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家人参加阅兵!孙女带来当年的通信原件,侄孙爱人是中国人
文/编辑:嵌入式大杂烩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当白求恩的孙女带着泛黄的战地日记,跨越重洋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时,她带来的不仅是历史物证,更是一份跨越血脉的深情。
图片来自于网络
更令人动容的是,白求恩的侄孙早已娶了中国妻子,那份国际主义精神,已融入血脉,这场阅兵,不仅是国家的盛典,更是中加百年友谊最动人的见证。
一本泛黄日记的重量从加拿大渥太华远道而来的莱斯利·白求恩,是人群中特殊的一位,她带来的行李中,有两件物品格外珍贵,它们是历史本身的分量。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件是她祖父诺尔曼·白求恩的战地日记本,纸页泛黄,字迹写于1938年的晋察冀边区,另一件,则是白求恩与妻子弗朗西丝的通信原件。
这些信件,像一扇尘封的窗,推开便能窥见那位国际主义战士内心最柔软也最坚毅的角落,信里透露,白求恩来华前其实并未从肺结核中完全康复,但他无法忍受自己待在安逸的书房里,对中国军民缺医少药的困境坐视不理。
图片来自于网络
信中的记录让人心头一紧,他曾有过一次连续工作36个小时的经历,为伤员们争分夺秒地做手术。
当他终于停下时,双手因极度的疲劳而不停颤抖,全凭一股惊人的毅力在支撑,信纸上,甚至还画着一张简易手术台的草图,旁边附着一句至今读来仍让人热泪盈眶的话:“这里的灯光很暗,但战士们的眼神很亮”。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些物件不是冰冷的文物,它们在无声地叙述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这份记忆的物证,并不仅仅存在于莱斯利的手提箱里。
她此行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去河北唐县,看看祖父的纪念馆,在那里,白求恩当年住过的窑洞、用过的被子,都被精心保存着,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当历史有了心跳如果说物品是记忆的静态载体,那么血脉的延续,则让历史有了心跳和体温,在观礼的人群中,一个历史性的握手悄然发生,被称为“世纪同框”。
图片来自于网络
白求恩、斯诺、约翰·拉贝,三位国际友人的后人,在这里相遇并紧紧握手,斯诺的后人感慨万千,他为今日中国的成就感到骄傲,并强调我们应当以史为鉴。
这不仅仅是一次会面,更是国际主义精神跨越代际的传承和共鸣,而另一场相遇,则更具戏剧性和情感冲击力。
图片来自于网络
莱斯利在现场,竟然遇到了一位92岁高龄的老兵王爷爷,这位老人,曾是白求恩当年救治过的一名伤员。
老人回忆起那个夜晚,白求恩医生连夜为他做了腿部手术,还鼓励他康复后继续上阵杀敌,当他看到恩人的后代就站在眼前时,激动得双手颤抖,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是两段因白求恩而起的生命轨迹,在数十年后的奇妙交汇,是“救死扶伤”精神最生动有力的回响。
图片来自于网络
白求恩的侄孙沃伦·白求恩,也来到了现场,他的感受更为特殊,因为他的爱人就是一位中国人,对他而言,来到中国早已不是访问,而更像是返乡。
历史的纽带,已经内化为最亲密的家庭关系,从援助者的后代,变成了这片土地的家人,当然这样的故事并非孤例。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还有那位被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被白求恩誉为“战地天使”的护士何明清,那位作为唯一西方记者,全程报道西安事变并断言“中国抗战的希望在西北”的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他们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国际友谊的动人群像。
我们都在这儿看着呢阅兵的意义,不仅在于回望历史,更在于当下每一个“在场者”的凝视,他们的目光和感受,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对历史的回应。
图片来自于网络
企业家雷军,为了能准时观礼,凌晨三点就出发了,他穿着朴素,在人群中并不显眼,但他的感言却掷地有声:“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国家的托举,珍惜和平,祝福祖国。”
香港的霍震霆先生已经79岁高龄,他特地带着儿子霍启刚等家人一同前来,他说,全家能参与这样的盛事实属光荣,亲眼见证国家的发展,内心无比荣幸。
图片来自于网络
体育界的面孔同样引人注目,姚明因为身高的缘故,在观众席中异常醒目,甚至在霍启刚的镜头里一晃而过,游泳运动员汪顺在接受采访时,认真地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
这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无论是商界巨擘还是文体明星,他们的在场,本身就是一种致敬,一种承诺。
结语从白求恩泛黄的日记,到雷军凌晨三点的出发,从国际友人后裔跨越世纪的握手,到本土体育健儿脸上洋溢的自豪。
图片来自于网络
九三阅兵,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将所有这些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情感与记忆聚合在了一起,它让物证开口说话,让血脉显现温度,让无数道目光交汇于同一点。
当仪式最后,八万只和平鸽从天安门广场腾空而起,它们承载着北京10个区鸽友们的美好祝愿,也象征着所有这些记忆、情感与见证,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朴素而伟大的愿望。
图片来自于网络
那便是:珍惜和平,祝福祖国,这是对过往英魂最好的告慰,也是对光明未来最庄严的承诺。
参考信息
来华观礼国际友人:铭记二战历史传承国际主义精神愈发重要
环球网2025-09-0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