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殿试卷,25岁中进士,这字一般人写不出来!
北大历史上最受人尊敬、影响力最大的一任校长便是蔡元培了,他在任期间,将北大打造成了“学术的殿堂”,各领域的顶级学者齐聚于此,与学生们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同时,蔡元培主张“兼收并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不论是人品、学识、眼界还是地位,都无愧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美誉。蔡元培,字鹤卿、孑民,清同治七年(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兼习书法,3岁便进入家塾读书,17岁考中秀才,22岁中举人,23岁中贡士,25岁考中二甲第三十四名进士,也就是全国第三十七名。
人们常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蔡元培这么年轻便中二甲,足见其学识之高。凡是能在殿试高中,学问、书法、运气缺一不可。常有人诟病蔡元培书法不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细看他这份殿试卷,就会发现如此精到的小楷,通篇无批改、无力怯,一般人恐怕做不到。
这份殿试卷是原件,并不是宫廷抄写人誊抄的版本,因此可以看出蔡真实的水准。这一年的策论题目很难,要论述“西藏的地理位置”。蔡元培的回答切中要害,旁征博引,全篇无废话,令人赞叹。
蔡元培的虽然学过“馆阁体”,但没有拘囿其中,他的小楷规整中有活泼朴拙之气,气韵脱俗,既满足了科举书写的严肃板正,阅卷者看了又不会觉得呆板枯燥,法度与意趣兼备,艺术性和实用性做到了和谐统一。
蔡元培以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等人楷书笔法为基础,起笔多藏锋逆入,行笔中锋直行线,笔画圆润匀称,暗藏筋骨,有“绵里裹铁”的质感,无刻意雕琢的刻露。提按变化清晰,较专业书家少炫技,多自然,以质朴见真趣。
结字端庄中见疏朗,字形近方,左窄右宽,错落有致,既不拥挤也不松散。林语堂曾评“蔡先生书法如其人,冲淡平和,有君子之风”。章法疏密得宜,墨色较为均匀,没有过浓过淡的对比,整体给人以温润工致之美。
蔡元培的小楷,笔法严谨规范、不激不厉,没有刻意求工,更没有“馆阁体”方光乌的程式化局限。结字以横取势、宽博疏朗,有钟繇、苏轼的风采。同时整卷流露出的文气,显其人格修养,实为“以学养书”的范本,印证了“字如其人”的说法。
您认为蔡元培的书法怎么样,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