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3:14

白起的困局,无解


文 / 子玉
白起是公认的战神,两千年来一直热度不减,不过,比起他的军功,人们似乎更关心他的落幕,关心他和秦昭襄王、范雎之见的复杂关系。可以说,当魏冉被罢相之后,白起的悲剧结局已经很难避免,他在战场上所拿到的结果越大,在秦国庙堂的危机也就越大。今天就来聊聊这件事。
众所周知,秦国一统的基础是在秦昭襄王时代所奠定的,当时的关东六国都遭到了秦国的重击:伊阙之战,韩魏的精锐尽失;鄢郢之战,楚国被迫迁都;华阳之战,赵魏齐都遭受了重大损失;长平之战,赵国在胡服骑射中所积累的势能一朝归零。
以上战争基本都是由白起所指挥的。长平之战前,秦国的开拓战略是如此模式:由穰侯魏冉和秦昭王决策,白起负责执行,秦国拓地的结果都是得益于白起和魏冉将相之间的深度合作。对此,司马光就表示:“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属地于齐,使天下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强大者,穰侯之功也。”
至于白起为何能在零干扰的情况下专意开拓,原因就是他有丞相魏冉的支持,将相和的局面给秦国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红利。
也就是说,只有将相通力合作才能将秦国的利益最大化。同样,隔壁的赵惠文王能够守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成果也是因为作为将相的廉颇和蔺相如的深度合作。为什么蔺相如不想和廉颇起冲突就是因为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将相不和,伤害的是赵国的利益。
但是,当魏冉被罢相之后,白起在秦国庙堂就成为了“孤军”,走得是步步惊叹。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0),秦赵在长平决战,结果是,秦国胜,赵军前后被杀四十五万人,赵人大惊。
战后,白起继续用兵,分秦军为三路:命司马梗北定太原,准备东出井陉关进攻赵国的北部;命王龁攻武安和皮牢;秦军主力略定上党地区准备进攻赵国都城邯郸。
可见,白起是要挟战胜之威将秦军的胜利最大化,争取拿到灭赵的结果。赵国呢,面对生存危机赵王就在虞卿的建议下派遣苏代带着厚礼去游说秦国丞相范雎。苏代在见到范雎之后一张口就直击对方的敏感地带,曰:“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加于此矣。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欲不为之下,固不可得矣。”
核心意思就一点,如果白起拿到了灭亡赵国的军功,其在秦国的地位必然会超过范雎,何况范雎本来就是魏国人,没有白起在秦国的强大基础。于是,范雎为了维护自身地位就去做秦昭王的工作,曰:“秦兵已劳,请许赵韩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秦王表示同意。于是,在韩国割垣雍,赵国割六城之后秦军就于次年(前259)正月罢兵。当白起得知这次退兵是由范雎所主导的后,于是就对范雎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秦国将相本就脆弱的关系自此彻底发展为对立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以秦昭王的雄才他怎能看不出范雎的心思,为什么就轻易听了范雎的话对前线的秦军紧急叫停,原因除了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确实遭受了重大损失、秦国也无法继续支撑前线的消耗外,最大的原因就是,秦昭王怕白起拿到灭亡赵国的军功之后不受控。因为,白起曾经是魏冉的人,当魏冉被罢相之后他和白起的关系本来就敏感,如果白起有灭赵军功的加持,他没有信心驾驭对方,所以,只能叫停。对此,大家可以参考乐毅在灭齐之后的遭遇。
可以肯定,如果此时的秦国丞相是魏冉,那么白起极有可能会灭掉赵国。
不过呢,秦昭王虽然控制了局面,范雎也保住了相位,可白起却和他们彻底成为了路人,很难再有深度的合作。

秦昭王和白起的关系本来就敏感 图源/剧照
不久,范雎为了弥补叫停灭赵秦军对自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于是又再度主持灭赵战略,秦王命五大夫王陵率领秦军由上党进攻邯郸。至于秦王为何派王陵伐赵,原因就是,他不想白起继续立功,而赵国在经历长平惨败之后实力大损,秦王觉得由王陵指挥灭赵战役足够了。
只是,让秦王和范雎大为意外的是,王陵在前线是不断失利,在秦国不断派兵增援的情况下王陵依然是损兵折将,伤亡五校(校为部队名,每校八百人,五校就是四千人)。
至于赵国此时为何还如此难打,根本原因就是,赵国面对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机,而赵人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也是武德充沛。
面对此种不利局面,秦王肯定不能撤军,只能让白起去前线指挥。但是呢,白起却表示拒绝,他说了两点原因: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是元气大伤,不能支撑灭赵之战;列国诸侯考虑到唇亡齿寒极有可能发兵救赵。完了,白起亮明自己的观点:“今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单纯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白起说的确实没毛病,因为,灭赵是有窗口期的,那就是在长平之战后直接攻打邯郸,此时,赵国既没有喘息、准备的时间,列国诸侯也不能及时救赵。
作为顶级的军事选手,白起比任何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纵观白起的军事生涯,其之所以能不断创造胜利就是对机会的及时抓取。
白起能成为战神的第二点就是,他从来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前段时间子玉曾看到过这样一个观点,说《孙子兵法》不是战而胜之之法,而是先胜后战之法,就是说,顶级的军事选手都是有把握取胜之后才决定开战的,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只是在履行一个过程,结果他们早就胸有成竹。
想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历史上不管是白起、王翦,还是韩信、李世民这样的名将,打仗都是如此逻辑。
这里多说一句,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逻辑,许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事是因为他们在做事之前就已经看到了成功的结果,如果你对做某件事的结果是模糊的,建议还是不要去做。
那么,作为名将,白起肯定不想打自己没有把握的仗,何况,对他来说邯郸之战就是必败的结果,既然已经预料到了结果,何必还要用失败来验证呢,白起不会做这样的事。
这里再说一下列国诸侯的态度。长平之战中,列国诸侯之所以没有救赵,原因就是秦昭王谋略和外交这两张牌打的极好,当赵国派郑朱来咸阳求和时,秦昭王就隆重招待对方给列国使者造成一种秦赵将要和谈的假象,在成功麻痹列国诸侯之后,秦国就集中所有力量打败了赵国。
那么,当赵国面对灭国危机的时候,列国大概率不会袖手旁观的,因为援救赵国就是保护他们自己,用毛遂对楚王所讲的话就是:“合纵为楚,非为赵也。”
楚王在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表示:“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以从。”完了就派春申君黄歇率领楚军救赵。而魏王虽然在秦王的恐吓下救赵的态度不坚定,但魏军的军权最终还是为信陵君所夺。楚魏联军与赵军里应外合最终打败了秦军。
可以说,援赵之战是楚魏两国对他们在长平之战中判断失误的错误的修补。
以白起的水平他必然能判断出诸侯救赵的可能性,所以他更不想打这种没有把握的仗。
白起不想出战除了军事因素外更多还是政治的博弈,你想,这种仗本来就难打,如果他在前线失利,那么范雎极有可能会对秦王说,“哎呀,武安君好像不出力呐”,秦王在听到这种话之后肯定会这样想,“白起是战神呐,怎么可能出师不利,看来他是对我有意见呐”。如此,白起就会进退失据。
再退一步讲,即使白起能够扭转乾坤,创造胜利,拿到灭亡赵国的结果,那么他的危机只会更大:秦王会担心他威胁王权;范雎会担心他威胁相权。

范雎和白起之间属于典型的文武之争 图源/剧照
总之,只要白起迈出出征的那一步就必然会陷入生存困局。可见,白起不出征并不是耍脾气,而是这道题对于他来说本来就无解,既然无解,那还不如坐着不动,将危险系数降到最小。
随后,因为秦军在前线的不断失利而白起又不肯出战,秦昭王于是就将白起降为士卒,迁往阴密,白起在前往阴密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被秦王赐死,当时,秦昭王的原话是:“白起之迁,意尚怏怏,有不足之言,恐其为乱。”
说到底,白起之死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始终都没能撕掉身上黏贴的“楚系”的标签。
当白起自杀之后,秦国的开拓战略也开始走下坡路,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是,秦国将相失和,对此,吴起就曾说过这样的话:“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阵。”
所以,秦昭襄王的功业多半还是白起和魏冉这对将相组合深度合作的结果,而魏冉和白起身上“楚系”的标签又很难避免自身的悲剧命运。
最后再强调一点,白起和范雎的矛盾也是秦国庙堂的文武之争,列国诸侯存在严重的内部矛盾,秦国同样如此。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起的困局,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