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称蒙古国叫“外蒙”,他们却称呼我们为“胡扎”,为什么?
内外蒙古的分界溯源蒙古国这个地方,在咱们中国人眼里,一直被叫作“外蒙”,这可不是随便起的名字,得从清朝那会儿说起。那时候,清政府为了管好广大的蒙古地区,就把蒙古分成内外两部分。内蒙古靠近长城那边,行政上跟内地联系更紧,部落也多跟汉人混居,经济上农牧结合。
外蒙古呢,就在戈壁以北,主要包括喀尔喀蒙古的四个部,地广人稀,纯游牧生活为主。清初还没“外蒙古”这个正式叫法,人们管它叫“喀尔喀”或者“外喀尔喀”,后来清中期渐渐流行“外蒙古”这个俗称,到清末就固定下来了。这区分主要是行政需要,清廷用札萨克制度,让蒙古王公自治,但归理藩院统管,避免混乱。
其实,这内外划分不是凭空来的。康熙年间,清军打败准噶尔部落,把外蒙古正式纳入版图,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库伦办事大臣管辖。外蒙古的范围大致是今蒙古国大部分土地,加上些周边地区。
那时候,外蒙古跟中国内地联系紧密,贡赋贸易不断,王公们得向皇帝效忠。到了清末,局势乱了。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倒台,外蒙古王公在俄罗斯支持下宣布独立,成立“大蒙古国”。他们推举哲布尊丹巴为领袖,俄国提供武器和顾问,中国北洋政府不认账,派兵想收回,但内部军阀混战,没力气管。
1915年,中俄蒙签了《恰克图协约》,中国保留名义宗主权,外蒙古自治。这算个妥协,中国名义上还管着,但实际控制弱了。1919年,北洋将领徐树铮带兵进库伦,短暂收回,但1921年蒙古人民党在苏俄红军帮忙下革命,赶走中国军队,建立临时政府。
1924年,哲布尊丹巴死后,他们废君主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中国北洋政府和后来的国民党政府都不承认,一直叫它“外蒙古”,当成自己领土的一部分。
二战结束,1945年雅尔塔会议,美苏英商量战后格局,苏方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作为交换,中国得回东北权益。1945年8月,中苏签《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同意外蒙古公投。10月公投,结果几乎全票独立,1946年1月,中国国民党政府正式承认。
1949年新中国成立,10月就跟蒙古人民共和国建交,继续叫它“蒙古国”,但民间和老地图上“外蒙”这称呼还挺常见。这名字体现历史联系,就跟区分内蒙古自治区一样,是地理和行政的遗留。
胡扎称谓的贸易由来
蒙古国人叫咱们中国人“胡扎”,这词听着扎心,其实是蒙古语的音译,在他们那儿常带侮辱意味,指中国人或汉族。为什么这样叫?得追到清朝贸易那时候。
清中期,晋商从山西出发,大批去蒙古做生意,他们管伙计叫“伙计”,蒙古人听多了,音译成“胡扎”。起初没啥坏意,就跟学外语似的,但后来贸易纠纷多,晋商精明,蒙古人吃亏,这词就变味了,带上不讲信用、爱算计的含义。
晋商那会儿势力大,垄断对蒙贸易。清康熙后,边境开放,晋商组大商号如大盛魁,在库伦设点,卖茶叶布匹,收毛皮马匹。蒙古人游牧为主,依赖内地货,但晋商信息灵通,压价收购,高价卖出。
有些商人还短斤少两,用假秤坑人。蒙古牧民卖货后发现上当,怨气积累,就把“胡扎”当贬义词用,指那些狡猾的汉商。后来扩展到所有中国人,包括移居的汉人。
清末,这称呼更流行。外蒙古独立后,晋商贸易受阻,很多撤走,但“胡扎”留下来了。在蒙古国,极端民族主义者还用它攻击政敌,说谁有中国血统就叫“胡扎”。甚至中国内蒙古的蒙古族,也被一些蒙古国人这么叫,觉得他们被“汉化”了。这词反映历史恩怨,清朝贸易不平等,蒙古人觉得被欺负。
中蒙关系的演进启示
中蒙关系从历史纠葛走到今天合作,挺有意思。1949年建交后,初期挺热络,蒙古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中国援建工厂公路。1952年,中蒙签经济援助协定,中国帮建乌兰巴托的和平宫啥的。1962年划定边界,解决了领土争端。但中苏关系紧张时,蒙古跟苏联走近,边境有摩擦,中国觉得不舒服。
80年代中苏改善,中蒙也缓和。1989年关系正常化,贸易重启。中国成蒙古最大贸易伙伴,出口矿产,进口机械。中国投资矿业,帮建基础设施。1994年签友好合作条约,强调互不干涉。2011年升战略伙伴,2014年全面战略伙伴。蒙古平衡外交,跟俄美日也合作,但经济上离不开中国。
现在,中蒙交流多。旅游、留学、文化节啥的,中国游客去蒙古看草原,蒙古学生来华学汉语。两国处理历史遗留理性,比如教科书,蒙古教自己历史,中国强调元清联系。边境贸易活跃,二连浩特口岸忙碌,货物来往促进民生。
民族称呼虽有疙瘩,但通过对话能化解。“外蒙”和“胡扎”都是历史产物,得用开放心态看。未来,中蒙合作潜力大,共建“一带一路”,蒙古的“草原之路”对接中国倡议,矿产能源互补。两国都受益,证明历史恩怨能转化成动力。总之,得尊重彼此,共同发展,才是正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