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云端“引路人”
当一架客机冲破暮色,平稳降落在大连国际机场的跑道上时,几名机场的工作人员正紧盯屏幕上跳动的参数,他们虽不直接操控飞机,却是航班安全进出港不可或缺的“眼睛”和“路标”。他们,就是大连机场飞行区管理部导航分部盲降台班组,也是守护“空中归途”的隐形卫士。自1986年起,这个隶属于飞行区管理部导航分部的团队,就成了空港上空“看不见的路标”。不同于直接与旅客打交道的民航人,他们的战场在机房、在跑道旁的设备塔台,每天与精密仪器、复杂数据为伴。但正是这份“幕后工作”,撑起了航班安全起降的关键一环。39年来,从初代机械式设备到如今的智能导航系统,班组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不变的是“零事故”的承诺,这份坚守让他们成为空港安全史上的“常青树”。
要守住这份安全,靠的不只是热情,更是一套“全方位、无死角”的管理体系。班组里的每个人都记得,刚入职时拿到的那本厚厚的《安全操作手册》,不是简单的行业规章照搬,而是老员工们结合几十年经验,把上千条准则拆解成的“工作指南”。大到每季度的设备换季检修,小到日常的参数核对,他们都用“清单式管理”一一落实。57份专项核查清单,就像57把“安全锁”,把可能出现的隐患牢牢挡住。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光靠“守”远远不够。盲降台班组的成员们深知,只有跟上技术的脚步,才能让“路标”更精准。他们自发组建了“技术攻坚小组”,老员工带着新徒弟,把实操经验手把手传授;定期开展的技能竞赛,让机房变成了“练兵场”,谁能最快排查出设备故障、谁能优化参数精度,谁就是大家眼里的“技术能手”。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他们的创新成果:自主搭建的盲降参数数据平台,让原本需要几小时整理的数据分析,现在一键就能生成趋势图;研发的“导航集中预警系统”,能在设备出现异常前发出警报;正在推进的“AI辅助决策系统”,还将进一步提升导航的智能化水平。
这些年,大连机场的发展脚步不断加快,盲降台班组也一次次迎接挑战。从PBN飞行程序的全新规划,到下滑台迁址时的连续奋战;从跑道入口内移改造的精准配合,到多套旧设备的更新换代,每一次任务都是一场“硬仗”。最让人骄傲的是国内首套NM7000A型盲降设备的“超长服役”,在班组的精心维护下,这套本应按常规更换的设备,安全运行了25年,创下了同型号设备的全国纪录。
盲降台班组的付出赢得了广泛认可,从2008年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模范职工小家,到2009年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再到2012年全国交通建设系统工人先锋号,以及2019年辽宁省工人先锋号,直至2022年荣获代表全国班组建设最高荣誉的“全国工人先锋号”,这一连串闪光的足迹,都是对这个集体多年来默默奉献、追求卓越的最好褒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