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全传:匈奴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没的!
匈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能忽略的族群。曾经,对中国人而言,他们是敌人,是对手,更是中华男儿的星辰大海。霍去病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陈汤说,“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匈奴,出现于战国,消失于南北朝。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有《匈奴列传》,但因为生命有限,他老人家只能写到匈奴是怎么来的,不能写到匈奴是怎么没的。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匈奴全传》,从匈奴怎么来到怎么没,全面交待。
由来
关于匈奴的来历,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归结为“夏后氏之苗裔也”。所有人都是炎黄子孙,是《史记》中的大写意,匈奴也概莫能外。这结论听着很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意味,但似乎有点主观意识太强了。相比之下,王国维的考证更加详实有据。他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认为匈奴从来就有,只不过是“随世异名,因地殊号”。根据这个结论,匈奴的诞生应该就是以下这个故事。
在汉地的北方,有一片苍茫的大草原。这草原辽阔异常,在不同地域分布着不同的部落,而这些部落包括,但不限于鬼方、混夷、猃狁、匈奴等等。王国维认为,胡、戎、狄等称谓,都是汉政权对游牧民族政权的蔑称,并不是游牧政权的自称。这些部落,各有各的领导,互相都不服。在常年的互相攻伐中,匈奴不断壮大,逐步征服了草原上的许多对手,到战国时期,在草原一家独大,并开始成为汉地政权的威胁。
赵国的李牧
战国七雄,秦、赵、燕都与匈奴交界,各有名将防御匈奴,但最知名的是赵国名将李牧。
对付匈奴,李牧是专业的。据《史记》记载,李牧常年驻守在代、雁门一带,并拥有军事、财务、人事等诸多方面一把抓的权力。
匈奴以游牧为生,对农田不感兴趣,与汉政权打仗,主要是为了掠夺物资。针对这一特点,李牧制定了不打战术:匈奴每来犯,军队立即退入营垒,坚守不战。他还下令,有胆敢出战者,斩。面对这种躲着不打的战术,匈奴往往一无所获,但也讥笑李牧怯战。总也不敢打,赵王也觉得李牧不行,就换了个敢打的来。换来的倒是敢打,就是打不过,最后不但损兵折将,还损失不少财物。实践出真知,赵王确实体会到了不敢打的好处,最后又把李牧换了回来。
李牧重新上岗后,依旧延续之前的不打战术,但却一直厚待将士。将士们在感激主帅的优待之余,再面对匈奴的嘲笑,就不淡定了,纷纷要求一战。李牧认为士气可用,可以一战,就设下埋伏。匈奴根本不把怯战的李牧放在眼里,大大咧咧地就进了埋伏圈。李牧指挥将士奋起一击,杀死匈奴十余万骑。自此,匈奴十余年靠近赵国边境。
从李牧身上可以看出,名将,不只是会打仗,更要知道能不能打,及什么时候打。可惜,这样的名将,最终死于反间计之下。可见,再厉害的名将也禁不住一个糊涂领导。
秦朝的蒙恬
李牧之后,抵御匈奴的名将是蒙恬。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蒙恬不但收取了河南地区(现今内蒙古地区),设立34县,还组织修建长城。虽然没修完,但万里长城必须给蒙恬记上头功。蒙恬北击匈奴的战果,被贾谊在《过秦论》里概括的极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可这样了得的蒙恬,最终也死在赵高的谗言之下。究其根本,还是秦二世杀了他。历史一次次证明,要名将命的往往不是强劲的敌手,而是糊涂领导。
冒顿单于
按这个节奏,匈奴好像要死翘翘了,但到两汉时期,匈奴似乎变得强大了。这是为啥呢?因为,秦末大乱,楚汉相争,放松了对匈奴的打击;更因为,匈奴出了一位不世出的领导——冒顿单于。
早年,冒顿单于,不得他的父亲头曼单于的欢心,被发配到月氏作质子。可之后,头曼单于却不顾儿子的死活,攻打月氏。幸运的是,冒顿逃回了匈奴,但却从此黑化了。他研制出了一种有哨音的箭,叫作“鸣镝”。这种箭是他的令箭:鸣镝所射,格杀勿论,所有部下都要跟着鸣镝万箭齐发,否则斩立决。只要鸣镝所射,不管是宝马、还是爱妃,还是亲爹,都格杀勿论。杀了亲爹后,冒顿单于篡位成功,开始大杀四方,不但制服周边部落,还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以南地区,时常侵扰刚成立的汉朝的边境。汉朝也多次组织防御反击,但效果都不理想。其中,最不理想的恐怕就是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与和亲政策
喜爱项羽和钟爱韩信的人,可能觉得刘邦打仗是个臭手。实际上,刘邦是一个很有些军事才能与战略眼光的统帅。毕竟,他在遇到韩信之前,就曾一路打进咸阳,何况在一统天下之后,他还平定了臧荼、英布等人的叛乱。
所以,在不放心将兵权交给别人的情况下,在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挂帅攻打匈奴。最初,也打得顺风顺水。但因为太顺了,刘邦就开始轻敌了。而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就抓住了这个弱点,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最后把刘邦围在了白登山。
据说,被围困了七天七夜。汉军一直在寻求突围,匈奴一直在试图进攻,但双方都未能成功,进入了相持。不过,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天气又严寒的情况下,汉军难以久持。后来,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以重金贿赂了冒顿的阏氏,才让冒顿同意放刘邦一条生路。
白登之围后,刘邦认识到匈奴的武力值,就定下了对匈奴和亲的基本国策。喜欢汉武帝的人,可能会觉得刘邦胆怯。但当时,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嫁出去个宫女,再搭点嫁妆,避免大规模战争,保障民生,不失为明智之举。
汉武帝
文景两代,延续了和亲政策,可到了汉武帝就废止了。
经历几代休养生息,汉朝积累了财富,“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就被立为太子,少年就做了天子,虽然曾一度被奶奶压制,但有雄厚的家底做后盾,也是壕的不得了,怎甘心受匈奴的鸟气,自然要奋起干仗。
汉武帝的一生,是专业对付匈奴的一生,在位54年,其中有四十多年都在打匈奴。在他的领导下,汉军与匈奴主要进行了河南、漠南、河西、漠北等战役。
这些战役的意义,最大的应该就是汉朝从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实现了“是后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匈奴怕了汉朝,大部队远离了汉朝边境,不能随意南下抢劫了。远离战乱,人民就可以心无旁骛地发展生产了。再有呢,在打击匈奴的过程中,实现了开疆拓土,也疏通了商路,使汉朝与世界有了联系。
武帝唯我独尊,生性好战,故而在用人上,气魄宏大:不管出身,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重用。在这种气魄下,在他的手底下,涌现了一批名将,以卫青与霍去病为代表。尤其是霍去病,少年将军,饮马瀚海、封狼居胥,成就了男人最向往的人生。不过,他们也只是汉武帝的点缀。
汉武帝是个武力值爆满的皇帝,执着于打匈奴了,但连年征战,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所以,在历史上,有人赞美他开疆拓土的伟大,也有人批判他穷兵黩武的败家。
虽远必诛
在汉武帝的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许多部族纷纷脱离控制。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大单于又换届频繁,匈奴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而汉朝由于多年专注战争,国力虚耗严重,汉武帝又老了,虽组织了几次远征,但都未对匈奴形成有效打击。总体上,在汉武帝晚年到汉昭帝时期,汉朝与匈奴处于和平期。中间还曾一度要好,苏武被武帝派谴,出使匈奴,最后因匈奴政变,被扣留了19载。于是,就诞生了忠勇可嘉的”苏武牧羊“精神。
到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有所恢复。匈奴攻击乌孙,而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向娘家汉朝求救。汉宣帝兵出五路,与乌孙联手,夹击匈奴,取得了胜利。
后来,匈奴遭遇了天灾,统治集团又因争权闹起了纠纷,就彻底乱了,出现了“五单于争立”,后又分为南北两部。汉元帝年间,甘元寿、陈汤远征西域,消灭了与汉朝作对的北匈奴。之后,陈汤上书汉元帝,写下了著名的铁血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汉朝的支持下,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一统匈奴,对大汉表示臣服,并请求和亲。于是,就有了昭君出塞。
勒石燕然
汉宣帝之后,匈奴相当于属国,一直臣服于汉朝。但到王莽篡位后,事情起了变化。王莽是个有想法的人,虽然很多想法不切合实际。他一口气分封了15个匈奴单于,还将“匈奴单于”的封号改为“降奴服于”。从字面上看,这个封号就有点侮辱的意味。匈奴经过多年汉化,有能看懂的人,何况王莽还干涉了匈奴的内政。匈奴极度不满,再度脱离华夏王朝的控制,并趁中原战乱,重新占据了西域。
西域,对匈奴来讲至关重要,不但是财富来源,还是左膀右臂。所以,东汉对匈奴用兵,关键点就在于经营西域。东汉初年,匈奴已再度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归附东汉。
东汉主要就是利用南匈奴戍边,经营好西域,联合北方各部族和西域各国不断打击北匈奴。其间,涌现了许多有勇有谋之士,虽不如卫青、霍去病,但也很了不得。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胆魄,以36人驰骋西域;窦宪,彻底解除了北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勒石燕然,真正做到了“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勒石燕然之后,北匈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南下归附,一部分随北单于西迁至伊犁河流域。但这伙人依然不安分,出没于天山南北,打家劫舍。之后,在东汉几次武力打击之下,北匈奴余部最终出走西域,到达中亚。
有一种说法是,出走的这部分匈奴人,就是曾让罗马帝国胆寒的匈人,也就是匈牙利人的祖先,还出了一个号称“上帝之鞭”的首领阿提拉。汉朝的手下败将,竟让罗马肝颤,顿时令人激情澎湃,但由“匈奴”到“匈牙利”,太想当然了,这说法没有任何依据。
我们大中华,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明。其实,我们的民族自信,不需要谁来打鸡血。正视差距,奋起直追,才是应有的态度。
不过,民族融合是必然的,迁居中亚的北匈奴一定会跟周边民族相互通婚、相互影响,最后融于欧洲民族,就像南下的南匈奴融于中华民族一样。
匈奴王朝终结
南匈奴归附后,主要被安置在了河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宁夏一带,受汉朝的管理,逐步汉化。东汉末年,匈奴也参与了中原混战,既占据地盘,又笼络人口,还总想有反客为主。
曹操,坐镇北方,放眼神州,自然不能忽略匈奴的治理。公元216年,他扣留了匈奴末代单于呼厨泉,派右贤王去卑监国,还将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分,分散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的不同地区,分而治之。此外,他还选派汉官对匈奴各部进行监管。至此,匈奴单于王朝宣告终结。
在治理匈奴的过程中,曹操还促成了一件文化佳话,就是文姬归汉。
曹操,的确是“雄才大略,超世之杰”,不但消灭了匈奴割据,还解决了氐、羌、乌桓等威胁北部边境的部族。他的主要策略,就是胡汉杂居,实行分化与监管。这加速了民族同化,但也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埋下了伏笔。
五胡乱华,字面上来看,似乎有点贬义,但实际上,却融合了民族、丰富了文化,为后来的多民族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五胡乱华时期,第一个华丽登场的就是匈奴。
大匈奴的绝响
南匈奴,被曹操分为五个部,其中左部的首领叫刘豹。匈奴人南迁后,与汉人杂居,学会了农耕,学习了汉文化,也有了汉姓。刘豹的远祖是冒顿单于,因冒顿单于娶了刘邦的宗女,故后代子孙认为可以跟随祖奶奶的姓氏,姓刘。
刘豹,看名字就很汉化,而他的儿子刘渊就更汉化了。刘渊,从小就拜名士为师,博学广识,尤爱读春秋,点评历史人物颇有见地。
刘渊继父位后,治理有方,得到了匈奴五部的支持,和西晋朝廷的认可。在八王之乱中,他趁势而起,建立汉,认阿斗刘禅作祖宗,立志要光复汉朝。因后来发生叛乱,而刘渊的堂侄刘曜称帝,改国号为赵,平定了叛乱,故而匈奴刘氏建立的这个政权被称为汉赵。但汉赵政权虽然灭掉了西晋,却也只是昙花一现,国祚不长。不过,汉赵并非匈奴人的绝响。
匈奴人的绝响,在大约百年之后的大西北。
其实,未西迁的匈奴人并非全迁入了内地,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北方草原,有一部分跟鲜卑人通婚,成为铁弗人。公元407年,刘渊的同族人赫连勃勃自称大单于,建立胡夏政权,定都统万城。赫连勃勃,认为自己是夏启的后人,不该随母族姓刘,就取“徽赫与天连”之意,改姓赫连。公元431年,胡夏政权,作为十六国中最后一个,被北魏灭掉了。如今,只有位于陕西榆林的统万城遗址,见证着匈奴曾经的荣光。
南北朝之后,匈奴作为一个族群,就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但匈奴的血脉其实并未消失,融合在了汉人,以及后来的鲜卑人、突厥人等后来草原人群之中。当然,最终都归于了中华民族。也许,你我他身上,就有着曾经的匈奴血脉。
巍巍中华,从不尊崇血统论,只要认同中华文明,你就是中华人!正因有此种胸襟,才有今日人才济济、遍布四海的中华民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