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3:14

他是战绩平平的庸将,却得到蒋介石空前重用,只因没随傅作义起义

有时候回头看看近代历史,老蒋的很多选择都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不免让人感慨,怪不得共产党能胜利呢。说到底,团结人民群众固然重要,可有个明智的领导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谁能想到,在国民党内部,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个“庸将”,一生战绩平平,却得到了蒋介石的空前重用,他就是石觉。说到原因,竟然就只是因为他没有跟随傅作义起义,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1908年,广西桂林临桂县宛田乡的瓮潭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给他取名“石世伟”,后来这人改名石觉,成了国民党军中有名的“逃将”,一辈子没打几场硬仗,却靠着对蒋介石的“死忠”,从农村苦孩子混到了台湾军界高层,最后还能安享晚年。
石觉的童年没什么亮色。父亲早年跟着队伍出去当兵,自打他记事起就没回过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家里的担子全压在母亲阳氏身上。阳氏是个硬气的农村妇女,一边种自家那几亩薄田,一边倒腾点谷米小生意,省吃俭用把石觉送进了村里的崇实小学。
1925年,16岁的石觉听说广州黄埔军校招生,揣着母亲攒的几块银元就出了远门。那时候的黄埔军校是“天子门生”的摇篮,能进去就意味着半只脚踏进了国民党军界。石觉运气不错,考上了第3期。

可在人才扎堆的军校里,他一点也不起眼,论成绩,算不上顶好,论背景,也没人家有靠山,只能埋头混日子。直到毕业留校当区队长,他才遇到这辈子第一个“贵人”:汤恩伯。
汤恩伯当时是黄埔第六期学生总队第2大队的大队长,石觉在他手下当副中队长。这两人脾气对路,汤恩伯是蒋介石的铁杆,就喜欢听话、认“校长”的下属,石觉正好符合这点。从1928年黄埔迁到南京开始,两人共事了17年,汤恩伯一路升官,石觉就一路跟着沾光。
后来汤恩伯升了更高的职位,空出来的位置大家都以为会给资历更深的马励武,没想到汤恩伯直接把石觉推了上去,这一下,石觉才算真正搭上了“嫡系”的快车。
不过,早期的石觉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
1930年中原大战,他跟着汤恩伯的部队在陇海线打转,没立下什么功劳;1931年部队调到赣东北“围剿”方志敏的红十军,他跟着汤恩伯搞“三光政策”,烧老百姓的房子、抢粮食倒是挺积极,可真跟红军正面打,连人家的后卫都没咬住。
1934 年红军长征,他在湘江边守阵地,结果一天就被红军突破了防线,气得当时的指挥官陈诚指着他鼻子骂“纸上谈兵”;后来到陕北“清剿”红军游击队,他带着部队在山里转了好几个月,连红军的影子都没抓到几个,自己的兵倒累得怨声载道。

就这么个“战绩”,石觉却总能逢凶化吉,靠的就是汤恩伯的庇护和“黄埔三期”的身份。1936年,他还升了第四师第十二旅的旅长,成了国民党军的中高级将领。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石觉总算有了点正经仗可打。
这年8月,日军进攻南口,他带着部队在南口左翼布防。那时候日军装备好,飞机大炮轮番炸,石觉守的850高地被三面围攻,部队伤亡近半。后来晋军张树桢团来增援,双方反复拉锯,张树桢团长战死,全团伤亡过半,才算把高地夺回来。
这一仗石觉打得还算顽强,事后得了个陆海空军褒状,可比起真正的抗日名将,这点战绩实在有点“不够看”。
接下来的台儿庄会战,石觉跟着汤恩伯的第20军团在侧翼配合。按说侧翼部队该主动出击断日军后路,可他却缩在后面不敢动,直到孙连仲部在台儿庄顶住日军,他才敢带兵往前挪了挪,捡了点小便宜。
1938年武汉会战,他守田家镇,工事修了半年,结果日军一个联队打过来,短短几天就丢了阵地,事后他把责任全推给下属,又是汤恩伯出面保他,才没受处分。

1940年枣宜会战,石觉率部在唐河湖阳镇歼灭了日军第40师团的一个联队,总算立了个像样的功,得了个干城甲种一等奖章。
1944年豫中会战,国民党军全线溃败,蒋鼎文、汤恩伯都被追责,可石觉因为在登封反击了一下日军,居然得了枚四等云麾勋章。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是“自己人”,别人溃败他没溃,就算有功。
抗战胜利后,石觉跟着汤恩伯接收地盘,还得了美国的自由勋章。可没等他高兴多久,蒋介石就撕了双十协定,内战爆发了。石觉被派到东北,带着第13军当“前锋”,进占山海关、锦州这些地方。
那时候他手里的部队是美械装备,按理说该有点战斗力,可在东北野战军面前,还是不堪一击。1948年5月,他手下的第89师一个团在隆化被全歼,团长汤恩伯的侄子汤池也战死了,石觉听到消息后,赶紧把分散的部队往承德、滦平收缩,生怕再被“包饺子”。
这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全境解放,东北野战军马上就要入关。
石觉慌了神,11月20号晚上听说解放军已经过了凌源县,第2天一早就把部队交给副司令官骆振韶,自己开着车先跑了。他从热河一路逃到北平,手下的部队跟在后面撤,结果在密云被解放军追上,第155师全被歼灭。

剩下的4个师好不容易逃进北平城,才算暂时喘了口气。



可北平也不是避风港。傅作义的35军、104军先后被歼,北平成了孤城,解放军把城围得水泄不通。
石觉知道自己跑不了了,整天都在想怎么能逃出去,他怕的不是打不过,是怕解放军算旧账。早年“围剿”红军、在赣东北烧杀抢掠,手上沾了太多血。
1949年1月21号,傅作义召集将领开会,宣布要和平起义,部队出城接受改编。石觉和另一个嫡系将领李文当场反对,说要“效忠委员长”,其实就是想走。傅作义也没办法,毕竟北平城里还有几万中央军,真闹起来对谁都没好处,只能同意让他们带师以上将领走。
1月24号,蒋介石派飞机把石觉、李文这些人从东单机场接走,石觉还趁机把第4师的两个营和一些军官也空运了出去,这一趟,他算是捡了条命。

飞到南京后,石觉本来还怕蒋介石追责,毕竟丢了华北这么大的地盘。没想到汤恩伯一推荐,蒋介石不仅没骂他,还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兼上海防卫司令。
那时候3大战役刚结束,国民党军154万精锐打光了,能凑出来的将领要么投降要么被俘,蒋介石正缺“忠诚”的人撑场面,石觉这种“宁死不降”的,正好成了“榜样”。
可石觉哪会守上海?他到上海后,跟着汤恩伯把防线分成外围、主阵地、核心阵地,还吹牛说要“死守三个月”。结果1949年5月,解放军发起上海战役,才短短几个星期,他的防线就垮了。石觉把指挥所搬到吴淞要塞的炮台上,随时准备跑路。
5月24日,他见大势已去,带着残部乘军舰逃到了舟山群岛。到了舟山,石觉又被任命为舟山群岛防卫司令,还兼着“浙江省政府主席”,可那时候浙江大陆已经解放,所谓的“省政府”就是个空架子。

他在舟山凑了5个军16个师,加上海空军有12万多人,整天修工事,结果1950年5月,蒋介石怕舟山守不住,又下令撤退。石觉组织了44艘舰艇,用了两天时间把12万人撤回台湾,没丢什么重装备,就这么个撤退,蒋介石还觉得他有功,给了他一枚一等宝鼎勋章。
到了台湾以后,蒋介石简直把石觉当成了“嫡系中的嫡系”,先是让他当台湾防卫副总司令,后来又升为陆军第二军团司令、进门防卫司令。到了1959年,还被授了陆军二级上将,当 “联合勤务总司令”,管全军后勤,是个肥差。
可台湾军界的人都知道他没什么真本事,私下里都躲着他,说他“手上血太多,晦气”。有次开军事会议,他提议“反攻大陆”,没人接话,连蒋介石都只是淡淡说句 “知道了”。其实谁都明白,这不过是他想刷存在感罢了。
1963年,石觉脱离军界,去当“考试院铨叙部部长”,管文官考核。他在这个位置上干了6年,没什么大动作,倒是在国民党内混了个中央委员。

1986年9月23号,78岁的石觉在台北荣民总医院去世,死因是中风。蒋经国还给他颁了个明令褒扬,说他“忠勇可嘉”,可底下办事的人偷偷说“总算熬死了这尊瘟神”。不过,说到底,石觉这一辈子,也不过是国民党的一枚“棋子”罢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是战绩平平的庸将,却得到蒋介石空前重用,只因没随傅作义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