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考古挖掘大阿哥胤禔墓穴,打开墓门后,看到了什么?
皇子荣华转眼空
胤禔康熙十一年出生,也就是1672年,母亲是惠妃纳喇氏,本来他作为长子,起点挺高,早年康熙帝对他还算不错。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跟着裕亲王福全去打准噶尔部落,那时候十八岁出头,就当了副将,虽然中间有点不协调被召回,但好歹也露了脸。
六年后,1696年,又随康熙亲征噶尔丹,立了点军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直郡王,这在皇子中算得上风光了。谁知道,皇位继承这事儿太棘手了,康熙帝立了二阿哥胤礽当太子,胤禔心里肯定不服气,作为长子,他总觉得自己该有份。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事儿闹大了,有人告他收买喇嘛巴汉格隆,用厌胜术诅咒太子胤礽,这罪名一扣上,康熙帝火冒三丈,直接革了他的爵位,把他关在自家府里,从此就过上了软禁日子。
雍正登基后,雍正元年1723年,继续关着他,不许出门,日子一天天熬着。胤禔这家伙,早年野心不小,还推举八阿哥允禩当太子,卷入九子夺嫡的漩涡里,结果自己栽了跟头。雍正十二年,1734年年底,他63岁的时候死了,按贝子规格下葬,坟头就搁在天津蓟县黄花山那片偏僻地方,和清东陵隔着一座山,远着呢。
墓门洞开空荡荡
2005年夏天,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搞了个考古项目,在蓟州区黄花山脚下勘探,本来是查清代园寝,结果意外挖出胤禔的墓。
黄花山这地方,历史上埋了不少清皇子,顺治和康熙的六个皇子都在这儿,包括荣亲王、纯靖亲王啥的。考古队先用地探仪测了测,确认地下有结构,然后开挖,墓道露出来了,长十来米,石阶往下延伸。
一推开墓门,里面是长方形墓室,大理石砌的,墙上有简单雕花,建造还算用心,但整体规格不高。专家一看,棺椁搁在中间,棺盖已经移位了,里面就散落着一堆白骨,头骨、肋骨啥的,全暴露着,没任何陪葬品。
金银玉器、瓷器啥的,一件都没见影儿,墓室空空的,积了厚厚一层尘土。这让考古队吃了一惊,本以为皇子墓怎么也得有点东西,结果啥都没有,就遗骨在那儿躺着。旁边还有废太子胤礽的墓,东边一个西边一个,规格差不多,都简陋得不行。
据考古报告,这墓建于1735年左右,雍正十二年胤禔死后不久。专家分析,墓内没随葬品,可能因为他生前失宠,雍正帝不许奢华下葬。清东陵那边帝王墓金碧辉煌,这儿却冷清清的,对比鲜明。
胤禔的骨骼经鉴定,确实是他的,墓室结构完整,但没任何文物出土,这在清代皇子墓中挺罕见。整个发掘过程严谨,天津文物局备案了,确认这是直郡王允禔园寝的一部分。黄花山园寝总共埋了六个皇子,胤禔的就在其中,位置偏西。
这发现不光是挖出个墓,还补了清史的一些空白。历史上胤禔的葬地记载模糊,这次考古坐实了,墓室虽华丽点,但空无一物,反映他身后事的凄凉。
专家们后来在《中国考古集成》之类的书里记录了,说墓主人出生康熙十一年,死雍正十二年,葬礼按贝子办,没额外陪葬。打开门那一刻,大家伙儿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早年封王的皇子,怎么就落得这地步?清朝皇室斗争太狠了,胤禔卷进去,输得彻底。
历史尘封启后人
发掘完事儿,墓地纳入清东陵保护范围,天津蓟州区皇家园寝成了文物点,现在围栏围着,不许随便进。考古队上报了报告,补充了清史档案,学者们拿这事儿研究九子夺嫡的影响。
胤禔的墓虽空,但结构保存好,提供不少建筑资料,清代墓葬工艺啥的,能从中看出来。公众知道这事儿后,通过媒体和展览了解了,博物馆里摆了些石构件照片,讲解员一说,大家就明白皇室权力斗争多残酷。
这发现推动了清史研究,论文出来了好几篇,讨论胤禔生平和葬制。国际上也关注了点,中国考古界拿这作为例子,强调历史真实性。黄花山现在是旅游点,游客去清东陵时,顺便看看这儿,了解康熙皇子们的下场。
胤禔的故事提醒大家,权力这东西,转眼就没了,早年风光无限,结果关了二十多年,死后坟头冷清。清朝那些事儿,说白了就是家族内斗,胤禔作为长子,本该有好日子,结果野心太大,栽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