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19:12

她与丈夫结婚36年不圆房,丈夫死后守寡38年直到102岁才说出实情


苏雪林这个人,提起她来,很多人都知道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和学者,她活了整整102岁。她和丈夫张宝龄的婚姻维持了36年,结果,他们从1925年结婚,到1961年张宝龄去世,整整36年没圆房,这事在她晚年才公开说清楚。
苏雪林出生在浙江瑞安一个官宦家庭,家里条件不错,但父亲思想老派,认为女孩子不用读书,裹小脚学针线就行。兄弟们都能上学堂,她只能在家待着。不过她不服气,偷偷从哥哥那里学识字,慢慢自学了不少书。

九岁那年,叔叔从日本留学回来,出题考侄子们,结果她抢先答对了,叔叔就劝父亲让她上学。她进了安庆女子师范学校,读了几年,父亲又想让她回家准备嫁人。她不干,偷偷考了北京女子中学,成绩拔尖,闹着绝食甚至想自杀,父亲才松口。
在北京读书期间,她接触到新思想,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国文系,那时候改名叫苏梅,老师有胡适这些人。她毕业后,1921年瞒着家人去法国留学,先在里昂中法大学,后转艺术学院。

留学没几年,1925年父亲病逝,母亲也病了,她赶紧回国。回国后,母亲催她结婚,对象是张宝龄,这桩婚事是早年定的包办婚姻。她本来不想,但母亲病重,她就同意了。
张宝龄背景不错,商人家庭出身,读过上海圣约翰大学,还去美国麻省理工深造,理工科高材生,有钱有才,在大学教书。两人1925年结婚,起初还算过得去,张宝龄挺照顾她的,辞了上海的工作回家陪她照顾母亲,家务事他揽了不少。

但苏雪林追求的是浪漫和独立,性格文艺,张宝龄太理性,直男作风,两人三观不合。从结婚开始,她就拒绝圆房,这事持续了整个婚姻期,36年没变。张宝龄试过沟通,但没用,后来他失望,搬出去单独住,两人基本不来往,但没离婚。
为什么没圆房?根据她晚年的自述,主要因为没感情基础,她不爱他,觉得性格差异太大,无法融洽相处。但她又受传统影响,加上后来信天主教,觉得离婚不合适,就保持名义夫妻。

她用这个婚姻挡住外界压力和家人期望,自己专心搞学术。张宝龄那边,也没再娶,一个人过,到1961年因为肠胃炎去世。那年苏雪林64岁,从此守寡,没改嫁,没子女,一辈子就这样。
守寡后,苏雪林把精力全放事业上。她早年教过书,在东吴大学、沪江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当教授,和凌叔华、袁昌英并称珞珈三女杰。她的研究专攻屈原和神话学,写了《屈原与九歌》、《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些书,影响挺大。

1949年后,她去台湾,在成功大学教书,到1973年退休,还继续写东西,获过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这些荣誉。晚年她住在学校宿舍,坚持独立生活,研究不辍。
到1999年,她102岁,在台南医院病床上,临终前写了自传绝笔,说出婚姻实情。她承认自己不是好妻子,没给丈夫做过家务,没端过茶水,对他有愧疚。但也说,这段婚姻给了她文学灵感,让她写出不少作品。

她还提到,生在保守家庭,受旧礼教害,但思想还是保守的,所以没离婚,没圆房,就这么守着。守寡的原因,一是传统束缚,二是对张宝龄的某种感激,虽然没爱,但婚姻让她有稳定空间搞创作。
女性独立不容易,苏雪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能活出自己,就算成功。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婚姻得有感情基础,不然就是互相折磨。但在旧社会,没多少选择,她算走得远的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她与丈夫结婚36年不圆房,丈夫死后守寡38年直到102岁才说出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