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在法外交风云:间谍环绕下签署关键同盟条约
1776年12月,70岁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带着16岁的孙子威廉・坦普尔・富兰克林和7岁的班尼・富兰克林・贝奇抵达法国。这时候,《独立宣言》刚发表半年,美国正和英国打得不可开交,一心想摆脱英国的统治。富兰克林可不是第一个去法国的美国使节,但接下来的八年半里,他成了最关键的那个人。没有他和法国外交大臣维尔热纳伯爵的关系,美国根本拿不到足够的军事和财政支持,说不定革命就失败了。
说实话,富兰克林在国际上早就有名气了,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这些身份让他到哪儿都受关注。但这次去法国是秘密行程,危险得很,要是被英军抓住,妥妥的叛国罪,得被绞死。可他觉得民主是“世界必须走向的未来”,值得拿命去冒险。
后来AppleTV+把这段历史拍成了八集限定剧《富兰克林》,迈克尔・道格拉斯演富兰克林,诺亚・尤佩演他孙子坦普尔。编剧说这剧展示的是富兰克林“怎么用魅力、劝说甚至忽悠,让法国人掏钱支持美国革命”。
初涉法国外交舞台:70岁老头的魅力有多强?刚到法国的时候,美国派去的外交官不止富兰克林一个,像西拉斯・迪恩和亚瑟・李,都是和他一起工作的。但迪恩从1776年7月到法国后就没干成啥事儿,连偷偷弄点军服和武器都困难重重。李呢,除了脾气不好,其他外交条件都不错,可就是处不好关系。
再看富兰克林,在凡尔赛宫那叫一个游刃有余,他跟法国人讲自由贸易、国家平等,说话又机智,一来二去就赢得了维尔热纳的尊重。
有人说他俩的关系就像“搭档电影”,互相欣赏,这合作基础不就打下了嘛。富兰克林的孙子坦普尔也挺有故事。坦普尔的父亲威廉是效忠英国的保皇派,流亡伦敦,这就让坦普尔的身份有点尴尬。
剧里还演了“旧世界与新世界的代际冲突”,以及富兰克林和坦普尔之间的矛盾,坦普尔在法国长大,后来回了美国反而不适应,最后又回到巴黎,客死异乡。另一个孙子班尼成了费城印刷商,可惜英年早逝。
关键博弈:从萨拉托加到约克镇的转机1777年10月,美国在萨拉托加打了一场胜仗,这仗可太关键了,让维尔热纳意识到法国得抓住机会。1778年1月就开始谈判,2月就和美国签了《同盟条约》,规定双方不能单独和英国讲和,还得把美国独立作为和平前提。同时还有《通商条约》,给美国殖民地优惠贸易条件。
这下迪恩和李先后被召回,就剩富兰克林一个人扛着美国在欧洲的外交大旗,在法国的日子可不太平,富兰克林身边全是间谍,英国的、法国的,到处都是。最让人震惊的是,他的亲信爱德华・班克罗夫特居然是英国特工,把几乎所有往来信件都抄走了。
但富兰克林早就习惯了“假定身边所有人都在监视我”,他用坦率公开来对付间谍,哪怕多次遭遇刺杀威胁,也没停下工作。1778年后,未来的总统约翰・亚当斯到法国接替迪恩。
可亚当斯和富兰克林完全不对付,他觉得外交就是利益角力,受不了法国宫廷的繁文缛节,维尔热纳直接拒绝和他往来。好在《同盟条约》已经签了,法国开始公开给美国送军火、派士兵。
1780年,法军约6000人抵达罗德岛,1781年秋,法美联军在约克镇打败英军,这仗打完,战争基本就结束了。
和谈风云:《巴黎条约》背后的外交博弈1782年,美国和英国开始和谈,富兰克林坚持要遵守法美同盟,但亚当斯和约翰・杰伊却想绕过法国,直接跟英国谈。
富兰克林反对也没用,只能接受多数决定,1783年《巴黎条约》签署,美国拿到了密西西比河以东大片土地和纽芬兰渔权。维尔热纳虽然生气,但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人精明。
在巴黎的时候,富兰克林住在帕西,和不少女性交往密切,尤其是安妮・布里永夫人和安娜-凯瑟琳・赫尔维修斯。布里永很有才智,富兰克林甚至在信里说自己不断打破“不贪恋邻人妻”的戒律,不过两人一直保持着暧昧又自制的关系。
赫尔维修斯则自由洒脱,和布里永完全不同,这两段关系成了剧集里重点刻画的部分。1785年,富兰克林离开法国回国,后来担任宾夕法尼亚州最高执行委员会主席,还出席了1787年的制宪会议。1790年4月17日,他在费城去世,享年84岁。
富兰克林一辈子成就不少,科学、出版、政治都有他的身影,但在法国的外交才是奠定美国独立的关键。《富兰克林》这部剧就是想告诉观众,历史上最重要的博弈往往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密室里用语言完成的。
从初到法国的艰难开局,到建立同盟扭转战局,再到和谈中的无奈与成果,富兰克林用他的智慧和魅力,在外交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证明了,有时候一张嘴、一份策略,比千军万马还管用,这大概就是外交的魅力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