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0:40

成吉思汗已经征服了40多个国家,为何到了印度,却选择了撤兵?


成吉思汗从蒙古草原一路向西,什么花剌子模、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前前后后灭了40多个国家,版图大得吓人。公元1221年,这位看似天下无敌的霸主,率领大军追着一个“死对头”到了印度河边,眼瞅着就要踏入那片富饶又神秘的南亚次大陆了,他却突然下令——“调头,回家!”
这就奇怪了。以铁木真那“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性格,怎么到嘴的肥肉就不吃了呢?后世很多人瞎猜,说什么被印度神僧劝退了,或者被大象吓跑了。这些说法,听着热闹,但经不起推敲。当年在印度河边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成吉思汗做出了这个“反常”的决定。
首先,咱得把一件事搞明白:成吉思汗压根就没打算“征服印度”。他之所以跑到印度边上,纯粹是为了追杀一个人——花剌子模的末代王子,扎兰丁明布尔努。
这扎兰丁,绝对是个狠角色。他爹,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被蒙古大军打得丢盔弃甲,最后死在一个小岛上,憋屈得不行。但扎兰丁不一样,他骨头硬,愣是拉起一支残兵败将,跟蒙古人死磕。

在阿富汗的帕尔万地区,扎兰丁甚至抓住机会,打赢了成吉思汗手下的一支先锋部队。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蒙古铁骑出道以来,几乎是战无不胜,结果被一个“亡国王子”给干趴下了。这下可把成吉思汗给惹毛了,感觉面子上挂不住。于是,老爷子决定亲自出马,不弄死这个扎兰丁,誓不罢休。
这场大追杀,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一路追到阿富汗,最后,在1221年冬天,把扎兰丁堵在了印度河边上。
扎兰丁身边只剩下几千残兵,背后是波涛汹涌的印度河,对面是成吉思汗亲自率领的蒙古主力大军。绝境之下,扎兰丁没有投降。他安排母亲和妻儿投河自尽,免受其辱,然后自己带着最后的亲兵,向着蒙古军阵发起了自杀式冲锋。
在被蒙古军包围后,扎兰丁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举动。他勒转马头,从十几米高的悬崖上,连人带马,一头扎进了印度河里。

成吉思汗在河对岸,亲眼目睹了这一切。他非但没生气,反而指着河里那个奋力挣扎的身影,对自己儿子们说:“生子当如是!” 这是一种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扎兰丁虽然是敌人,但他的勇气和不屈,赢得了成吉思汗的尊重。
所以你看,这次军事行动的核心目标,就是干掉扎兰丁,摧毁花剌子模最后的抵抗力量。当扎兰丁跳进印度河,他率领的军队灰飞烟灭时,成吉思汗的战略目标,其实已经基本达成了。至于要不要顺便把印度也给灭了,那得看划不划算。
目标达成了,大军是不是就该班师回朝了呢?按理说是。但成吉思汗毕竟是成吉思汗,看见印度这块陌生的土地,心里肯定也犯嘀咕:要不要进去看看?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祥瑞”或者说“怪物”出现了。
根据波斯史学家志费尼的《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蒙古大军在印度河畔休整时,士兵们在山林里碰见了一个怪兽。这东西长得像鹿,但头上长着一只角,浑身绿色,还会说人话。它对着成吉思汗的卫队说了句:“你们的主人应该早日回国。”
士兵们吓坏了,赶紧跑回去报告。成吉思汗身边的“大谋士”——耶律楚材,一听这事,立马跑来跟成吉思汗说:“大汗,这玩意儿叫‘角端’,是上天派来示警的神兽。它能通晓四方语言,还好生恶杀。它的出现,是上天在劝您,不要再打了,赶紧回家吧!”

成吉思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当天就下令撤军。
这故事听着是不是特玄乎?难道成吉思汗真被一个“独角兽”给吓退了?当然不是。
咱们得聊聊耶律楚材这个人。他是个契丹贵族,学识渊博,是成吉思汗最信任的汉化顾问。他跟在成吉思汗身边,可不光是出谋划策,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用中原那套“天命所归”的理论,来包装成吉思汗的征服行为,让它显得更“合法”。
所谓的“角端”,很可能就是印度犀牛。蒙古人一辈子在草原上生活,哪见过这种皮糙肉厚的大家伙?觉得稀奇,很正常。而耶律楚材,是个聪明人。他敏锐地察觉到,蒙古大军经过连年征战,已经人困马乏,士气低落,实在不适合再开辟一个新战场。
但他不能直接跟成吉思汗说:“老大,兄弟们累了,打不动了,咱们回家吧。”所以,他借着“角端”这个由头,把“撤退”的决定包装成“天意”。这样一来,既给了成吉思汗一个体面的台阶下,也达到了劝退的目的。

说白了,“角端”事件,是一场高明的政治表演。它是撤兵的“导火索”,但绝不是根本原因。真正的理由,比这现实得多。
耶律楚材为什么要劝退?成吉思汗又为什么顺水推舟地接受了?因为他们都看到了摆在面前的三个,几乎无解的现实难题。
第一个难题:要命的气候。
蒙古人是“风之子”,习惯了蒙古高原那种干冷、开阔的气候。可印度呢?那是典型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又湿又热,瘴气弥漫。
大规模的中暑和瘟疫是跑不了的。不光人受不了,马也受不了。蒙古马是耐寒的矮脚马,到了印度那种地方,掉膘、生病,战斗力直线下降。
更致命的是,蒙古人赖以称霸天下的复合弓,在这种气候下也会失灵。那种弓是用动物的筋、角和木头,拿鱼胶粘合起来的。到了湿热的环境里,鱼胶会受潮融化,导致弓体开裂,射程和威力都大打折扣。最强的武器废了,这仗还怎么打?

第二个难题:陌生的敌人。
跨过印度河,蒙古人要面对的是谁?是当时北印度的霸主——德里苏丹国。这个国家的军队,有一种蒙古人非常陌生的“王牌武器”——战象。
战象就是古代战场的“坦克”。几吨重的庞然大物,披着铁甲,背上驮着箭楼,成群结队地冲过来,那视觉冲击力和破坏力,对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来说是毁灭性的。马看到大象,天生就害怕,会惊慌失措,阵型大乱。
虽然蒙古人后来也摸索出了对付战象的办法,比如用火箭射、用绊马索、专门攻击大象脆弱的眼睛和鼻子。但那是后来的事了。在1221年,对于初来乍到的成吉思汗大军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未知的威胁。打一场没有把握的仗,不符合成吉思汗的风格。

第三个难题:帝国的后院。
这一点,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原因。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他的老家,也就是蒙古帝国的大后方,出事了。被他征服过的西夏国,在他背后捅刀子。当初成吉思汗要求西夏派兵一起西征,西夏国王不但拒绝,还说了不少风凉话。
这事成吉思汗一直记着呢。现在花剌子模的问题解决了,他必须立刻掉头,回去收拾西夏这个“墙头草”。这关系到整个帝国的稳定和成吉思汗的权威。
对于成吉思汗来说,印度是一块“可选项”,而西夏是“必选项”。征服印度,只是锦上添花;而稳定后方,则是生死攸关。他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不是一个嗜血的莽夫,他分得清主次。

所以,咱们把所有线索串起来,成吉思汗从印度撤兵的真相就清晰了:
他来印度河边,首要目标是追杀扎兰丁,而非征服印度。当目标达成后,仗着“角端”这个政治借口,顺势而为。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印度的气候、地理和敌情都对自己极为不利,冒然开战,风险太大。而更重要的,是帝国后方西夏的叛乱,亟待他回去解决。
这一退,不但没有损害成吉思汗的威名,反而更彰显了他的冷静与睿智。
成吉思汗的这次撤退是一次理性的、成功的战略转移。
参考文献:
【波斯】阿塔马利克志费尼 著,何高济 译:《世界征服者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波斯】拉施特 著,余大钧、周建奇 译:《史集》,商务印书馆,1985年。【元】佚名 著,额尔登泰 等译注:《蒙古秘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成吉思汗已经征服了40多个国家,为何到了印度,却选择了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