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時永登县李佛镇新屯川保公所地积单探析
庐山闲人闲暇无事,整理昔日所存书籍,翻阅到一本杂志时,一小摞字纸从书里滑落下来。拾之一观,但见字纸共有六张,字纸泛黄尽显陈旧感,有轻微水渍痕迹,部分边角缺失。分别写有“魏士孝、甘雨三、甘明善、杨生旺、巨如潭、甘连心、施德荣、YYY、巨应文、甘中兰、甘作良、甘文兰、甘聚善、甘爱心、施乐善、杨生秀、甘海娃、施永庆、甘XX”等人名。這些人,有些我认识,有些“不见其人但闻其名”,均为新屯川人,与我爷爷是同代人。
遗憾的是,由于学识不够,除了人名以及一个“共地”之外,其它文字均不认识,满目皆为横竖道道,点撇拐捺的符号,彷佛天书一般,真是应了那一句老话“字儿字儿黑沓沓,你也认不得我,我也认不得你”,看的一头雾水,琢磨半天也没推敲出个子丑寅卯所以然。万能的朋友圈却有高人指点迷津,言说这些神秘的图案叫商码,巧妙组合之后即为俗称的地积单。
图1 业户魏士孝、甘雨三、 施乐善、杨生秀、甘海娃、施永庆的地积单
近有地积单,明有鱼鳞册。地积单又称鱼鳞册、地积册、田亩册、地亩册、地籍册、丈量册等,是我国古代通用的土地清丈、记录的方法。其始创于南宋,完备于明清,延续至民国,是将田土以亩、分为单位进行编制,详细记录土地面积、位置、业户、类别、田块四至等相关信息,因图所绘状似鱼鳞而得名,是旧时衡量农田面积、划定耕地等级、计算土地收益、摊派征收税赋、明确业户的重要依据。
图2 业户甘作良、甘中兰、巨应文、甘连心、施德荣、YYY的地积单
我的爷爷甘竖中受过私塾教育,当过晚清时期的官代书;艰苦创业,当过小老板;热心教育,当过新屯川学校校董;擅长财会,民国时在永登县李佛镇新屯川保公所当过钱粮干事,职责为钱粮征收事务:①赋税核算:按保甲制度计算各户应缴钱粮,制作征收清册;②征收执行:协助催缴税款,管理地积单等纳税凭证;③账目登记:记录收支明细。
图3 业户甘XX、甘明善、杨生旺、巨如潭、甘爱心、甘聚善、甘文兰的地积单
地积单载体为毛边纸,毛笔书写,繁体字竖版缮写,书写规则是自上而下、从右至左,左起是大号字的土地拥有者姓名,毛笔字力透纸背、大气磅礴,显得格外醒目。譬如,图1前半部分地积单上业户是魏士孝与甘雨三,这二人在当地可谓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前者是新屯川地界大地主,后者时任永登县教育局局长、永登县参议员。两人姓名下画着既非数字又非符号的图案,图案之间偶尔带着连笔,看似行云流水一般。
一图案即一块耕地也。用商码表示耕地面积之大小时,其书写格式写成两行,上行为数词,下行为量词,读数时先上后下,两者组合成数量词。譬如,耕地三亩四分,写作:〣〤,在两个符号中间的下方画一个“么”代表“亩”;再如,耕地九分八厘,写作:〩〨,在两个符号中间的下方画一个类似“八”的符号代表“分”。从地积单可见,业户魏士孝有49块耕地,总面积为18亩7分七厘1毫;业户甘雨三有10块耕地,总面积为6亩5分8厘2毫。末尾均加盖《永登县李佛镇镇公所图证》篆体刻字的红色方形大印。
图4 地积单上盖有永登县李佛镇镇公所红色方形大印
民国时期,甘肃省政府为了“核实土地数量,厘定田赋科则”,以解决财政拮据问题并加强税收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土地陈报工作。1939年,甘肃省政府成立地政科负责土地测量、登记及陈报工作,1941年设立省土地陈报办事处专门推进土地陈报。各县市也相应成立地政科、土地测量队等机构负责具体实施。其陈报流程为:1)业户申报:土地所有人需向当地政府提交土地信息,填写《土地管业执照》申请表,包含土地坐落、面积、四至等详细信息 ;2)乡镇审核:由乡镇机关对业户申报材料进行核实,确保信息无误后提交至县级机关; 3)县级审批:县地政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最终审核,确认无误后颁发《土地管业执照》。
田赋征收以《土地管业执照》登记的耕地面积作为基础计税单位。田赋税收在事务操作上全靠保公所(相当于村级)这一基层行政机构执行。在业户申报的基础上,由钱粮干事编制成本保地积单,这是一种高度浓缩后的鱼鳞册,每个业户的田块数量、单块面积、共地几亩几分,信息清晰一目了然。地积单经镇镇公所核实盖章后,返回新屯川保公所,以便日后对单征收田赋(粮食或者白银),这就是地积单为何保存在保公所里的原因。
备注:商码符号为:0、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对应汉字为: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作者简介:甘孝贤,男,甘肃省永登县人,笔名庐山闲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