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错杀此人,刘备恐怕真的要“复兴汉室”,而且荆州也不会丢
如果刘备没杀那个人,他是不是真有可能复兴汉室?甚至荆州都不一定会丢?这个人既不是关羽、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的养子,刘封。听起来有点意外吧?大多数人一想到蜀汉的遗憾,多半先怪关羽大意失荆州,或者吐槽刘备冲动打东吴。
但如果我们仔细捋一捋历史脉络,会发现刘封之死,其实悄悄改写了整个蜀汉的命运。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直到有了荆州才稍微站稳脚跟。
诸葛亮早年在《隆中对》里就给他规划好了战略,以荆州和益州为两大支点,等天下有变,一路从荆州北上打宛城、洛阳,另一路从益州出秦川,两路夹击曹魏。
听着挺美好是吧?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荆州绝对不能丢。
然而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襄樊前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眼看形势一片大好,却突然被东吴从背后捅刀,荆州失守,关羽败亡。
这一连串事件,直接让刘备集团由盛转衰。
表面看,关羽轻敌、东吴背盟是主因,但如果你往更深一层想,假如有个人能及时救关羽,荆州是不是就有救?而这个人,就是刘封。
刘封是谁?他为什么那么重要?刘封是刘备在寄居荆州时收的养子,当时刘备还没亲儿子刘禅。
《三国志》里说他“有武艺,气力过人”,带兵打仗很有一手。刘备入川打刘璋的时候,刘封年纪轻轻就已经跟着张飞、赵云一路从荆州沿江西进,屡立战功。
益州平定之后,刘备任命他当副军中郎将,后来还让他统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独当一面。
你可能会问:一个年轻将领,有那么不可替代吗?还真有。关键不在于他多能打,而在于他当时所处的位置和时机。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围曹仁、擒于禁、斩庞德,势头极猛。但毕竟兵力有限,久攻不下,军力疲惫,所以他多次向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上庸在哪?就在今天湖北西北部,离襄樊战场非常近。
如果刘封能及时出兵,哪怕只是牵制曹军一部分兵力,关羽都不至于后方完全空虚、被吕蒙轻易偷袭。
但刘封没去。理由是:“山郡初附,未可动摇。”意思是上庸这几个郡我们刚拿下,还不稳,不敢随便调动兵力。
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放在当时背景下,难免让人觉得他迟疑观望、错失良机。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关羽兵败身亡,荆州全境落入东吴手中。刘备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而刘封的“不救”,成了他后来被赐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备为什么要杀刘封?不仅仅是“不救关羽”刘封之死,表面上是因为他没救关羽,但如果你认为只是这个原因,那就把问题想简单了。
刘备杀刘封,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刘封的身份特殊。他是养子,而这时刘备已有亲儿子刘禅。虽然刘禅被立为太子,但刘封年长又有军功,万一将来有异心,对刘禅的统治会是巨大威胁。
诸葛亮后来也提醒刘备:“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意思是,刘封性格太强硬,等您百年之后,恐怕没人压得住他。
刘封在上庸期间,还跟另一个将领,孟达,闹翻了。孟达原本是刘璋旧部,后来投降刘备,但跟刘封处不来,甚至被刘封抢过仪仗乐队,面子丢尽。
后来孟达一怒之下投降曹魏,还带兵反过来打上庸。刘封兵败逃回成都,这让刘备脸上无光,也加重了他的罪过。
所以,刘备杀刘封,不单单是气他没救关羽,更是为了给刘禅扫清障碍,避免未来出现权位之争。
从父亲的角度,刘备可能也心痛,但从政治家的角度,他必须这么做。
但问题在于,这个决定,真的正确吗?
刘封若不死,荆州可能不会丢?我们现在来做一点假设性的推演。如果刘封没死,蜀汉的局势会不会不一样?
荆州或许不会丢得那么彻底。这不是说刘封一个人能改变战局,而是说:假如他及时出兵援助关羽,哪怕只是骚扰曹军侧翼,关羽就不必把所有兵力都压在樊城,后方守备也不会那么空虚。
东吴吕蒙虽然厉害,但面对荆州有准备、有关羽加刘援的态势,未必敢轻易动手。
哪怕荆州最后还是丢了,但只要关羽能退守到上庸一带,与刘封会合,蜀汉就仍保有一个前沿据点,不至于完全失去北伐的跳板。
但历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时,附近已无援兵,最终被擒杀。刘封的缺席,让关羽连退路都没有。
刘封如果活着,夷陵之战或许不会败得那么惨。
刘备后来执意东征伐吴,也是因为荆州之失和关羽之死太过憋屈。但如果荆州没全丢,或者关羽没死,刘备或许不会那么冲动。
哪怕还是打了,多一个善于带兵的刘封在军中,陆逊的火攻之计未必能那么顺利得手。
长远来看,刘封若在,诸葛亮北伐时也能多一个帮手。
我们知道,后来北伐时,蜀汉严重缺将,尤其是独当一面的大将。魏延虽然勇猛,但性格问题一直没被完全信任。
而刘封有能力、有资历,如果他在,汉中或陇西方向多一个统帅级人物,诸葛亮的压力会小很多。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能看出:刘封之死,不仅仅是一个人被杀,而是连锁反应的开始。
他死后,孟达降魏,上庸一带尽归曹魏,蜀汉东北方向门户大开。同时,刘备集团内部少了一个潜在的核心将领,人才梯队出现断层。
刘备的遗憾杀刘封,是刘备一生中争议最大的决策之一。你说他完全错吗?也不尽然。从稳固政权的角度,他可能觉得非做不可。
但从战略层面看,这个决定无疑加速了蜀汉的衰落。
刘备后来其实也后悔了。《三国志》记载,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
毕竟父子一场,刘封也没有反心,只是政治站位的牺牲品。但人死不能复生,蜀汉也失去了一次挽回局面的机会。
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想:如果刘备能再忍一忍,如果他能先把刘封调回成都闲置观察,而不是直接处死,结局会不会不一样?至少,蜀汉不会那么早失去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所以,刘备集团人才结构单薄,过度依赖少数元老。关羽、张飞、诸葛亮确实厉害,但他们也会老、会死、会失误。
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窘境,其实在刘备时期就已埋下伏笔。
刘封本来有机会成为下一代中的核心人物,但他死在了刘备之前。
而刘备自己,也在夷陵战败后郁郁而终,最终复兴汉室的梦想,只能交给诸葛亮去苦苦支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