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杀胡亥之后,赵高已经掌握整个局面,为什么还会死在子婴手里?
公元前207年,赵高被杀。几个月前,他还指鹿为马,逼死胡亥,看似稳操胜券。
可谁能想到,最后让他丧命的,不是刘邦,也不是项羽,而是自己亲手扶上王位的“傀儡皇帝”子婴。
一个被视为软弱的宗室,竟能反手一击,让奸臣满盘皆输。这场宫廷反杀背后,究竟是天意昭彰,还是人心算计?
赵高影视形象
咸阳秋风中的人头公元前207年的深秋,咸阳城内,赵高迎来了死亡的结局。
赵高,这个名字,在大秦最后的岁月里几乎成了噩梦的代名词。
满朝文武都曾在他眼皮子底下噤若寒蝉:他一句指鹿为马,群臣不敢反驳;
他一纸谗言,能让功勋满门惨遭灭族;
他一声令下,连皇帝胡亥也只能自裁。赵高曾把权力玩到极致,甚至妄想染指帝位。
可如今,他不仅被韩谈一剑刺死,其三族更是鄂弼诛灭。
更让人唏嘘的是,杀他的人不是刘邦的汉军,也不是项羽的楚军,而是他亲手立上的“秦王”子婴。
这个看似温顺的宗室子弟,在他眼里都不过是个傀儡,可就在斋宫,他却突然亮出杀机。
赵高以为自己走进的是一场例行召见,结果迎来的却是一刀致命。
赵高一生机关算尽,最终却死在最不被他放在眼里的对手手里,不可谓是其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局。
然而赵高的死,不只是一个权臣的覆灭,更是大秦命运走到尽头的前奏。
从隐宫到权臣:赵高的上位之路赵高的出身,带着一层阴影。他是赵国宗室的远支,却因母亲获罪,生在隐宫。
所谓隐宫,囚禁的多是获罪贵族及其子嗣,身份尴尬,却往往才学出众。
赵高自幼聪敏,强健有力,尤其精通律法。正是这一手法律功底,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
起初,他只是个宫廷小吏。但秦始皇慧眼独具,提拔他做中车府令,掌管皇帝的车驾。
这份职务并不起眼,却极其关键:能随侍皇帝出巡,几乎不离左右。
更重要的是,他还被任命为胡亥的师傅,教授司法审判之学。
于是,他既能近侍皇帝,又能培养太子,等于把“君”与“嗣”的关系网同时握在手里。
赵高并非没有挫折。
他曾因大罪被蒙毅定下死刑,还一度被除去宦籍,按律应当处死。
然而,秦始皇对他格外宽容,最终赦免,让他继续在宫中任职。
这段经历,让赵高彻底明白了:活命靠的不是律条,而是皇帝的心意。
从那以后,他走上了另一条路——专心揣摩权术,洞察人心。
与他并行的,是李斯。李斯是荀子弟子,拥有卓越的政治手腕成熟,善于操持官僚体系;
赵高则不同,他缺乏地方政务经验,却在宫廷斗争中无人能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之行突然病逝,随驾的只有赵高、李斯和胡亥。
赵高见机行事,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那一刻起,赵高把命运与胡亥紧紧绑在一起,也由此踏上了权力的快车道。
从师傅到傀儡:赵高与胡亥的共谋与决裂胡亥原本只是秦始皇诸子中并不显眼的一个。若非沙丘宫变,他大概永远没有机会登上帝位。
早在秦始皇在世时,胡亥就由赵高教导律法。
这个安排表面上是学术传授,实则让赵高有了最直接的影响力。
胡亥生性贪图享乐,缺乏能力。
赵高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并把它变成了权力的通道。
沙丘政变时,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遗诏,胡亥得以登基为秦二世。
登基后的胡亥,把享乐当成首要大事,不仅效仿秦始皇的排场东巡,还大修阿房宫。
他几乎把朝政全权交给赵高处理,自己深居宫中,几乎不再上朝。
奏章先由赵高过目,谁能进殿、谁该罢黜,都听赵高的安排。
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符号,而赵高才是真正的掌权者。
赵高也懂得如何掌控皇帝。
他先是以大臣对沙丘之谋存有疑心为由铲除蒙毅、蒙恬兄弟;后故意挑拨胡亥与宗室的关系,称兄弟们多有异心,于是十二位公子被杀,十余位公主也惨遭屠戮。
宫中血流成河,胡亥却以为这是稳固皇权。殊不知,这一切不过是赵高清除异己、掏空皇室的手段。
朝臣之中,最有威望的丞相李斯本可制衡赵高,但最终也没能逃过。
赵高罗织罪名,使李斯被腰斩于市。至此,胡亥身边再无敢直言的大臣,他成了赵高手中的提线木偶。
李斯
然而,权臣与皇帝之间,从来没有真正的安全感。
巨鹿之战失利,秦军节节败退,刘邦已攻入关中。
胡亥开始惶恐,派使者责问赵高:“当初说关东反者不成气候吗,怎么会到了这种地步?”
赵高心知局势不可挽回,却更怕胡亥迁怒于己。于是,他索性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207年,赵高派阎乐率兵逼宫,胡亥被迫自刎。
赵高终于摆脱了胡亥这个名义上的君主,却也把自己推到了危险的悬崖边。
因为杀了皇帝,他再无合法性可依托。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他再也没有退路。
权臣的幻梦:自立未成,傀儡登场胡亥死后,咸阳城一度陷入寂静。宫殿深处,赵高握着玉玺,心里翻腾不已。
多年机关算尽,他终于除掉了皇帝。眼下,大秦的天下空悬,他才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赵高心里盘算:自己劳苦功高,谁比他更配坐上九五之尊?
李斯死了,胡亥也死了,宗室兄弟们大多被屠杀,朝堂上已没有人能和他抗衡。
似乎登基称帝,就在眼前。
然而,等他把心思摊开时,群臣却集体沉默。没人响应,也没人敢奉他为君。
原因很简单:赵高虽权术无双,但既无宗室血脉,也无军功威望。
他靠阴谋上位,众人怕他,却从未服他。杀胡亥或许是无奈之举,但让他取而代之,便触动了所有人的底线。
大秦可以亡在宗室手里,但绝不容一个外姓权臣染指皇位。
赵高的幻梦瞬间破灭。面对群臣的坚决抵制,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立一位宗室,以稳人心。
经过权衡,他选中了子婴。
子婴影视剧形象
子婴的出身并不显赫,但血脉纯正,身份无可挑剔。
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素有谨慎、恭顺的名声,看上去正是最合适的傀儡。
赵高心想:只要立他为王,就能堵住众人的嘴,而真正的权柄,依旧掌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秦始皇的孙辈、或说弟侄一支的子婴,被拥立为“秦王”。
他没有皇帝的尊号,也没有至尊的仪式,仅仅是被摆上了一个名义上的位置。对赵高来说,这只是一个幌子。
但赵高哪里想到,正是这个他亲手挑选的傀儡,会在斋宫设下陷阱,送他走向死亡。
斋宫设伏:傀儡的反手一击子婴被推上王位时,脸上带着恭谨的笑,语气柔和,姿态谦卑。
朝臣们以为他不过是赵高手中的另一只木偶,赵高也正是这么想的。
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幌子,可以继续操弄朝政,甚至伺机篡位。
然而,子婴并非庸碌之辈。
早在胡亥屠戮宗室、荒政败国之时,他便已暗暗看清局势:赵高是秦朝真正的乱源。
胡亥死在他手里,只能说明,任何人做皇帝,都难逃这个权臣的控制。若要自保,唯一的办法就是先下手除掉赵高。
机会,很快到来。
按照旧制,新王登位须在斋宫斋戒,准备受玺祭告宗庙。
赵高急于稳固局势,多次催促子婴入庙受玺。子婴却托言病重,闭门不出。他耐心等待,就是要让赵高亲自上门。
终于,赵高按捺不住,带着随从闯入斋宫。
宫殿昏暗,帷帐低垂。赵高跨过门槛,口中正要责问为何不往宗庙,忽然身侧一阵刀光骤闪。
宦官韩谈早已埋伏在此,手起刀落,赵高连喊叫都没来得及,便倒在血泊之中。
这个曾经权倾天下的权臣,机关算尽,却死在了他最轻视的“傀儡”手里。
随后,子婴召集群臣进宫,当众宣布赵高的罪状,下令夷其三族。咸阳百官闻讯,莫不拍手称快。
那个让所有人噤声的阴影,一夜之间彻底消散。
这场反杀,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赵高轻敌自傲,误以为子婴软弱无能;而子婴则善于忍耐,把“傀儡”的伪装演到极致,直到一刀致命。
余晖将尽:子婴的短暂胜利与大秦的终局赵高被杀,百官一时振奋,百姓也暗暗松了口气。
那个让人战栗的权臣终于伏诛,大秦似乎重燃了一丝希望。子婴亲手诛杀权奸,显示出魄力与担当,一时间赢得了人心。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大厦将倾前的最后余晖。
赵高虽死,但秦朝的根基早已被掏空。
连年徭役、暴政横行,百姓早已揭竿而起;巨鹿之败让秦军精锐损失殆尽;
章邯率军投降项羽,更是抽走了帝国最后的支柱。此时的秦,只剩空城一座,皇权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威势。
子婴心知肚明。面对关东义军的汹涌,他没有妄图死守。
他选择了现实的一步:当刘邦率军兵临咸阳时,子婴身着白衣,乘素车白马,亲自出城迎降,献上传国玉玺,只求换取咸阳百姓的安宁。
刘邦接受了他的投降,咸阳暂得平安。
但命运终究没有放过他。
项羽入关后,怒火中烧,焚毁阿房宫,屠戮秦宗室。
子婴,这位短暂而清醒的秦王,也未能幸免。至此,大秦彻底覆灭。
回望子婴的一生,他不是无能之人。他能在权臣压迫下隐忍求存,在最危险的时刻果断反杀赵高,又能在外敌环伺时以百姓为重选择投降。
这样的眼光与气度,若在盛世,也许能成为一位贤明之君。
可惜,大秦将亡,注定只能留下短暂的背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