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10:40

徐福带3000童男女出海,为何一去不返?日本检测结果给出意外答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徐福带3000童男女出海,一走两千多年没音信,日本却检测出个惊人结果。



千古之谜——徐福东渡的历史真相秦始皇三十五年,齐人徐福登上泰山,站在封禅台上,他对着东方行礼,说话不紧不慢。
他说东海之外,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
那里有不老的药,仙人长居,云雾环绕。秦始皇听完后没再犹豫,拨出资源,给他人、钱、船,全数支持。
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写下的,时间定在公元前219年。
徐福第一次出海,就是从这年开始。他带了很多人,号称数千,版本不同,《封禅书》说得更细,提到童男童女三千。

这些孩子全是从关中和齐地挑出来的,身体健康、年纪尚幼,被称为“可养成之材”。
这一年,他确实动身了。史书里说他“泛海求仙药”,东海无涯,往哪去没写清。
那次出海没有结果,回报的只有风浪和空手。
十一年后,秦始皇第五次巡游东南,又一次到了琅琊郡。徐福再次出现,手中递上新的奏章。
这回写得更细,说“蓬莱远在大洋深处,需携带农具、技工、百工之人,另需再拨童男女若干,才能在海中立足”。
这次得到的,不仅是批准,还多了一个新任务:代国立邦,永不归秦。

第二次出海,一去不返。
《史记》对这次远行的结局用了八个字:“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什么意思?没人能说清。
有人理解成他找到了理想之地,自立为王;有人觉得他找不到蓬莱,干脆在异域另起炉灶。
无论哪种说法,都没交代清去的方向。
人员规模也始终是个谜。《史记·封禅书》写得最多,说三千童男女随行;《淮南衡山列传》也这么记;而《十洲记》却说只有五百人出发,到了瀛洲,留下两百人,其余人四散各地。

这三份记载,字字不同,但都没讲徐福死在哪儿、活到多大、有没有回来。
这个人,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带着几千人消失在大海另一头。
徐福到底是谁?这也是一笔糊涂账。
史书说他是齐国人,本是方士之流,擅炼丹,说话有门道。
可也有民间说法,认为他是逃避秦政的知识分子,甚至是持反秦立场的人物之一。

徐福这个身份,在后人眼里,比他的行踪更迷。
两千多年过去,秦代的纸帛不见了,海边的足迹风化了,连船只都没有残骸留下。
只有那句“止王不来”,在史书里躺着,像谜一样,看的人多,懂的人少。

东渡目的地——日本还是别处?秦朝时的船能走多远?没人说得准。但方向有迹可循。
在中国东部,有个地方叫连云港,古时称为郁洲,是东渡出发的老口子。
从这里出海,顺海流向东南,很容易抵达今天的朝鲜半岛,或日本南部。

日本人提到徐福,不比中国人少。
佐贺、新宫、熊野这些地方,几乎都有“徐福祠”或者“徐福冢”。
一些地方志写得更细,说他带来了稻种、医术、纺织,还留下了后代,在和歌山县新宫市,甚至还有一座徐福公园,香火不断。
当地还有个说法,说日本皇族的祖先里,有一支来自东土,就是徐福那批人。
每年四月,日本不少城市会举行“徐福祭”,祭品摆得整整齐齐,甚至包括古时的“药炉”和“竹帛”。
除了日本,韩国也不甘示弱。

不少韩国人说,这是他路过济州岛时留下的记号,旁边还有个传说,说他在济州岛住了三年,教授当地人种稻、冶铁、织布。
济州的“汉拏山”据说就是“瀛洲山”的一部分,是徐福最早登陆之地。
还有人提出其他假说,有人说他顺海流漂到了海南,定居在琼山;也有说他沿洋流漂到了爪哇、苏门答腊;更有人把他推远,说漂到了中美洲。
可这些说法都有一个问题——没物证。

没有实物、没有墓葬、没有金属工具、没有带秦国纹饰的陶片,只有口耳相传的“传说”。
那句“平原广泽”,到底指的是哪?
有人说是日本九州南部,也有人说是韩半岛西南部的滨海平原,还有人指向东南亚一带,可惜,司马迁没画地图。
尽管如此,徐福的名气,在中日韩三国都不小。
三国都有徐福研究社,学术会议隔年举办一次,论文集厚得像砖头。

中国象山、日本新宫、韩国西归浦,还结成了“徐福友好城市联盟”,搞文化交流、举办展览、互派代表团。
徐福走了两千多年,回头的人没有,围着他转的人却越来越多。

DNA研究的惊人发现徐福后代的说法,在中国和日本传了两千多年。
许多日本人称自己是“徐福子孙”,不少中国人也把日本看作中华文明的“旁支”。
这说法,最早能追溯到平安时代,最广传播的是江户时期。

那时,日本统治者乐意认祖归宗,说自己是徐福后代,能拉近文化根脉,也能增强正统感。
进入现代,日本全国二十多个城市建有“徐福遗迹”,不少地方的学校还把他列进地方教材。
不少游客到新宫徐福公园,看完还要说一句“他是我们祖宗”。
可2019年,一个研究成果,把这个说法打了个对穿。
这一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东京大学联合公布了一项DNA研究。
他们用的是3200多位志愿者的全基因组样本,样本覆盖北海道、东北、关东、关西、四国、九州、冲绳等各地,分析对象包括血统、遗传病、线粒体母系基因等。

检测的结果颠覆了传统认知。
以往观点认为,日本人由“弥生人”和“绳文人”两部分组成。
前者从朝鲜半岛渡海而来,带来了农业技术;后者则是原住民,以狩猎为主。
这是教科书版本,几十年没人动。
但DNA研究显示,日本人祖源构成比这复杂得多。
研究人员在基因中找到了第三种成分,这一部分更靠南、靠海岛,推测与菲律宾、越南、马来群岛一带更接近,而这个成分,并没有明显的中国北方或齐地特征。
也就是说,徐福东渡的那批人,在日本人基因里没留下清晰痕迹。

研究人员进一步做了对比,把山东、河南、江苏等地汉族样本与日本样本做交叉分析。
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特别在Y染色体上,几乎没有高度重合的遗传标记。
这下,所谓“徐福子孙”的说法,被推向尴尬。
日本国内网上炸锅,一些人接受不了,甚至质疑研究动机,还有人留言说:“就算没证据,也愿相信他是我们祖宗”,而科学团队并没回应太多。

他们只公布了数据,并强调这不是政治议题,而是纯学术结果,数据面前,没有情绪。
不过事情没就此打住,中国国内也有一批学者,开始重新检视徐福传说的逻辑基础。
如果他真到了日本,并建立了政权或者部族,为什么没有留下器物?为什么没有语言痕迹?
连徐福“带去了稻种”这一说,也被稻作考古数据推翻。

日本九州最早的稻谷遗址,比徐福出海时间早了一百多年,说明水稻早已传入,不是徐福带去的。
这些证据,一桩桩、一件件,像锤子敲在神话上。
“徐福后代论”,到了现代科学这里, 就像一条断了头的船,搁在岸边,无人敢再说它还能出海。

徐福文化的当代价值徐福这个人,走进史书,是因为秦始皇的东巡。后来走进传说,是因为“长生不老”的幻想。
再往后,他成了联系中日韩文化的桥梁,成了三国都不愿割舍的符号。
可史实呢?翻遍《史记》,提到他的一共就三处,加起来不过千字。

没有出发的具体日子,没有航程的详细路线,没有抵达的时间,没有定居的地址,甚至连他最后是否活着,都没人说清。
这不是一个清晰的历史人物,更像一个文化化身。
中国人说他是先贤,日本人说他是开拓者,韩国人说他路过济州岛带来文明,每一国都给他披上本国文化的外衣。
2008年,象山县申报“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资料写明,这是融合历史记载、民间讲述与祭祀习俗,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与传播广度。

同年,日本新宫市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徐福文化”列入世界记忆遗产预备名录。
虽然未通过,相关展览与研究从未间断。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也对连云港、胶南、宁波象山等沿海徐福遗迹进行过调查。
结果没发现确证性文物。
石碑、古井、祠堂,多为后代所建,具有纪念性而非实物性。
文化意义并没因此被否定,反而更被强化。
中日韩三国每年都会轮流举办“徐福论坛”,交流的是研究成果,也是文化认同感。
pic/yvpk5qpysvh.jpg
围绕他建立的文旅项目逐年增加,尤其象山的“徐福文化园”,已成当地招牌工程,年游客超百万人次。
科技再进步,也挡不住人们,对“神秘东方故事”的喜爱。
徐福走了,却留下了愿望。
留下了三千童男女的传说,留下了一个不老药的梦,留下了中日韩人民,共同念着的一个名字。
如今的学者,不再纠结他到底到了哪,也不再执着他到底是谁的祖先。
他们更在意的是:如何让这个穿越两千多年的符号,在文化交流中继续活下去。
pic/3wxd52knj1k.jpg
他像一个影子,穿过秦始皇的荒诞梦,也穿过现代科学的冰冷镜头,没有确凿证据,却有不灭故事。没有后代遗传,却有千年香火。
徐福到底去了哪?没人知道,可他留下的,是三国都在讲、都不愿忘的“东方之谜”。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封禅书》《淮南衡山列传》
《日本人基因组结构分析》,日本理化学研究所,2019年发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名录,“象山徐福东渡传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福带3000童男女出海,为何一去不返?日本检测结果给出意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