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逼蒋下台,为何桂系总能全身而退?盘点桂系的乱世生存智慧
在民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里,有一个地方军事集团曾经三次迫使老蒋下台,但自己却始终屹立不倒,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桂系。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段历史,看看桂系是怎么做到的,它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要理解桂系,得先从它的起源说起。
桂系主要指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他们大多出自广西陆军小学、保定军官学校,是正儿八经的军校毕业生,不是那种绿林出身的地方武装。桂系之所以能成气候,和广西的特殊省情有关。广西当时是个穷省,没什么工业,交通也不方便,但民风强悍,军事传统深厚。桂系靠着在本地推行民团制度,实行“三自三寓”政策,既维持了地方安定,也培养了大量后备兵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基础。
李宗仁
桂系和老蒋的第一次交锋发生在1927年。当时老蒋在北伐的徐州战役中吃了大败仗,差点让北伐成果付诸东流。这场败仗可不简单,老蒋亲自指挥的第一军在此役中损失惨重,被孙传芳打得节节败退,残部一直退到长江边才稳住阵脚。
这个局面下,南京城内各方势力都对老蒋的指挥能力产生了怀疑。在南京的军政会议上,不仅桂系的白崇禧公开表示反对,连黄埔系的何应钦也不支持他了。老蒋没办法,只好下野。
你看,这次逼宫不是搞阴谋,而是大家开会讨论的结果,可以说是走了正规程序。
之后,桂系和黄埔系联手,在龙潭战役中打败了孙传芳,保住了北伐的成果。这一仗打得相当惨烈,但最终稳住了局势,也彰显了桂系的军事能力。
第二次是在1931年,这次是因为老蒋和元老胡汉民之间的“约法之争”。
这个事情得从老蒋想制定训政时期约法说起,胡汉民坚决反对,认为这样做违背了中山先生的遗教。老蒋一怒之下,竟然把胡汉民软禁在汤山。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国民党内各方势力都觉得老蒋做得太过分了。
桂系看准这个机会,联合粤系势力,在广州另立政府,通过发表声明、召开会议等方式向老蒋施压。那个时候,全国舆论也大多站在胡汉民这边,报纸上天天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最后老蒋顶不住压力,只好再次下野。整个过程都是在台面上进行的,没有暗箱操作,可以说是利用党内规则和舆论压力达到了政治目的。
第三次大家可能比较熟悉,是在1949年。这个时候局面已经大不一样了,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惨败,长江以北基本都丢了,老蒋政权摇摇欲坠。
淮海战役中的国军俘虏
这个时候,白崇禧在武汉手握重兵,直接发电报要求老蒋下野,美国和党内其他派系也倾向于让李宗仁接手,看看能不能举行和谈,争取喘息时间。
老蒋这个时候其实是很不情愿的,但形势比人强,只好宣布“引退”。这次下野,可以说是因为战败而承担责任,合情合理。
讲完这三次逼蒋下台,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桂系三次逼老蒋下台,自己却能安然无恙呢?这里面可是大有学问。
首先,桂系确实能打。北伐时期,桂系的第七军战绩最出色,从广西一路打到山海关,赢得了“钢军”的美誉。台儿庄战役更是李宗仁指挥的经典之战,这场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首次重大胜利,鼓舞了全国抗战士气。
北伐战争
老蒋虽然不喜欢桂系,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军事能力,特别是在抗战期间,很多时候还得依靠桂系来支撑局面。
其次,桂系讲究“规矩”。他们每次逼蒋都是通过正式渠道,开会、发电报、发声明,把事情摆在明面上,这让老蒋很难找到清算他们的借口。
桂系的核心人物都受过正规军事教育,比较注重程序正义,哪怕是在政治斗争中,也要保持表面上的合规性。
再者,桂系内部很团结,就算有人要离开,也是光明正大地走。比如黄绍竑要投蒋,还事先跟李宗仁、白崇禧打好招呼,部队也大多留下来,不带骨干走。
这种“文明分手”的方式,让桂系保持了凝聚力。相比之下,其他军阀派系内部经常勾心斗角,甚至兵戎相见,桂系在这方面确实显得很有纪律。
还有一点很重要,桂系虽然来自贫穷的广西,资源有限,但却很善于搞联盟。他们经常联合其他地方势力,甚至利用国际力量来制衡老蒋。
比如说1931年那次,就是和粤系联合;1949年那次,则是得到了美国的暗中支持。这种合纵连横的能力,让桂系能够在弱势情况下与中央政权周旋。
基于这些原因,老蒋对桂系也是无可奈何。一方面忌惮他们,另一方面在抗战等时期又需要依靠他们的军事能力,所以只能选择妥协。再加上桂系做事比较讲究“规则”,让老蒋很难找到彻底清除他们的借口。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