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3:14

太湖那么浅,为什么两千多年的时间都没有被淤废掉?

相对于我国其他湖泊,太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洞庭湖,秦汉时期还是一片湿地,面积就几百平方公里。清朝中叶,洞庭湖面积达到了6000多平方公里,现在又萎缩到3000多公里,历经了大起大落。
鄱阳湖,先秦时期还是一片陆地,还有一个枭阳古县在今天的湖中心地区。两千年间,鄱阳湖发展成第一大淡水湖。
洪泽湖,形成的历史还不到一千年。
巢湖,面积太小,勉强挤进五大湖吧。

与这些湖相比,太湖就显得特别不同。它的面积达到了2400平方公里,在人们常说的五湖中位居第三,但是,它的平均水深却不到2米,最深处也不到3米,是五个湖泊中最浅的。
最让人费解的是,太湖拥有这么大面积,只有这么浅的水深,水面却是罕见的稳定。在有文献记载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太湖没有被淤废掉,甚至没有大的变形,这是为何?
我们先来看看太湖的历史。
我们翻开《尚书.禹贡》、《水经注》和《汉书.地理志》等比较早期的历史地理文献,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一系列的大湖,如,云梦泽、彭蠡泽、菏泽,雷泽、孟渚泽、巨野泽、大陆泽等等。春秋战国时期,东南就有个大湖,叫做震泽。《尚书.禹贡》:“三江既 入,震泽厎定。”
这个震泽,就是今天的太湖。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湖后来基本上消失了,而洞庭和鄱阳等当时还没有形成,唯有震泽(太湖)一直存在到今天。尤其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太湖的面积和形状在两千多年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变化,秦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这堪称是个奇迹。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要先看看太湖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太湖的成因,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后人推测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河道淤塞说,长江在出海口泥沙堆积,围出了一个大湖,
地质沉降说,长江三角洲的地理板块不断向下沉,一些小河在洼地积水,成为了太湖。
陨石撞击说,这种说法是依据太湖那爆满的上弦月形状提出来的。从地图上看,太湖也确实像大陨石砸出来的一个坑。
我们来说正题,那么宽的面积,那么浅的水,太湖为何不被淤塞,不变形呢?
先秦时期的大湖,其实都是大江大河的泄洪区。云梦泽和彭蠡泽就是长江的泄洪区;菏泽,雷泽、孟渚泽、巨野泽和大陆泽等北方大湖就是黄河的泄洪区。后来形成的洪泽湖其实也是黄河夺淮入海,水流迟滞而成。这些大湖的涨消,直接由所依托的大江大河的走向和水量决定。我已经写了一系列文章来探讨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直接点击阅读文末的相关链接来了解。

相比之下,太湖离长江比较远,两者之间没有大的河道相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因此不受长江水量和泥沙的影响,这是太湖没有被淤废的主要原因。
古代太湖的主要水源来源于苕溪和荆溪两大水系。苕溪溪发源于天目山,荆溪发源于宜溧山地,这两大水系有一个共同特点,流域植被丰茂,河水含沙量少,每年输入太湖的泥沙共约140万吨。
相比于黄河的每年16亿吨泥沙入海,输入太湖的泥沙可以说是微不足道。
太湖的湖底是浅碟形,没有陡岸和深沟,湖岸也很平顺,这种湖体构造决定河水携带的泥沙不会堆积在一起,造成湖面变形,而是比较均匀地散落带湖底。
太湖作为一个独立的水系,它不但有水输入,还有水输出,水流呈现出西进东出的特点。从古到今,吴淞江和黄浦江水系也要不断输出泥沙,每年输出的泥沙约为100万吨。
这么一进一出,每年留在太湖的泥沙约为40万吨。这40万吨泥沙,分摊到太湖2400平方公里的湖底,每平方米仅沉淀泥沙0.14公斤。我们可以更形象说明太湖每年淤积的泥沙量,每年湖底约增加0.1毫米,一百年时间,湖底也才增加1厘米高度的泥沙。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到两千年,太湖湖底也会增加20厘米,还是会改变水面的形状。
但是,自古以来,太湖周边都是人口密集区和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在充足的人力和财力支撑下,历朝历代都对太湖进行了清淤和排沙工程。
太湖的淤泥还是非常好的肥料,周边的人们都喜欢捞淤泥肥田,这也是太湖一直没有被淤废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太湖平原开挖纵横交错的河道,形成网格化水系,定期疏浚河道,将淤泥用于加高农田堤坝,经常性的导沙出湖,通过太浦河、吴淞江等将泥沙排入长江。
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利用科技的力量进行机械吸沙清淤和引水冲沙,太湖更加安全了。
历史上,人们有没有对太湖进行过围垦?
宋朝,明清和民国都在太湖的东岸进行过围垦,后来都引发了比较大的洪灾,因而遭到当时的政府的制止。上世纪70年年代,也围垦过太湖,现在也已经退垦还湖。
太湖在两千多年时间里还能保持原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湖那么浅,为什么两千多年的时间都没有被淤废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