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19:12

刘邓手下哪位司令崛起最快?他若非朝鲜失利,能和二陈平起平坐

刘邓手下的纵队司令,鲜少有同质化的特点,各有各的样貌,各有各的作风。这是与其他野战军不大相同的一个地方。
即如华野,叶陶王虽说各有各的特点,但总体上以勇为主,叶飞强一些,大局观更好,陶勇中将比王老虎也多一些智谋,成长属性更强,所以后来到海军了。不过总体上叶陶王组合在一起,标签就是骁勇善战。
又如东野,除了韩先楚上将和邓华上将两位,天授圣体刀法不依古格,其余像李天佑、刘震、吴克华、胡奇才、梁兴初等,都被101的打法深刻影响。
唯独刘帅在使用和驾驭各位纵队司令时,并不执着于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自己的风格,而是尽可能保留其原貌,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提升水平。
陈赓大将综合能力全军一流,小钢炮既勇且智,再道之勇超出常人,杨勇杨司令忠字当先,王疯子、秦基伟、王秉璋都各有特点。
那么,本文的主角王近山是什么特点呢?除了勇猛过人之外,他身上的一大标签是崛起速度快。
一、王近山的资历
王近山在红四方面军时代做到了师长,1937年8月八路军组建之时,王近山担任129师386旅772团副团长,作为对比我们看看其他几位纵队司令在八路军的起点。

1纵司令员杨得志时为685团团长;
2纵司令员陈再道时任386旅副旅长;
3纵陈锡联时任385旅769团团长;
4纵陈赓时为386旅旅长;
7纵杨勇时为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
8纵王新亭时为386旅政委;
9纵秦基伟当时尚未进入主力团;
10纵王宏坤时为385旅旅长;
11纵王秉璋时为115师作战科长;
12纵赵基梅尚未进入主力团。
除了一些小字辈的,王近山与其他纵队司令相比资历和职务起点都不占优。杨勇虽也是副团长,但众所周知,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力的115师,即使同样职务,也可视作比129师的红四方面军干部略高一些。
影视人物李云龙身上的确有许多王近山的影子。王近山是陈赓手下较能作战之主力团长,很受旅长信任。王近山指挥的韩略村伏击战,一股歼灭了120多人的军官战南参观团,击毙了1名少将旅团长和6名大佐联队长。王近山1937年12月与日军激战受伤,在129师野战医院治疗期间,经陈锡联介绍与129师医院护士韩岫岩相识相恋,最终于1939年结婚。
关于王近山受伤这次战斗,129师的两个主力团769团和772团,以及其他部队,对抗日军5000余人,王近山所在的772团硬顶2000余日军攻击,掩护其他部队转移。八路军一个团约2000多人,这场战斗打得很激烈,日军虽然占据优势也没占到多大便宜。
1938年王近山担任769团团长(接替陈锡联,从中可见王近山相对二陈资历之略浅)后反日军九路围攻,129师以区区6个团一万余众,那时地方武装尚未建立起来,基本靠正规军打,居然也顶住了3万日军主力的围攻。没靠正面死拼而解决了生存问题,也没有让日军占走土地,这是一种力量弱势下探索出的不得已的办法,从效果看,并不比国军正面死战差。
说明了什么问题?八路军本钱有限,但与国民党军同等兵力条件下,一对一硬刚日军并没有明显落下风。八路军能打成这样,全靠组织指挥得力和部队士气高。若真有七八十万精锐,打得肯定比国民党军好得多。
王近山的特点可观其大概,勇猛当然没得说,脑子也转得快,韩略村伏击战就是一次敏锐的战场判断,于运动中抓住了战机,非常有主观能动性,善于创造性地落实刘伯承的指示,这是他迅速崛起的关键。
二、6纵当家人
开国将领们的军事生涯,不仅在和敌军斗争,也在和同志们赛跑。
王近山1945年8月担任太岳纵队副司令员,给陈赓当副手。同年11月,6纵组建,或许是王宏坤指挥的几次战斗不尽如人意,1946年7月王近山在去6纵担任副司令员半年后,王宏坤就回晋冀鲁豫军区专做副司令员工作,王近山升任6纵司令员。从此开始与三陈二杨同列。

王宏坤似对这一任命有些意见,后来在写回忆录时,特意提到王近山有一次主持作战的急躁蛮干情况。他回忆说,1945年11月中旬邯郸战役中打国民党军峭河据点,因为没有野炮,打不动敌据点的城墙和碉堡,只能靠挖洞放炸药去炸。
王宏坤指挥部队进攻时,嘱咐部队要尽量往里挖一挖,挖到城墙下再炸。这时突接军区通知去开会,让副司令王近山指挥。结果王宏坤一走,王近山便急切地命令部队一顿猛炸,因为挖坑挖的比较浅近,并没炸到敌人的核心工事。部队着急地一阵冲锋,遭受一定伤亡也没打成。
这段故事大概真实存在,确实反映了王近山性格中鲁莽的成分。不过王近山好就好在吃了亏会调整,既有勇猛的一面,也有善于用心善于调整的一面。否则,怎么会受到非常重视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刘伯承的信任呢。
6纵部队都是太行部队,辖16、17、18旅。最初兵力不甚充实,全纵队只有1.3万余人。56纵有好几位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的知名人物,如17旅副旅长尤太忠(成都和广州军区司令员,88年上将)、18旅旅长肖永银、副旅长向守志(二炮司令员,88年上将),第二任17旅旅长李德生(第十届常委成员、88年上将)等。肖将军略显可惜,但论其能力名声丝毫不输于另外几位。向守志将军享寿最遐,2017年仙逝,活了100岁。
王近山作为晋冀鲁豫野战军最年轻的纵队司令员,上任第一炮就打响了。
1946年9月定陶战役打赵锡田整编第3师,王近山指挥6纵7个团围攻整3师的主力59团,战斗打了两天三夜,59团被全歼,敌团长吴耀东被从桌子底下拉出来当了俘虏。王近山打这个主力团很用心,并没有一拥而上死打硬拼,而是耐心地一边诱敌出击一边打。打敌一个团,七比一的绝对优势,而能这么耐心地打,胜的漂亮,赢的彻底。一战把这个纵队司令的位子打稳了。
1947年羊山集战役的同时,王近山指挥6纵和杨勇1纵配合,在六营集和独山集联手歼灭整32师和整70师,等倍兵力对抗,王近山与杨勇能将敌军包围,打的过程中还搞了个围三阙一,颇有古名将之风,既稳又耐心,先是当头一棒把敌军打蒙,接着边打边引诱,使其步调大乱,失去了两个整编师应有的战斗力,1纵和6纵可谓乱中取胜。
只可惜王近山的这份耐心,随着一路征战一路胜利而慢慢消失,没有善始善终,人生境界的拼图,少了很重要的一块。
6纵地位越来越稳,战斗力名声在外,国军国防部档案如此记载:
刘伯承匪部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下辖3个旅,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该纵长于攻坚,指挥及纪律均佳,匪称之为主力纵队。

王近山个人能力对6纵战斗力的保持及提升有极大作用,刘邓首长都十分信任这位爱将。1947年初王近山雪天坐车翻车,不幸摔断了大腿骨。在这个节骨眼上,形势不等人,按惯例势必另寻能人指挥6纵。
王近山唯恐被人取代,向刘邓首长再三请求不要扔下他,其实也不消多言,刘邓首长一直给他保留着位置,直到腿伤痊愈。
三、襄樊之战别见风貌
6纵含金量最高的战役,当属1948年6月的襄樊战役。
《百战将星王近山》把6纵出击襄樊称之为出边车。这个中国象棋术语的意思是,在敌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动主力。
当时华野主力在豫东战役打得神哭鬼泣,提前把淮海战役大决战预演了一遍。
中野主力在平汉路南段与国军反复缠斗,襄樊一带相对宁静,刘伯承计划突施冷箭,把国军重点据守的这个南北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拿下。
参战部队以6纵为主,另有王宏坤的桐柏军区一些部队,由王宏坤统一指挥。
关于襄樊战役的总指挥问题有一些争议,目前官方出版物如《刘伯承军事文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之王近山》等,都认为第二阶段攻城作战王宏坤命令王近山统一指挥。王宏坤上将的个人回忆录中,却认为始终是他担任最高指挥,王近山只是一个方向的指挥员。王上将因此对有关方面编写刘帅军事文选的工作组表示不满,说当时他们并没有来征求他这个直接当事人的意见,以致于主观臆断说王近山是统一指挥。
但这些都不影响6纵和王近山的功劳。
同样是攻坚,襄樊之战的难度比羊山集不遑多让,甚至有所过之。王近山指挥部队攻城,并没有脑子一热就猛攻,而是提前对襄阳城周边地势地貌进行了充分勘察。自古打襄阳都是先拿下襄阳南山再攻城,但王近山摈弃惯性思维,决定舍南山而不打,直接打西门,以迅猛动作掏心擒王。
这个想法得到王宏坤的高度认同,王近山遂统一指挥6纵和陕南12旅、桐柏28旅统一攻城。这是王宏坤认为王近山只是西面攻城总指挥的现实理由。但因为王近山很多作战方案都同步上报给野司,刘伯承许多命令和批复也都是直接发给6纵,致使野司和王宏坤对指挥关系的理解和记忆有一定偏差。
攻城过程既艰难又激烈,襄阳第十五绥靖司令官康泽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的双料爱将,反共态度极为坚决。副司令官是川军名将郭勋祺。手下3个川军旅战斗力虽说赶不上国军一流精锐,但手上也都有一套邪派武功,当年在土城把教员复出第一仗胜利希望掐灭的,就是郭勋祺。
6纵充分发挥了主力部队的作用,以迅猛而充满智慧的动作,打了康泽一个措手不及,其南山守备部队都傻了眼,没想到自古以来的战斗惯例,共军也居然管扔在一边不管不顾。
刘邓首长下命令,破城捉康泽只要活的不要死的,要他自己走着来而不能抬着来。
王近山专门交待部队打康泽的司令部绝不能一炮轰了了事,要仔细查找务必活捉。打破其地下司令部后,一开始没找到康泽,以为他逃跑了。后来54团发动国军俘虏,要他们挨个辨认到处查找,最后在死人堆里揪出了装死的康泽。


襄阳攻城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插曲,陕南12旅是陈赓带过的部队,原属陈谢集团的一部分。攻城之初该旅不按王近山统一部署,而是先打南山,王近山制止,该旅旅长刘金轩不听命令。闹到王宏坤那里,王宏坤又是训又是哄地这才让陕南12旅改打西门外。
攻入襄阳城中后,因为争夺俘虏和缴获,两个部队又有了矛盾,6纵有一名战士气不过,拿刺刀扎伤了陕南12旅一个教导员。幸好桐柏28旅旅长孔庆德及时赶到制止事态扩大。
王宏坤、陈锡联、李德生等人回忆襄樊战役,都对王近山的指挥才能赞不绝口,称其能创造性地运用伟人的军事思想,实为难能可贵。
凭这一战,王近山进一步奠定了兵团级指挥员的地位,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便独立指挥一个进攻方向。
从抗战时的副团长,到解放战争末期的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不断缩小与三陈二杨的差距,论其崛起速度,要比后面几位小字辈快得多。
多年征战,王近山随着胜迹的增多,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些志得意满的情绪,把6纵在中野相对突出的战斗力,混同于自己指挥能力在全军的相对地位,以至于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对个人能力、对部队战斗力、对敌我战斗力之对比,都产生了严重误判,人生中一大暗点由此铸成。
若是他没有上朝鲜,以解放战争的功劳,竞争某一个兵种的司令员,比如炮兵、铁道兵、装甲兵哪怕是公安军,都有一定竞争力。那时与陈锡联陈再道二位比一下军衔,恐怕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邓手下哪位司令崛起最快?他若非朝鲜失利,能和二陈平起平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