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5:04

高平陵之变,曹爽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相信司马懿不杀他?

因为《三国演义》的原因,很多人对于高平陵之变,都有一种错觉。

在大家的潜意识当中:曹叡去世之后,接下来的十年里,司马懿一直在装病。最后以一个阴谋家的姿态,用了十年时间完成布局,最后在高平陵之变当中,一击得手。
但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可能和我们有点偏差。
在正史上,曹叡去世之后,接下来的五六年时间里,曹爽和司马懿表面上其实还算融洽。直到曹叡去世六年之后,曹爽才主动和司马懿撕破了脸。直到最后两年,司马懿才开始装病。

所以,想要理解曹爽的想法之前,我们得先来说一下,曹爽和司马懿的权力斗争史。
而这段斗争史,我们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曹爽低头。
在曹叡临终之前,原本按照曹叡的打算,曹叡想选五个曹氏宗亲,作为辅政大臣。在这五个曹氏宗亲当中,曹爽的排名,其实是最靠后的。

在这五人当中,既有曹叡的亲叔叔,也有曹叡的疑似男宠,甚至还有曹操的养子。在这五个人当中,曹爽和曹家的亲戚关系是最远的一个!他只是曹操养子的儿子!
至于论资历,那就更论不上了。在当上辅政大臣之前,曹爽唯一的资历,就是给曹叡看了十几年的大门,管了十几年的禁军。
这个工作,虽说只有心腹才能做,但除此之外,曹爽确实没有什么别的成绩了。

反观司马懿,作为两朝的辅政大臣,之前履历又极其丰富,在士族当中非常有威望。
这样的曹爽,拿什么去和司马懿平起平坐吗?难道就光凭他姓曹吗?
所以,在曹叡去世之后,最初的一两年里,曹爽其实是非常尊敬司马懿的。尽管这种尊敬,可能只是伪装。但是在表面上,曹爽确实是以司马懿马首是瞻。在处理政务的时候,更是事事都要请司马懿拿主意。

这件事,在史书上是有明确记载的。
可能也正是因为曹爽的姿态,确实比较低,这才让司马懿放松了警惕,开始逐渐信任曹爽。所以再之后,曹爽才有机会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做暗中夺权。

在得到司马懿的信任之后,曹爽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政治班底。很快,以何晏、丁谧、邓飏等人为首的一群人,开始逐渐汇聚到曹爽周围,帮助曹爽出谋划策。
而在他们的建议下,曹爽开始行动了起来。
首先,曹爽主动申请,给司马懿升职,将司马懿抬到了太傅的位置上。其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东吴曾经多次袭扰魏国边境,司马懿曾经带兵前去增援。借着这个机会,曹爽顺水推舟,帮司马家争取更多的爵位。

等到了曹叡去世五年之后,这个时候的司马家,已经有了十一个侯爵了!
而作为交易,曹爽则是得以将更多的心腹,安插进入尚书台,控制魏国的决策部门。
这个过程,至少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直到两三年之后,曹爽才真正逐渐控制了魏国的中枢决策。

再之后,就进入第三阶段,双方彻底撕破了脸。
真正让双方撕破脸的,其实是史书上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公元245年,也就是曹叡去世六年之后,曹爽忽然发难,取消了中垒、中坚二营。而且,他将这两个营解散之后的士兵,全都划拨给了自己的弟弟管理。

在魏国的京城,一共有五个营,作为魏国的核心禁卫军队。在此之前,司马懿和曹爽,各自管理一半。
可是在这次事件当中,曹爽以一种很蛮横的方式,夺走了司马懿的禁卫兵权。
对此,司马懿也想过拒绝,但是他拒绝不了。

因为到了这个时候,作为魏国决策部门的尚书台,已经完全由曹爽控制了。而曹爽拿掉司马懿的禁卫兵权,也不是以曹爽自己的名义,而是以皇帝曹芳的名义。
至此,双方彻底撕破了脸。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在魏国中枢,已经失去了决策权,而且也没有了京城的禁卫兵权,这让他非常被动。
眼见司马懿没什么反抗的能力,曹爽越发大胆了起来。于是,公元247年,也就是曹叡去世八年之后,曹爽再次出手,软禁了太后,彻底把持了朝政。

直到这个时候,司马懿才不得不回家装病。同时在私底下,开始串联其他老臣,同时去训练死士。
而在司马懿装病两年之后,公元249年,随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给曹叡扫墓,司马懿才突然在洛阳城内暴起发难。整个事件,才进入了第四阶段,也就是高平陵之变本身。
对于高平陵之变的过程,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请注意,当司马懿发动之后,有几个细节,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当时司马懿打出的旗号,不是自己要罢黜曹爽。而是一堆老臣,联合起来要罢黜曹爽。至于司马懿,只是其中一个带头的。
而在司马懿的身后,有两个重量级的人物。
一个是蒋济,另一个是高柔。

在当时的魏国朝堂上,地位最高的大臣,自然是曹爽和司马懿。而在这两位辅政大臣之下,其实还有三个人,司徒、司空和太尉,同样也很重要。
在政变发生的时候,魏国的司空是王凌,此时远在淮南,带兵在前线防守。而司徒则是高柔,太尉则是蒋济。这两个人,当时都是明确站在司马懿身后的。
而且,在接下来的政变过程当中,这两个人,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柔以司徒的身份,带着太后的懿旨,亲自前往了洛阳周围的军营,控制了洛阳周围的军队。这一点,后世的演义小说和影视作品当中,几乎很少有人提到。
实际情况是,司马懿刚发动政变的时候,手里确实只有三千人。但是等到高柔进入军营,控制了军队之后,洛阳周围的很大一部分守军,已经全都归他们控制了。
至于蒋济,则是以太尉的身份,亲自前往曹爽那边,劝曹爽回城,并且自己作保,承诺不会继续难为曹爽。

所以,现在再带入一下曹爽的视角,来判断一下局面吧。
京城周围的绝大多数守军,已经基本失控了。曹爽能控制的,也就只有身边的这些护卫军队。如果马上就和司马懿开战,曹爽必败无疑。因为他既没有军队,也没有粮草补给。
至于退往关中,靠着夏侯玄手里的军队反攻,则是存在更大的难题。

一方面,从高平陵到关中,还有好几百里的距离。此时已经手握洛阳的司马懿,会给他平安抵达关中的机会吗?
另一方面,此时的司马懿,在战场上已经堪称无敌了。能够和司马懿正面对打的人,要么已经死了,要么还没成长起来。在这个时间点,魏国国内,没有人能够在万人以上规模的大战当中,正面击败司马懿。
而且,在曹爽此时得到的情报里,不是司马懿要罢黜他,而是一堆老臣,联手要罢黜他。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最关键的人物,就是皇帝曹芳。
此时的曹芳,其实已经不是什么小孩子了。在高平陵之变发生的这一年,曹芳其实已经十八岁了!
所以,在此时的曹爽看来,如果他回洛阳的话,曹芳会马上在百官的拥护之下,直接亲政。如何处置他,那也是曹芳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曹芳,此时在他的手上!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司马懿想要怎么处置他,而是小皇帝曹芳怎么处置他。
而这样一来,当蒋济代表城内的百官承诺,曹芳又以皇帝的身份承诺,大家都说不会继续为难他。曹爽自然也就有了侥幸心理,想要回洛阳安享富贵了。

当然,真正让曹爽放下戒备心理的原因,还是在于他太过单纯了。
在当上辅政大臣之前,曹爽的履历几乎一片空白。对于那些残酷的政治博弈,曹爽的感触并不深。在他的观念当中,回城之后,曹芳会直接亲政,然后由曹芳来负责处置他。
可他没想到的是,回城之后,司马懿压根就没给曹芳掌权的机会,直接自己控制一切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平陵之变,曹爽到底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相信司马懿不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