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3:14

和溥仪离婚后,文绣嫁给一车夫,死后丈夫微笑回忆:得到皇妃真爱

咱们得先简单说说文绣为啥要跟溥仪掰。
简单讲,就是日子过不下去了。溥仪那时候已经退位,但还在紫禁城里当着“关门皇帝”。文绣13岁进宫,跟婉容一后一妃,侍奉溥仪。可溥仪的心思,根本不在她俩身上。生理上的原因咱们不多说,更重要的是,溥仪对文绣,基本上是“有事文绣,无事婉容”。
啥意思呢?就是想找个人聊聊诗词歌赋、说说英文,就去找皇后婉容。心情不好,或者需要个摆设撑场面,就把文绣叫过来。文绣就像个高级家具,被冷落在一旁,连宫女太监都看不起她。
这种冷暴力,搁现在任何一个姑娘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读过书、有自己想法的。她进宫九年,连溥仪的手都没正经碰过,守了九年活寡。

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去了天津的张园、静园。在那里,婉容和溥仪的生活越来越西化,跳舞、打球、逛街,文绣融不进去,越来越像个局外人。婉容还时常给她气受,溥仪呢,永远是和稀泥,甚至偏袒婉容。
终于,1931年,文绣爆发了。她找了个机会,逃出静园,通过律师给溥仪递了封信,要求离婚。
这在当时,简直是平地一声雷!溥仪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皇家的脸都让她给丢尽了。他先是派人威胁,后来又想用钱摆平。但文绣这次是铁了心,她对律师说:我不要钱,我只要自由。
最后闹上法庭,双方庭外和解。溥仪支付了5.5万银元的赡养费,条件是文绣此后不得再嫁,也不能损害溥仪的名誉。两人正式离婚。
这一年,文绣22岁。她脱下了沉重的朝服,从“淑妃文绣”做回了“平民傅玉芳”(她的本名),像一只终于挣脱牢笼的鸟,飞向了那个她既熟悉又陌生的民间。
5.5万银元,在当时是笔巨款。按当时的购买力,在北京买几十套四合院都绰绰有余。按理说,文绣下半辈子应该吃喝不愁,过上富婆的生活了。

可现实,往往比剧本更骨感。
首先,这笔钱七扣八扣,到她手里的,就没那么多了。光是打官司的律师费就是一大笔开销。然后,她那些沾亲带故的“娘家人”一看她发了财,都跟苍蝇见了血一样扑上来。今天这个叔叔要买房,明天那个堂哥要做生意,文绣脸皮薄,又觉得是自己给家族“丢了脸”,半推半就,花出去了不少。
拿着剩下的钱,她干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在北平买了一套四合院,想过安稳日子。第二件,也是最让我佩服的一件,她去应聘当了一名小学老师。
你想想,一个曾经的皇妃,放下身段,去给孩子们教国文和图画。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她给自己改名“傅玉芳”,想彻底告别过去。在学校里,她待人谦和,教学认真,孩子们都很喜欢她。那段时间,可能是她离开皇宫后,最平静、最舒心的一段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不知道是谁走漏了风声,她的身份还是暴露了。
这一下,学校门口天天跟赶集似的。记者、看热闹的、好事之徒,把小小的学校围得水泄不通。人们不是来看“傅老师”的,是来看“末代皇妃”的。那种猎奇的、审视的目光,比紫禁城里的冷宫还让人窒息。
文绣受不了这个。她想要的,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一份有尊严的职业。结果,她还是被“皇妃”这个标签死死地钉住了。无奈之下,她只能辞职,卖掉四合院,隐居起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更难了。抗战爆发,北平沦陷。物价飞涨,坐吃山空。为了活下去,文绣干过很多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工作。她糊过纸盒,去报社当过校对,甚至还上街叫卖过香烟。最落魄的时候,她甚至要去扛水泥。

那个曾经在宫里连扇子都有人给摇的淑妃娘娘,如今,却要为了几毛钱的工钱,在市井里挣扎。
这就是她嫁给刘振东之前的真实写照。她不是从皇宫直接掉进了胡同,而是在现实社会里,结结实实地摔打、挣扎了十几年。
时间一晃到了1947年,经人介绍,38岁的文绣认识了40多岁的刘振东。
现在我们该来好好聊聊这个刘振东了。他真的是个“车夫”吗?
是,也不是。
刘振东是河南人,国民党的少校军官,打过仗,负过伤。抗战胜利后,他所在的部队被遣散,因为一点不大不小的“历史问题”,他找不到正经工作。为了糊口,他只好租了一辆板车,干起了体力活,帮人拉货、搬家,跟当时的“车夫”也没啥两样。
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中年男人,没什么文化,但为人仗义,有把子力气。他知道文绣的过去,但他一点儿不在乎。他对介绍人说:“皇妃又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要吃饭嫁人。我一个臭拉车的,能娶到她,是我的福气!”
文绣呢,在经历了十几年的世态炎凉后,也想通了。什么金钱、地位,都是虚的。她要的,就是一个能真心对她好,能让她踏踏实实过日子的男人。刘振东虽然穷,但他眼神里没有猎奇,只有尊重。
两人就这么结婚了。没有婚礼,没有酒席,就是在家里请了几个朋友,简单吃了顿饭。婚后,他们租住在西城一个只有十平米的小房子里。
婚后的生活,清贫,但安稳。

刘振东每天出去拉车挣钱,虽然挣得不多,但都交给文绣。回家后,文绣已经把热腾腾的饭菜做好。夏天,刘振东拉车回来,一身臭汗,文绣会笑着递上一条毛巾和一杯凉茶。冬天,她会把丈夫冰冷的手揣在自己怀里捂热。
刘振东从不叫她“皇妃”,只叫她“玉芳”。在他的眼里,文绣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娘娘,就是他那个会操持家务、会对他嘘寒问暖的媳妇儿。
文绣说了一句,让刘振东记了一辈子的话。她说:“这辈子,嫁给你,我才算真正尝到了被人疼、被人爱的滋味。”
你品品这句话。她在紫禁城里,是高高在上的淑妃,但溥仪给她的,只有冷漠和忽视。她离婚后,是手握巨款的自由女性,但世人给她的,只有好奇和窥探。只有在这个穷得叮当响的家里,在这个满身汗味的男人面前,她才第一次,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妻子”,一个“女人”被珍视的温暖。
这哪儿是下嫁?这分明是重生。
可惜,这样的幸福,太短暂了。

1953年,才过了6年安稳日子,44岁的文绣就因为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了。临终前,她躺在刘振东的怀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这辈子,能嫁给你,我很高兴。
她走的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全部家当加起来,还不到300块钱。刘振东连个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最后还是在他工作的清洁队(解放后他被安排当了环卫工人)的帮助下,才在安定门外的义地里,给文绣买了个坑位,立了块木头牌子。
一个曾经的皇妃,最后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化作了一抔黄土。
文绣去世后,刘振东一直没有再娶。他一个人守着那个小小的家,守着对文绣的思念。直到十多年后,在朋友的反复劝说下,他才又成了家。
晚年,有人采访他,问起他和文绣的这段往事。这个不善言辞的老兵,咧开嘴,露出了一个有点腼腆又有点骄傲的笑容。他说了很多,但最核心的就是那句话:
“她人很好,我们过得很幸福。能娶到她,是我的荣幸。我这辈子,也算是得到皇妃的真爱了。”
朋友们,听到这句话,你是什么感觉?
我没有感到一丝“屌丝逆袭”的爽感,也没有感到“凤凰落架不如鸡”的悲凉。我只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对自己逝去的爱人,最朴素,也最深情的告白。
他为之骄傲的,不是娶了一个“皇妃”的身份,而是得到了“文绣”这个女人的真爱。他看重的,是“真爱”,而不是“皇妃”。
参考文献:
爱新觉罗溥仪. 《我的前半生》. 群众出版社, 1964.
王庆祥. 《淑妃文绣》. 中华书局, 2005.
向斯. 《“皇妃”文绣与“车夫”刘振东的风雨爱情》. 《文史春秋》, 2007(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和溥仪离婚后,文绣嫁给一车夫,死后丈夫微笑回忆:得到皇妃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