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滕子京墓
高达乾
近日,我到了安徽池州。池州的朋友得知我来自岳阳,特意告诉我,滕子京之墓就在池州市青阳县新河乡光荣村。我既惊奇又激动,只知道滕子京是河南洛阳人,但一直不知道他葬在池州。
滕子京对岳阳的贡献太大了。
他在岳州任职不满三年,做了四件大事,并请当时的三大文豪写了三篇记,以“治最为天下第一”,使得岳州“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迁建岳州学宫(即现在的岳州文庙),系统推动儒学教育,大力培养地方人才,请当时著名散文家尹洙写了《岳州学宫记》;主持修建了堰虹堤,防御洞庭湖的洪浪,解决了过往船只停泊岳州城的难题;修建了通和桥(今三眼桥),解决了东乡百姓进城过渡难的问题。
滕子京最大的成就,是重修了岳阳楼,使其规模超过唐代,唐贤今人诗赋刻于其上,还请范仲淹撰写了《岳阳楼记》,不但让岳阳成为了“忧乐精神”的诞生地,更使岳阳楼成为了“天下楼阁之首”。
我赶紧到网络上查找相关史料。原来,滕子京与池州有很深的渊源。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滕子京任左正言,八月迁任左司谏。景祐二年(1035年),司谏范讽因事被贬,因滕子京与范讽一向交好,故而受牵连,被贬往池州青阳县任监酒,做了一个监督酒税的小官。
池州有九华山,钟灵毓秀,风光旖旎。滕子京任礼部员外郎时,曾以审计监察官员身份到过池州府督察政事。他很喜欢这个地方,被贬青阳任职期间设立书堂,后名“滕司谏书堂”,别称“九华山书堂”,再后更名为“谏堂山书堂”。其旁的思贤崖、谏堂山皆因此得名,成了后代瞻仰凭吊滕子京的地方。
滕子京著有地理著作《九华山新录》,字里行间足见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他还邀请好友范仲淹来池州,共赏山水美景。因为对这里的山水之美特别钟爱,甚至发出过“爱彼九华书契,终归于青阳”的感慨。
当他看中一处名为“金龟源”的风水宝地后,便与母亲商议,把原葬于洛阳的父亲遗骨迁来青阳,史载其“奉先公太傅之灵葬于此山之金龟源,时景祐三年”。他还引领族人迁居过来,建起了滕氏世代聚居的“滕家冲”。滕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近八百年,到了清嘉庆年间,族人才尽数外迁,如今村中已难觅滕氏后代的踪迹。
庆历七年(1047年),滕子京因治理岳州有功,调任江南重镇苏州知府。然而,上任仅数月,他便在任所病逝,终年57岁。
滕子京最初安葬于苏州,后来其子孙遵照他的遗愿,将其迁葬至青阳东十里的金龟源。这里亦是滕氏家族墓地,他的父母、妻子、妹妹都长眠于此。范仲淹还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为这段家族往事留下了珍贵的文字印记。
第二天一早,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敬的心情,沿318国道驱车半小时,我们抵达了青阳县新河乡光荣村。
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片青绿色的阡陌田野间,一座被茂林修竹掩映的土丘悄然伫立。
下车后,我们通过甬道,沿32级台阶拾级而上,缓步走近滕公墓。正面一块高大的墓碑上书“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子京墓”十二个大字,碑旁两尊石狮威武镇守。墓碑后方,是近一人高的圆形墓冢。墓墙以花岗石精心砌成,两侧设有石栏杆围护,墓顶已生满葳蕤杂草,墓前有石桌、石凳、石祭台。
墓冢大致呈坐北朝南,山丘上翠柏簇拥,乔木与藤蔓交缠,绿意盎然中透着几分野趣。墓前左侧有《滕子京墓迁葬记》,碑文为1993年时任青阳县县长钱征所撰,只是在岁月的侵蚀下,字迹已斑驳难辨。
滕子京墓的原址在离此不远的金龟源,墓地原有规整的神道,碑上刻有明万历年间青阳知县蔡立身题写的“宋名臣天章阁待制滕公神道”,还有清光绪十二年知县祖治篆刻的《重修滕公祠置田记》碑,可惜这些珍贵的遗存在“文革”中均被损毁。
1981年,青阳县人民政府确定滕子京墓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冢紧邻318国道,后因国道拓宽,于1993年迁葬于国道北侧的抱珠墩现址。
我与朋友在墓前整理好带来的香烛和冥纸,点燃香烛,火苗在烈日中轻轻摇曳,纸灰随风袅袅升起。我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凝视着墓碑自言自语:“岳阳晚生高达乾,今日特来拜祭滕大人。”这像是在与这位千年前的先贤隔空对话,是敬仰、是感谢、是汇报。
离开墓冢所在的山丘后,我特意绕到远处,想将整个陵园的模样深深印在心里。举起手机,镜头里的陵园被一片青绿的农田环抱,唯有南边一条甬道如纽带般连接着318国道,将这片静谧与外界的喧嚣轻轻隔开。
从不同方位按下快门,每一张照片里的陵园都如同一枚青螺,静静悬浮在广袤的田野间,恰似如今君山岛卧于洞庭湖的姿态,清雅而庄重。
拍罢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又回望了一眼那片被绿意包裹的土丘,才带着满心的感慨与不舍,缓缓转身离去。车在高速上奔驰,恍惚中,感觉滕大人跟着我一起回到了岳阳,来到了这片他重修岳阳楼,凭《岳阳楼记》铭刻永恒的土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