,也有的小孩根本不知其意,只觉今日气氛和平常有点不一样。事情都已经摊在明面上了,朱晓堂早已无还手之力,像极了陷入蜘蛛网的苍蝇,却还装着一副死硬气的样子。谁都看得出这是装的——其实吓傻了而已。
那几年,曹县的政坛经常风雨欲来。每个决策背后都有一桩旧事。沈建华与朱晓堂的交锋,也其实早在数年前埋下伏笔。抗战结束,本地政权改立,都想着要拉拢些有势的人。可沈建华一再坚持:汉奸必须清算,不能因为眼前利益妥协。有一种说法,郭守社实在是太会替下面人说话,所以能安然无恙。可实际情况更复杂,地方的派系、家族的盘根错节,事事难以两全。
朱晓堂早被人盯上了。据原始档案,早在1942年,朱晓堂便与日伪特务密切来往,甚至组织过一次针对抗日地下党的稽查。那次出事了,好几个年轻人被抓走,再也没回来。有人说,朱晓堂看似能干,其实只敢与外来势力勾结,遇上曹县自己的老少爷们,他不会硬顶。他靠的不过是外边撑腰,背后没多少真心的朋友。后来,他倒向了谁都不待见的那一方,最后孤立无援。
当然,也不是一夜之间风向全变。批斗朱晓堂,那其实并不是一件轻松差事。县里有老百姓担心,清算完这些大案之后,会不会波及到小民?背地里议论:“总不能谁被打倒就都抄家吧?”有些人天生谨慎,该保身时绝不张扬,聚众呼喊是假,观望才是真。从这个角度说,不管谁主持清算,都不敢太随便。
不过,真实情况往往更复杂。朱晓堂在日伪时期表现极其活跃,被点名通缉。但有些本地的老绅士其实与他沾亲带故,虽恨其卖国,背地里也有人心疼。仅仅依靠官方材料做判断,难免片面。比如在当年同样被押的还有几个手下,他们其实只做过跑腿的琐事,后来翻案时证实确实无罪。正义偶尔会迷路,走点弯道。
沈建华的抉择也不容易。是先顾全大局,还是彻查到底?今天再看档案,不留情面的清算方式,未必最合百姓心意!可谁又会想到,过几年南方再有土改,又是一番腥风血雨。曹县的家庭,大多是小门小户,拆东墙补西墙过活。干部们有时候也怕激起更大的事端,还是尽量不挑事。有些错也不是坏心眼,纯粹是时代推着走。再说,谁都不是神仙。
此处有个细节容易被人忽略。公判结束后,朱晓堂并没有立即被宣判死刑,而是送去了看管。有人认为,这体现了曹县政权出奇的谨慎。毕竟,没有经验的人,很难想象政治清算与刑事司法的边界。这种谨慎,也许是不自信——或者压根是找了个台阶。到底有多少东西在书面文件之外潜藏,只能猜。
记录沈建华与郭守社的历史片段,鲠直里也有踟蹰。不止一次有人提及:若不是沈建华主张彻查,后来那几次反攻复仇的浪潮,曹县还真未必平安度过。可站在另一个角度,是不是就该给朱晓堂们留条活路?有人不服,有人称颂,真真假假,时间过去这么久,只能这样想了。
文庙那次大场面后,不少人都觉得终于扬眉吐气。但谁也没有高兴太久。接下来的几年,地价变了,税收新政,解放军南下。曹县人生活每天都在调整,刚解决一个汉奸,下一波难处又来了。百姓不容易,官员也不容易。沈建华也难,得罪人难,讨好所有人更难。
后来调查发现,朱晓堂曾在1945年末企图逃往济宁,被沈建华的人断了去路。实际参与追捕的几个民兵当时连枪都没有,只靠地方百姓通风报信,才堵在了朱晓堂的必经巷口。那个年代,信息依赖人传口授,真真假假,风一吹全没影。县政府后来整理的档案,把这段写得一笔带过,没留下细节。反倒是几个亲历者,画的那个巷口图纸,传到了2024年网络历史帖里,被人翻出来看。
在曹县本地流传的故事中,有人还念叨那次大会结束后,沈建华走进文庙后堂,独自站了一会儿。谁也不知道他看了什么,隔了窗户,一动不动。史料没写沈建华此时的想法,他会不会也怕走错一步,连累无辜?或者,其实他根本无所谓。
郭守社也有人说起,这个人不太惹事,低调做事,知道分寸。偶尔在县政府后院抽烟,和菜贩唠家常。时代变了,老一辈的情理之中,又多了些新的规矩。他们未必了解复杂的政策,只是凭直觉做选择,活成了在夹缝中的人。
不过,沈建华和朱晓堂这样的人,注定要被记住。有人怕再出一个朱晓堂,也有人怀念老沈的果断。不再有人提起大会上的那些拳头和怒吼,昨天的恩怨变成了口口相传的段子,县城在时间里慢慢换血。偶尔有人犹豫:当年做的,算对算错?
其实谁也没法把事情都讲透。每个历史事件里埋着太多无声的水流,湍急又复杂。不谈清算是不是唯一选择,只是那天的广场,人们确实看到了汉奸的下场。
沈建华与朱晓堂的此消彼长,既是时代的起伏,也是推手背后的无数选择。历史没有标准答案,只是队伍不断变换,热闹一时之后,就是新的生活继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