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柱国:杨、常之死的前因后果
话说东北军阀时代,那时候张作霖掌权,杨宇霆和常荫槐都是他的得力干将。
杨宇霆这人出生在1885年,辽宁法库县人,从小就聪明,1904年去日本士官学校学炮兵,回来后一步步爬上高位,当过参谋长、兵工厂督办,帮张作霖打过直皖战争和直奉战争,军衔混到陆军上将。
他这人精明能干,但毛病也不少,爱专权,瞧不起别人,对老臣张作相、汤玉麟他们都不客气,老觉得自己是诸葛亮,号叫邻葛。
常荫槐呢,比杨大点,1876年生,吉林梨树人,毕业于奉天法政学堂,早年干行政,1922年参加直奉战争,后来管京奉铁路,当黑龙江省长,还兼东北交通委员会委员长。
他推动打虎山到通辽的铁路建起来,在日本人没注意时就通车了,挺有作为,但性格粗野,自负,对上级不尊重,跟杨宇霆走得近,常一块搞铁路事。
何柱国是杨的日本士官同学,1884年生,早年留学,回来后在奉军干,驻守朝阳凌源一带,当旅长。
他是外省人,在奉系里相对中立,常和杨聊军政外交。张学良是张作霖儿子,1901年生,年轻时也留学日本,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他接班,推行易帜,12月29日宣布服从南京政府。
这时候杨宇霆没收敛,继续专横,对张学良像对晚辈,会议上抢着做主,常荫槐也跟着在背后说张是小孩不懂事。这俩人气焰高,惹得张学良忍无可忍。
其实张学良和杨的矛盾早就有,郭松龄1925年起兵反张作霖,杨幸灾乐祸,张学良记恨。杨在张作霖时代就揽权,老帅信他,但对别人傲慢。
1928年杨给他爸办寿,公馆外车水马龙,各省大佬派代表来,蒋介石阎锡山他们都送礼,杨对张学良没特殊礼遇,看戏时张坐杂席,早早走了。各方联络常先过杨手,张学良有时啥都不知道。
日本人那边,杨处理外交用软硬手段,利用他们内部矛盾,但日方放风说杨暗通日本,情报传到张学良那,添了疑心。这些事堆积,张学良觉得杨想篡位,不杀不行。
何柱国劝过杨,引用历史和诗,杨听后没改,坚持抓权是为东北好,说自己没野心,没动军权,没任命过团长。但张学良忌讳别人看轻他,东北传统父死子继,老臣得尊重,杨没做到这点。杀杨可能是张一时冲动,没提前透露。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和常去帅府见张,提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把中东路纳入管辖,常当督办,已准备公文要张签。
张说涉外交得慎重,杨逼着签,张气不过,说吃饭后再谈,杨说回家吃,饭后来。杨常走后,张叫警务处长高纪毅,命令他们回来时在老虎厅处决。
高带卫士,杨常晚饭后回厅坐下,高进去宣布命令,卫士执行,两人被枪杀。尸体当晚放厅里,次晨裹毯送风雨坛装殓。
次日张学良召张作相王树翰他们,宣布杨常阻挠统一破坏新政,已处决,大家惊恐。张电告南京和日本领馆。杨死后东北外交内政受影响,丢了个对日周旋的人,杨生前棘手日本人,现在没了缓冲。
内政上少了个抓全局的,杨和郭松龄死前派系深,杨死后矛盾消,张学良集权,威信高。但也暴露弱点,日本看出机会。
常死可能意外,张对他不满,但没杀意,常跟杨紧,遭池鱼之殃。杨常事件震动奉军,有人说杨该死野心大,有人说张冲动,有人说中日本间计,有人说郭松龄旧部挑拨。
何柱国问韩麟春,韩说杨自取之道,不正面答。张学良后对何柱国说不管啥事杨都反对,他决定的事不许张插话,不杀没法干司令。有时又悔,说对不起杨常。
杨常死后,张学良转对外,1929年5月27日派军警搜苏联哈尔滨领事馆,抓39人,扣文件。6月屯兵边境。7月7日和蒋介石会,获支持。
7月10日强收中东路,逐苏官59人,封机构。苏联7月13日通牒,18日断交,20日起炮击边境。8月6日苏组远东特别集团军,8月8日开战。
冲突分东西线,东线10月12日三江口水战,东北海军损重,10月30日富锦战东北军败。西线11月16到20日苏攻扎赉诺尔满洲里,东北军死伤多。11月23日苏炸海拉尔,27日占。
中国11月26日求和,12月3日签停战,12月22日伯力议定书,恢复中苏合办,苏占黑瞎子岛全。中国军人死伤俘近万,苏死812伤729。张学良决策轻率,没准备好,损兵结怨苏,日本见东北实力,侵略心起。
中东路事件起因张学良想收路权,维护利益,但苏联忙国内,无暇东顾是误判。蒋介石推波,南京没派兵,只发慰劳书。张学良听张景惠吕荣襄建议,用武力收,结果惨败。这事暴露东北军弱,助长日本野心。
1931年九一八,日本占东北,张学良不抵抗撤关内。杨常事件是转折,张杀他们集权,但外交失人,苏怨深。何柱国续在军,1931年后撤关,抗日志,1954年死。
张学良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禁,2001年美国死。杨子杨春元留学德国,张赠家属一万大洋,写信慰。常家没株连。事件成奉系衰落起点,日本苏得利。
说起来,杨宇霆骄横是事实,生活不检,寿宴奢华,各方捧场,但对张不恭,导致杀身。常荫槐粗野,自负,跟杨搅和铁路,卷入祸。东北军阀内部这样斗,外部压力大,日本苏虎视。张学良年轻,易帜后想统一,但杀杨常自毁臂膀。
历史看,这事加速东北动荡,日本两年后动手。杨常死暴露权力斗争残酷,老臣不服年轻主,易生变。张学良后悔,但事已定。东北铁路事,本为利益,成导火索。中东路败让张威信损,日本趁虚。整个过程,军阀内耗,外敌得渔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