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19:12

同样是奉旨办差,为何有的可以称钦差大人,而有的却只能称钦差

通常情况下,凡是皇帝旨意临时办理差事的官员,都被称之为“钦差”,尤其是在面见,只要是见了钦差不分官员品级大小,一律尊称为钦差大人。然而,清代对钦差有着严格的区分,并非所有奉旨办差的都称“钦差”,也不是所有钦差都能称为“大人”的。

那么官方正史对于钦差又是如何称呼的呢?从相关的史料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称之为正使、副使钦差正使、副使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常见的册封朝鲜、安南、琉球国王时,所派遣的钦差官员级别就比较高,有正使、副使之分。
如顺治二年十一月,册封朝鲜国王世子时,以内翰林国史院大学士祁充格为正使,礼部郎中朱世起、户部主事顾尔马浑为副使;乾隆五十一年七月,朝鲜国王世子病逝,以工部侍郎苏凌阿为正使,以内阁学士瑞保为副使,前往致祭。

实际上,不仅清廷派往外国的使节有正使、副使之分,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等国派往中国的使节也有正使、副使之分。换言之,在外交关系中使用正使、副使的名称,是当时通用的做法。
此外,达赖喇嘛、班禅、蒙古诸部向朝廷进贡,派遣的人员也有正使、副使名目。在其他事务中,也有正使、副使之分。
顺治十四年,与清廷对抗多年的南明实际掌权者孙可望在湖南向清军投诚,顺治帝很重视,特旨封孙可望为义王,并以内翰林弘文院学士麻勒吉为正使,礼部尚书兼内翰林秘书院学士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为副使,专程前往湖南册封孙可望为义王。

康熙三十六年三月,以理藩院主事保住为正使,主事萨哈连为副使,前往西藏颁谕第巴;雍正七年四月,以兵部尚书差弼纳为正使,以内大臣公伦布为副使,颁宁远大将军印并敕书一道,赴西安授予川陕总督岳钟琪。
正使、副使的名称,还经常出现在册封太子、皇后、妃嫔时。比如康熙四十八年三月,以大学士温达、李光地为正使,刑部尚书张廷枢、左都御史穆和伦为副使,授皇太子胤礽册保,复立为皇太子;以礼部尚书富宁安为正使,礼部侍郎铁图为副使,持节,授皇太子妃册报,复封为皇太子妃。
当然,派往各省的钦差大臣也有正使、副使之分。如嘉庆十三年二月,令光禄寺卿钱楷为正使,通政使副使文孚为副使,前往山西审案。不过总体而言,到直省奉旨办差的官员,一般都称钦差或钦差大臣。

二是钦差大人康熙以前,尚没有钦差大人的说法。康熙五十一年,江苏巡抚张伯行上奏康熙帝的奏疏中,将前来审案的钦差大臣户部尚书张鹏翮称之为钦差大人。不过,这一时期,级别较低的官员担任钦差还不能称为钦差大人。
如康熙五十四年,贵州巡抚刘荫枢在奏疏中将钦差护军参领英珠、吏部郎中务礼称为钦差大人。结果遭到康熙帝的训斥,说“并无差大臣去,大人是谁,察明再奏。”
护军参领为正三品,吏部郎中为正五品,而康熙帝说并未派钦差大人前往贵州。可见康熙帝认为不能将三品及三品以下之官员称为钦差大人。不过在外省官员看来,只要是钦差,不论级别高低,都可以称之为钦差大人。

到了雍正朝之后,钦差大人的叫法就十分普遍了。雍正七年,内务府郎中丁皂保、赫达色前往山东泰安州督修奉祀东岳泰山之神的神庙,当地官员在上奏皇帝的奏疏中都称其钦差大人,而雍正帝也没有进行反驳和训斥。
大人是一种尊称,原则上二品以上才有资格称大人的,不过后来越发泛滥。至乾隆朝,大人成了很平常的称谓,不仅督抚称大人,就连司道也称大人。
三是清代官方史料中对钦差大人的称呼所有钦差大人后钦差大臣,都只是场合中的称呼,在官方文献中反而没有完整的记载。比如各朝实录中对钦差大臣的称谓主要就是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奉差+所办事务+职衔+名”。如奉差打箭炉督师理藩院侍郎满丕,奉差广东审事礼部左侍郎凯音布、奉差山东赈济工部侍郎穆和伦,奉差四川丈量刑科给事中高维新等。这种称谓方式在实录中记载最多。
第二种是“钦差+职衔+名”。如钦差大学士公讷亲,钦差户部右侍郎雅尔图,钦差吏部侍郎刘秉恬,钦差户部尚书曹文殖,等等。这种情形在乾嘉道三朝实录中最多。讷亲是首席军机大臣品级很高,属于钦差大臣,但是在上谕中也就是称其为“钦差”,而省略了“大臣”二字。

清代的钦差也并非都是临时办差的官员,从职官设置来看,也有一些钦差是属于固定性的钦差,而且还有固定的任期。像我们所熟知的各省学政就是钦差,任期都是三年。再如各省的税关监督,也是钦差,任期通常为一年。所以清代的钦差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同样是奉旨办差,为何有的可以称钦差大人,而有的却只能称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