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22:03

富家子弟走上革命路!雨天访柳林,读懂周性初的选择 | 探中原小镇 寻红色印记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朋冲 李鑫 实习生 艾明珠
今年夏天,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一行到信阳市浉河区柳林乡探访红色遗迹。
在柳林革命纪念馆,一位名叫周性初的烈士的故事,令采访团成员动容。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峥嵘岁月,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共鄂豫皖省委交通站站长,平日里则经营着一家油坊和纸烟铺,是油坊和纸烟铺老板。他以店面做掩护,接送中央、省委和苏区的工作人员安全通过信阳,及时传递情报和文件,为苏区筹措运送物资。
再早前他还是富家子弟,本可借余财度过一生,但他毁家纾难,投身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
像周性初这样的烈士千千万万,都化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油坊藏“暗线”周家宅院成豫南革命“地下枢纽”信阳浉河区柳林乡老街南侧,有一处不起眼的宅子,门口显示是“中央军委豫南地下交通站旧址”。
一个小门,进去后几间房,一个庭院,这就是烈士周性初的家。曾经它还是油坊和纸烟铺,开门迎八方客。很少有人会知道,当关上店门,这里传递的是情报和战略物资,是一批共产党人的活动据点。

(中央军委豫南地下交通站旧址)
店主人周性初是知识分子出身,受马列主义熏陶,曾担任平民夜校教员,教柳林当地农工学习新文化新思想,传递革命火种。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1930年前后,为保持同鄂豫皖苏区的联系,配合红军行动,中共河南省委将周性初的家设为省委地下交通站,即后来的鄂豫皖中央分局豫南地下交通站、中央军委豫南地下交通站。
周性初任站长,工作尤为出色。当时鄂豫皖苏区遭敌军封锁,市场上与军事相关的物资紧缺,周性初通过各种关系从鸡公山、汉口等地购买手电筒、电池、钢笔、怀表、西药等,源源不断地送往苏区。

(周性初)
为了不引起外界注意,周性初在家中开设油坊和纸烟铺,雇请一
批中共党员当工人,在交通站以购货或取账款名义,借以接待和护送了许多来信阳巡视及往返鄂豫皖苏区的领导干部,在安全问题上从没出现纰漏。
其中就有鼎鼎大名的程子华。时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的程子华由上海至柳林,由周性初安排在一名交通员家中,停留十余日后再安全送达目的地。
记者探访时注意到,该处民房位于107国道旁,在柳林老街南约200米,与京广线一河之隔。越过铁路有一条通往罗山的山道,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联络枢纽。进门右手一间房子,里面有保留至今的一个隐秘瞭望孔,大门外边情况一览无余。从外向里看却被墙坯堵得严严实实,什么也看不到。房间内陈列有一些当年的物品以及人物挂像、历史资料等。其中,最里边一间房子后墙上有暗门,打开暗门,就能看到107国道和后山。
三入牢狱不屈,一代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守周性初是富家子弟。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另一种人生,衣食无忧。后因叛徒出卖三次被捕入狱而不屈,之前两次都是共产党人秘密营救他,并送来活动资金,加上周性初的家人变卖家产才得以出狱。
第二次出狱后,国民党正在“清乡剿共”,党组织要求把周性初秘密转移到上海医治。但他担心自己行走不便影响组织转移,交通站还有很多工作,决定在这里隐藏起来,继续开展工作,但不幸被捕,牺牲时52岁。
连续两次牢狱之灾,使年过半百的周性初身体受到极大损害,肝病发作,全身浮肿。当时的敌人都不理解。敌人就问: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要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何苦呢?我们不知道周性初当时如何作答,但从他的行动可以看出,答案在不言中。
不远处的柳林革命纪念馆,布展面积约490平方米,以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为主线,全面展示浉河区的革命斗争历史及革命历史贡献。这里所在的柳林老街,也是信阳地区革命火种的播撒地。1920年冬,革命先烈恽代英在柳林老街传播马列主义,指导学生运动,并将其创办的“互助社”由武昌迁至该街。

(柳林革命纪念馆)
周性初就是在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一生轨迹随之改变。

(柳林老街)
如今柳林老街已成为一条网红打卡地,这处始建于明清时期的街道全长1000米,原是青石板铺成的古官道,至今依然保留下来。古建以青砖灰瓦木石结构为主,明清古韵。再加上非遗工坊、特色餐饮和红色古迹等,引得众多游客到此,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

(柳林老街)
先烈们如果目睹这些,不知该几多宽慰。
我们到访时刚好是个雨天,在阴雨蒙蒙中,似乎多了一层肃穆感,想象下当年革命烈士秘密开展工作只为换来一个新的中国,顿觉丝丝小雨都化作了深沉的想念。

(刊登于大河报2025年9月29日A06版)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温中豪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富家子弟走上革命路!雨天访柳林,读懂周性初的选择 | 探中原小镇 寻红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