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境内各乡镇明代墩台现存遗址遗迹知多少?
庐山闲人永登县境内明长城大体上呈西北至东南方向,贯穿永登县中部。西北起自武胜驿镇的富强堡村,沿庄浪河东岸南下,依次经过武胜驿镇、中堡镇、城关镇、柳树镇、大同镇、龍泉寺镇、红城镇、东南至苦水镇后进入西固区境内。墩台是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永登县志》记载,永登县境内的墩台分北路、西路、中路三路。北路墩台起自永登县城,向北方向延伸,经原清水乡的峡门沟至坪城乡的红沟、坪城,直到天祝县松山区。中路墩台分布在纵贯永登县中部南北的长城墙体东西两侧。西路墩台起自永登县城,西行至通远乡的捷岭、临坪村,顺通远沙沟向西南过大通河延伸至青海西宁。
有关文献记载了各路墩台的数量:①万历《庄浪汇纪》卷4《松山•阿壩营》记载:北路有12座;②万历《庄浪汇纪》卷2《武胜驿堡•岔口驿》卷5《镇羌驿》记载:中路有130座;③乾隆《平番县志》卷1《兵防》记载:西路有15座。合计一百五十七座。
图1 永登县境内北路、中路、西路墩台分布图
或有人问:合计为157座的墩台历经近五百年的风雨沧桑、岁月侵蚀,目前“遗址遗迹双存”的墩台有多少?分布状况又如何?回答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考古专业常用的“遗址”、“遗迹”、“遗存”三个名词之涵义。遗址是指毁坏的明代墩台所在的地方。遗迹是指墩台经过岁月侵蚀后遗留下的痕迹。遗存是指在遗址中留下的一些可见的、不可移动的夯土台。由于长期的自然侵蚀,墩台夯土层发生不同程度变化,最终出现两类遗迹:一类是不完整的残存物,另一类则是原位粉化的黄土堆。黄土堆是墩台曾经存在过的物理证据,依然属于墩台的遗迹。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痕迹不存在时不能算为遗迹,例如苦水镇新屯川村的大东湾烽火墩被夷为平地种了庄稼,地表上没有了任何的显示,此时不能称之为遗迹,只能说此处是该墩台的遗址。
图2 粉化为黄土堆的红城镇东咀子烽火墩
回头再说“遗址遗迹双存”墩台数量及分布状况。墩台包括敌台与烽火墩。烽火墩通常修建在长城内外侧的高处山梁顶部、古道边侧或重要的信息传递点上,并不直接建在长城的主墙体上。敌台是骑墙而建,与长城的主墙体融为一体,直接建在长城上。目前永登县境内“遗址遗迹双存”的明代墩台共有92处,其中敌台8座,烽火墩84座。
8座敌台分布在三个乡镇:大同镇4座、龙泉寺镇2座、苦水镇2座。84座烽火墩分布在16个乡镇:武胜驿镇4座、中堡镇4座、城关镇7座、柳树镇3座、大同镇4座、龙泉寺镇16座、红城镇4座、苦水镇4座、通远镇16座、河桥镇5座、坪城乡5座、树屏镇4座、民乐乡3座、连城镇2座、秦川镇2座、上川镇1座。
图3 大同镇马家坪敌台,残高8米
图4 苦水镇红岘沟墩,残高2.4米
图5 通远镇临坪村处的墩湾墩,残高9米
永登县境内明代墩台原有157座,目前发现的“遗址遗迹双存”的墩台仅有92座,除了尚未发现的,还有几十座踪迹全无,应该是大多数被自然侵蚀、雨水冲刷和人为因素毁坏了,少部分则由于修筑时质量不过关早就坍塌、灰飞烟灭了。
明人所著《皇明经世文编》244卷中就记载了边墙修筑出现的质量问题。嘉靖42年(1562年),嘉靖皇帝就长城修筑事宜,垂询内阁首辅徐阶,各处边墙容易毁坏,是不是没人维修的缘故?徐阶答谕:“蒙谕至如各处边墙、若肯坚筑、岂得易毁、可见无人整理。臣惟各处边墙旋筑旋毁、委由无人整理、然闻往时修边之银。一半不曾出京。夫银既侵费,安能坚筑。大抵内外通同为奸。只欺瞒皇上而巳。”皇上教诲极是,各地边墙若肯坚固修筑,怎会轻易毁坏?臣认为各地边墙屡筑屡毁,确实因为无人维修。但臣又听说,以往修边墙之银两,有一半未曾出京,银两既被贪污,怎能坚固修筑?这大概是内外勾结作弊,只欺瞒皇上您一人而已。
作者简介:甘孝贤,男,甘肃省永登县苦水镇人,笔名庐山闲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