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贪污210万两,朝臣上奏抄家论罪,雍正:他弟弟你们惹得起?
雍正元年正月,时局刚刚翻篇,朝廷气氛尚存新帝登基的热闹情绪。山东巡抚黄炳快马加鞭送来一份密折,指名道姓揭了原山东巡抚、云贵总督蒋陈锡的短处。二百余万两白银,说到底也不像是小数目,搁在今天谁见过?说句玩笑话,铁腕雍正在世,不管是谁,二千两都够抄家了,就别提二百万了。可诡异的事往往就这么发生了,所有人都等结果,谁成想会是一出反转大戏?蒋陈锡的出身,追根溯源自江苏常熟。说是世家,绝非虚名。父亲蒋伊妥妥的进士身世,弟弟蒋廷锡更上层楼,军机大臣兼大学士都是板上钉钉的。蒋氏家族在康、雍、乾三个朝代里搅弄风雨,颇有几分“世家望族”的气势。可要真清点头衔,家里倒是进士、总督、大学士凑了一桌,两个宰相都自家人,风头一时无两。
蒋陈锡本人,康熙二十四年二甲二名进士。却没捞上翰林院,直接被扔去陕西富平做知县。初到任,他还真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康熙二十五年大旱,饥民遍野。蒋陈锡先是开仓,粮食根本不顶用。没法子,他干脆自掏腰包八万多两白银,救济饥民——真假要不是官修文献,也难以想象。讲道理,谁家地方官动辄八万两家产?
但这件大冒险让蒋陈锡狠狠入了康熙的眼。很快调他到礼部做主事,又因海运改革立功,晋升渠道畅通。天津、河南、山东一路疾升,巡抚、布政使、总督头衔换得贼快。康熙晚期官场自有一套升迁法则,蒋陈锡撵得风声水起。
转折点还是那摊挡不住的丑闻。官声未必能掩盖私底下的账目。康熙年间,山东连年灾荒,蒋陈锡别出心裁建议“存贮粮食备赈”,号召地方捐谷,朝廷给功名作奖励。蒋陈锡实际操作,几年下来收了三百一十多万两银子。可到用时,真进库房的不过九十三万出头,剩下的二百一十多万银子就全没了?
说不清,道不明。账簿归官,银子归自己。这期间,大家都知道底细的少之又少。康熙在位时还真没查出什么来,这么大个窟窿就这么埋了下去。等雍正登基,山东新一任主官黄炳整理旧账,这才“爆雷”。黄炳一边上报,一边抓紧查清,生怕自己被带进泥潭。
事情比较啼笑皆非——主角蒋陈锡已经人没了,去世了一年多,甩锅都没处找。但雍正还想把事办漂亮,不如把李元龙拎出来顶包试试。也只有烫手山芋的时候,才轮到下属试试水温。可是李元龙压根没动过钱,调查出来两手清白。太过干净反倒不好交代,雍正一时难以决断。
等到怡亲王允祥接手,细账一一清理:谷三百一十一余万石,每石收银一两。而真进仓化粮的只用到三钱一石,九十三万多一点,剩下的二百一十七万余两“一刀切”进了蒋氏家产。整个流程串起来,谁还能说不知道这些事该算到蒋陈锡头上。
案子摊开,朝野震动。大臣们胆子肥的不少,都吵着要抄家。不过话又说回来,这蒋廷锡和雍正交情颇深,捅破天也要三思。皇帝要面子,蒋廷锡敏感,马上来了一轮辩解,说到底,兄弟情深也难为。雍正干脆顺水推舟,给了台阶,理由竟然简单:人都死了,还查什么,不如此事到此为止。
有意思的是,朝臣很少有异议。谁还会跟眼下的权臣对着干? 别说是蒋廷锡,今天换个人也得打退堂鼓了。可此刻雍正马上在全国搞清查,要真不查这事,其他地方的官员岂不群起效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蒋氏的保护,也是雍正的无奈。
最后办法自然够折中。雍正下旨:只赔一半,象征个意思。蒋家拿出一百多万两,账面归还。可真要全款交齐,基本天方夜谭。没有记录证明他们真赔过,顶多就是象征性缴点赎罪银。换句话说,该了结的都了结,局外人也看不透。
感叹归感叹,账目清清楚楚,蒋陈锡虽死却被证成巨贪,但这和他生前形象完全割裂。康熙对他评价极高,认为其并无恶名,政风安静,地方太平。就这么个人,最后还享了大佬弟弟庇护,一桩特大贪污案被软处理,清代官场成了闷葫芦。
历史细节如影随形,有时候让人又笑又尴尬,也许这种大案反倒印证出“好官”和“巨贪”在名门身上的复杂混合。有媒体还根据新史料,说蒋氏家族后代一直安然无恙,至乾隆还有进士出身。到底是遗风还是特例,有时真说不清,道理和现实总爱错位。
这种操作搁现在,信任危机可想而知。饭圈成群,舆情难控,谁都得绷紧一根弦。可清代那个年月,皇权面子、家族利益,就是能让原则变成实用主义。看似分明的黑白,往往在权力缝隙里灰色成团。换种说法,也许抓贪并不是目的,稳定整个系统运转才是。
奇怪的是,雍正明明官场整肃有名,这回却变了腔调。谁说他铁腕,他也会迟疑,不是什么事都快刀斩乱麻。也许,铁面背后,未必是简单黑白分明。凡事遇到“自己人”,便软化处理,说到底,一纸敕令就能让巨贪在纸面消失。
当然,历史记载未必全对。现在网络信息渠道多,有些真相不断修正,二百余万两白银是不是全都进了蒋家,不可能有绝对答案。可是,不可否认,这笔丑闻无论怎么解释,主角总归是逃过了最狠的惩处。
连带着今人看蒋陈锡,还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康熙认定他是好官,账面的亏空却怎么洗也洗不清。本想证明忠诚,最后弄巧成拙。再想起那句“未闻清名,地方安静”,有时候“潜规则”也能成赞词。
世事情面如浮云漂泊,每一个大案背后都有无数利害交结。或许谁都没想到,这一场始于密折的风波,翻到最后却只剩一纸赔偿。至于蒋家后人如何过活,史书三言两语,终究无从考证。想起来,权力、名望与利益,就是那锅搅不清的五味杂陈。
一些线头理都理不清。清末、民国再到网络社会,每一代关心的点不一样,蒋家旧账如果拿到今天,舆情大概率会彻底爆炸。可人间事往往不过如此,结局就在既定逻辑之外。
放在现在看,这就是一个权势、家族、体面、现实交错缠绵的官场切片。你能说雍正妥协了吗?可谁又敢说清宫清廉到底有多清? 人世间,总归不是非黑即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