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殿英臭名昭著,没想到他儿子却成了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文|老闫侃史
编辑|多多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很多人听过孙殿英这个名字,脑海里马上就能浮现出那段“挖清东陵”的旧事。
他带兵炸陵、盗墓,把慈禧太后的夜明珠、乾隆皇帝的陪葬珍宝洗劫一空,成了近代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盗墓军阀”。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有个儿子,叫孙天义,后来成了新中国文物保护和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毕生守护黄帝陵并培养外语人才。一个掘人祖坟,一个守护文明根脉,父子俩活成了两个极端。
1928年,孙殿英率部驻扎在河北遵化。他打着“军事演习”的旗号,把军队开进了清东陵。先是炸开乾隆的裕陵,接着又动手掘了慈禧的定东陵。
棺木打开,尸体上满是金银珠宝,连慈禧口中的夜明珠都被挖出来。孙殿英不光自己拿,还分发给部下。
甚至把一部分宝物送给了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想靠这些“礼物”保住自己的乌纱帽。结果他真的躲过了追责,不但没坐牢,还被调去当了福建军长。
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全国。民间骂声不断,骂他是“祖坟掘子”,是“国贼”,但他自己却一直觉得光荣,死前还说:“我也算是为中国文化出了一份力,起码那些宝贝没烂在地下。”
这事儿臭了近百年,直到今天,很多人提起孙殿英,还是咬牙切齿。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孙天义,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从“军阀儿子”到文化守护者孙天义出生在1931年,那年孙殿英盗陵风波未平。可这位父亲没怎么管儿子,孙天义几乎是跟着母亲刘清贞长大的。
从小他就不爱说话,是个标准的“书呆子”。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求学,1952年从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毕业。在很多同学眼里,他就是那种捧着英文原著、埋头翻译传记的“书痴”。
新中国成立后,孙天义没有利用家庭背景“走后门”,而是主动申请支援西北,扎根西安外国语学院任教。
他白天授课,深夜翻译《罗斯福传》《戴高乐传》等著作;寒冬里宿舍漏风,裹着棉被校稿到凌晨。
最难的时候,特殊时期他被关进牛棚,仍偷偷用复写纸翻译《林肯传》,稿件埋进操场土里保存。他一边坚守讲台,一边带青年教师,凭着一股子对文化的执着,硬是培养出大批外语人才。
守护民族根脉的“守陵人”1992年,孙天义被任命为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他负责的,是整修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寝的宏大工程。
简单说,就是把荒草丛生的民族圣地,变成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殿堂。这是文化传承的百年大计,容不得一丝敷衍。
他几乎把自己“焊”在了桥山的工地上。天气再冷,他都坚持每天骑车上下班。有人劝他用公车,他摆摆手说:“能骑车,干嘛用车。”
施工现场没暖气,他裹着棉衣盯工程进度。实在困了,就在临时板房里眯一会儿。有人问他:“你图什么?”他回答:“黄帝陵是华夏之根,不能毁在我们手里。”
他从不提自己是谁的儿子。很多人与他共事几十年都不知道他和孙殿英有关系。直到他主持的黄帝陵整修工程竣工,有人偶然查阅资料才发现这个惊人的背景。
但他从没用“孙殿英儿子”这个身份干过一件事。他甚至从来没在公开场合提起过父亲。采访也一概拒绝,媒体找上门,他只说一句话:“我就是个教书的,别给我宣传。”
修缮文明丰碑的功臣他干的事,国家没忘。他后来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连任四届,是参政议政的典范。但他住的,还是老旧筒子楼。
家里大部分家具都老化了,连洗衣机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有人劝他改善生活,他说:“我习惯了。”
有一次开会,他迟到了。领导问怎么回事,他低头说:“车胎爆了。”大家一愣,问他:“你还骑车上班?”他点点头:“一直骑。”
在那个年代,一个省级领导骑自行车上下班,确实不多见。但他觉得这没什么。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一生,没做过违心的事。”
他也从不出席各种“老干部活动”,不给自己立传,退休后仍担任黄帝陵基金会会长,二十年不领工资。
2001年轩辕殿落成时,他亲手点燃第一炷香:“父亲炸皇陵,我修祖陵,历史总算在我家拐了个弯。”
他觉得最值得骄傲的,不是职位,而是看到海外游子跪在黄帝陵前痛哭“终于找到根”的时刻。
而他的父亲孙殿英,在1947年汤阴战役中被俘,关押期间因鸦片瘾发作病死。
时年58岁,身边没有家人,也没有人记得他曾经的“风光”。他的名字,成了“盗墓”两个字的代名词,连个像样的墓碑都没留下。
孙殿英用炸药打开了清朝皇帝的棺木,掏空了帝王陵寝,留下的是耻辱、愤怒和一堆失落的国宝。
而孙天义,用铁锹栽下两万棵侧柏守护桥山,用募捐簿筹集八千万修缮资金,用二十载光阴让黄帝陵重光,换来了民族认同的凝聚和文化的传承。
出身无法选择,人生可以重写有人说,孙天义就是在用一辈子的努力,为父亲赎罪。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从没这么想。他只是一直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他不想纠缠过去,也不想靠什么“身份”混日子。晚年有学生问他最怕什么,他答:“最怕死后墓碑上只刻‘孙殿英之子’。”
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还在为出身发愁,孙天义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出身不能决定你的一生,能决定你一生的,是你愿意怎么活、你敢不敢坚持。
他的名字后来被写进了《陕西教育志》和黄帝陵的功勋碑,成为无党派人士的楷模。他不爱露脸,不写回忆录,不接受采访,但每年清明,总有素未谋面的海外华人向他鞠躬致谢。
参考信源:黄帝陵整修工程获653万元捐赠——今日西藏昌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