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30 00:49

古代 “戏子” 地位有多低?为什么有的戏子能直接影响朝政


文 | 娱签儿
编辑 | 娱签儿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个人媒体”
提起戏子,有人会想到现在荧幕上风光无限的明星,可在古代,这俩完全是两码事,古代戏子被划进下九流,连考功名的资格都没有,可偏偏又有个别戏子能让皇帝言听计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古代社会,吃饱饭是头等大事,谁能实实在在创造出东西,谁就有话语权,农民种出的粮食能养活一家人,工匠打出的农具能帮着种地、造出的锅碗瓢盆是日常必需,商人把东边的粮运到西边缺粮的地方,多少也能帮着周转物资。
这些人各司其职,都是在为活下去和活得好点添砖加瓦,可戏子呢,既不能种粮,也不能造工具,只能穿着花衣服在台上唱唱跳跳、演演故事。

在那会儿人眼里,这玩意儿就是闲得没事干才看的乐子,当大家还在为明天有没有饭吃发愁时,谁会把这种不能当饭吃的职业当回事?
而且古代戏子的出身大多很可怜,基本都是穷得实在过不下去的人家的孩子,家里养不起,要么送进戏班学戏,要么被卖去当伶人,靠在台上扮丑、逗乐、唱些讨喜的曲子换口饭吃。

说白了,就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讨好别人,这种卖笑求生的状态,在讲究骨气体面的古代社会,天然就容易被人看不起。
那会儿普通人家就算再穷,只要还能种地、做点小买卖,都觉得自己比戏子体面,就连街边摆摊卖菜的大妈,都可能觉得“我凭力气赚钱,比你在台上装疯卖傻强”,这种普遍的社会认知,直接把戏子的地位钉在了底层。

其实这背后本质上是生存需求压倒了精神需求,戏子提供的娱乐,属于奢侈品级别的精神消费,只有在少数太平年份、少数有钱有闲的人那里才有市场,根本不可能成为社会的刚需。
就像现在大家有钱了会去看电影、追演唱会,但要是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会关心明星出新歌了没,古代也是一个道理,戏子地位低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古代社会的等级划分那可是明明白白的,一点都不含糊,士农工商这四个字几乎就是当时社会阶层的说明书。
士就是读书人,考上功名就能当官,管着地方甚至国家的事,是妥妥的上层人物,走到哪儿都受人尊敬,接着是农民,毕竟那会儿靠天吃饭,粮食是命根子,农民种地养活全家,还得给国家交粮,地位自然不低。

然后是工人,像铁匠、木匠这些,能打农具、做家具,都是实实在在的手艺活,谁家过日子离得了这些,所以工人也能凭着手艺安身立命。
最末的是商人,虽然商人能赚钱,但古人觉得他们不事生产,全靠倒买倒卖赚钱,心里就有点瞧不上,地位比前三者差远了。

可就算是地位最低的商人,都比戏子强,除了士农工商,古代还有不少服务性的行业,比如给官员出主意的师爷、帮人说媒的媒婆、街边修脚搓背的,还有巫婆、衙役这些,他们的地位也不高,大多是社会边缘人。
但这些人还能排进九流里,戏子直接被归到了下九流的末尾,和匪盗、娼妓排在一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戏子连最基本的社会尊严都很难拥有。

而且在生活上,戏子也处处受限制,比如穿衣服,不能穿绫罗绸缎,只能穿最普通的粗布衣裳,出门不能坐马车,只能步行或者坐最简陋的轿子。
就连有些戏子唱得再好、名气再大,在官员和有钱人眼里,也不过是玩物而已,想叫你唱就唱,想让你演就演,根本不会把你当平等的人看待。

虽说古代戏子整体地位低得可怜,但架不住有人能攀上高枝,不少戏子因为技艺出众,被官员甚至皇帝给盯上了,一下子就从底层摇身变成了权贵身边的红人。
这些权贵喜欢戏子,倒不是真的尊重他们的职业,说白了就是图个乐子,古代没有电视手机,听戏看戏就是顶级的娱乐活动,那些唱得好、演得活的戏子,自然能讨得权贵欢心。

可谁也没料到,有些戏子仗着这份宠爱,居然能插手上层的事儿,甚至影响到朝政,最典型的就得说后唐庄宗李存勖了,这人简直是戏迷中的极端分子。
他打小就爱唱戏,当了皇帝还没收敛,不光自己登台表演,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李天下,经常拉着宫里的伶人一起搭班子唱戏,朝堂上的正事反倒抛在了一边。

那些伶人见皇帝这么痴迷,胆子就大了起来,他们不光能自由出入皇宫,还敢跟皇帝没大没小地开玩笑,甚至当众调侃、侮辱大臣。
大臣们心里再气也不敢作声,毕竟人家背后站着皇帝,更离谱的是,李存勖居然还让伶人当官,把朝廷命官的职位当成了戏班福利。

就说伶人杨婆儿,本来就是个普通戏子,没半点治国本事,李存勖却直接封他为卫州刺史,这杨婆儿到了地方,根本不会理政,只知道搜刮民脂民膏,把当地百姓坑得苦不堪言。
还有些伶人借着皇帝的信任,到处打小报告、陷害忠良,当时的大将郭崇韬,就是因为得罪了伶人,被他们造谣诬陷,最后惨遭杀害。

这些伶人还跟宦官、后宫勾结在一起,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他们卖官鬻爵,只要给钱,就能给人安排官职,地方官想升职,也得先给他们送礼打点,整个后唐的官场都被弄得腐败不堪,百姓怨声载道,最后直接引发了兵变。
李存勖到死都没明白,自己宠爱的戏子,居然成了亡国的推手,其实这种事儿也不是个例,历史上还有不少皇帝因为沉迷戏曲、宠信伶人,导致朝政混乱。

比如南朝陈后主,天天跟妃嫔、伶人一起唱《玉树后庭花》,把国家大事抛在脑后,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说穿了,这些能影响朝政的戏子,本身并没有多大能耐,他们不过是借着皇帝的昏庸和宠爱,才敢胡作非为,要是遇上清醒的皇帝,别说影响朝政了,他们连靠近权力中心的机会都没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 “戏子” 地位有多低?为什么有的戏子能直接影响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