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14:13

22年,女孩凭“清朝地址”找到祖籍:断了300多年的线,连接起来

真有意思,康熙年间的赖姓人士渡海去了台湾,几百年后,他的后人还记得祖宗的名字,记得那片叫福建漳州府平和县深田炉溪社的土地,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情感?一条横亘时空的线,牵着人的心,拉扯着忘不掉的家族回忆。赖家后人不曾回过故里,但这名字却像咒语一样流传,代代相传。直到1945抗战胜利,台湾短暂回归,可惜风雨又起,岛上世事变迁七十八年,没谁再踏过那一片泥土。

祖先临行前估计比如今的人多愁善感,对后代念念不忘,只怕故里成了空白的地名。于是家族规定,每代都要记住“平和县深田炉溪社”这个来自福建的名字。不是谁都能理解这种执念,好像明明是一串生硬的字,不经意间却埋进了血里。轮到21世纪,网络普及,传承到了赖赖这位女孩手里,北京工作五年,成了现代“远游者”。临近中秋节,明明是团圆的日子,却只能电话与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问安。

通话中,谈着谈着,说到了那个祖先的故事。赖赖第一次听父亲讲起那个陌生又奇怪的地名,漳州府平和县深田炉溪社,顿时一脸问号。她发个微博、朋友圈,网上一群网友突然冒了出来,大家帮她找资料,“漳州府”这名字没变,现代还是漳州市,可偏偏这个“深田”就像空气,怎么搜都找不到。福建的朋友们解释,闽越语和北京话发音不一样,深田可能是代际误传。后来有人提醒:有个心田村,很像哎!还有人查到深田堡,其实在别的县里,也有可能是她要找的地方?

费解!赖赖随之查起康熙年间的行政区划,发现跟现在真不是一回事。那时候乡社制,县领乡,乡辖社,最低一级还是县,所以难怪“深田”找不到,县志才记得大事。她请福建网友查平和县地方志,没撞上深田村,却在心田村的记载里瞥见“炉溪公社”,公社,清朝称呼,现在叫心田村。赖赖一下恍然大悟,没想到自己像盲人摸象,突然摸到大象鼻子,走得越来越近。

这曲折像极了祖先百年前渡海离乡,时空里两条曲线,一条远去,一条归来,它们竟要在此刻交接。这种巧合让人怀疑,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偶然?不确定是不是巧合,赖赖咨询了心田村的村长,没想到他也姓赖,村长极为热情,翻出赖家族谱,字字句句都在昭示着九十三人康熙年间迁往台湾。赖赖在族谱上看到祖先名字的瞬间激动不已,仿佛跨越时空与家族联结。她第一时间拨通父亲电话,电话里父亲也百感交集,没想到在历经百年风雨,血脉还能彼此牵连。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思乡为何这般强烈,尤其是中秋这种节日,归乡总是与团圆挂钩。赖赖父亲劝她回去,顺便看看心田村,那是祖宗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家族的根。村长得知消息以后心情澎湃,这种重逢,像佛经里说的“一花五叶”,数百年后又彼此吸引,简直是古今罕见的奇事。现代人或许不容易理解上一代人对土地的执念,毕竟新时代里迁徙频繁,离家再见面不稀奇。但农业社会里,男耕女织,守着一块土地千年不变,为何如此重视归属?这问题还真不好答。

杜甫诗就有一种难以相见的悲怆。现实社会里通讯发达,交通便利,这种“无望之别”其实变得稀松平常。正因如此,赖赖回乡才足够动人,是真正的天时、地利、人和交汇。她让全世界再一次见识到华夏文化血浓于水的本质。她的行动唤起了许多老人回忆,被迫离乡、异地打拼的经历,远不只是个人事件。赖赖的归乡代表着千万台湾子孙的思乡,也是安慰了留守村里的老人,他们绵绵不断的盼归,都寄托在这一刻中。

那天场面令人震撼。心田村村头挤满赖氏族人,红色条幅挂在门楼上,脸上全是笑,连小孩都叫她“姑姑”,让人口眼湿润。闽南语里的“姑姑”,比普通话多点亲情——她一句“嗯”,背后是几代人的诉求。村长直言不讳,村里亲人遍地,想家随时回来。这话不假吗?菜肴应有尽有,甚至比台湾家里的更地道。说话间,赖赖脑海里浮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也想表达家族重逢的激动,只是太过复杂,反而不知道怎么开口。

台湾与大陆之间,尽管仍有隔阂,血脉相连却割舍不掉。赖赖的寻根,是中华文化流动中的一个结点。记者采访,她一句“断了一百年的线再接上了!”寥寥数语,引发无数感触,这种连接不太像现实,更像小说。家族百年断线,后代竟穿越时空回到原点,谁会信?有人觉得太戏剧化,但赖赖自己并无过多浪漫,更多的是平静的自我体会。

她摸了村里的旧民居,墙壁粗糙得很,想着祖先的手一样摸过。同样在槐树下她闭眼想象祖先孩提时的样子,那时候逃荒离乡,如今后代归来。古树等来的不是当年的小孩子,却等到了后人的面容。她抱着大树,突然感觉自己把古今都连接上了。这个念头怪怪的,不过让她特别满足。事后,赖赖的故事被多家媒体报道,引发海外华侨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历。异国他乡身在别处,却一直保有中国心,这是多现实的事情。

这种中国心,能化解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纠结。赖赖的寻根能成为热点,是因为中国人期盼民族团结。历史上,《七子之歌》曾以台湾唱主角,说台湾是中国血脉的一部分。同样的,赖赖用行动戳破台湾某些人自造的隔阂,直接表明岛上居民根源一清二楚。同根同源,不是什么空口白话。可反过来说,历史上徐福东渡去了日本,于是日本成了异族,台湾不一样,归属始终清晰。赖赖的故事有争议,难免有人质疑她是不是代表着所有台湾人的意志。

但不得不说,这次寻祖成了事实铁证。“断了百年还能连起来,分裂数十年难道不能吗?”这话貌似有点挑事,可又是实话。以《三国演义》的观念去看,分久必合。中国历史基因里就有团圆与合一的倾向。赖赖归乡不是单纯好奇,她背后是要证明台湾和大陆的亲缘关系。这种证据摆在眼前,谁还会嘴硬说台湾不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故事进行到这里,赖赖的行动成了现实中的“铁证”,打破了台当局反复宣扬的伪论。这种现实案例,比任何口头争论都有说服力。那份家族族谱,平和县志,把赖家的迁徙写得明明白白——从清朝到现代没有丝毫断裂。中国千年历史之所以能延续不断,和“重视记录”这个民族特性有关,从仓颉造字到司马迁撰史,无一不在为后人传递线索。赖赖的成功,离不开这些记录,否则早已湮没在历史荒野。

当然,有人觉得赖赖只是幸运——毕竟如果没有县志、族谱,她怎么证明自己是祖先后代?但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本身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历史的重视,从庙堂到民间,谁都在留痕迹,哪怕不完美也行。赖赖的成长过程中,既有台湾社会给予的历史视野,也有家族传统带来的执念。她没有因为偏见拒绝与大陆接触,也没有因台湾某些人言论而彻底否定故乡。

她自己犹豫过,五年大陆的工作与身边环境,让她一点点靠近家族根源。说不上完全赞同历史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也不一定忠于所有传统。毕竟,台湾就像一个离家太久的小孩,父母在等,总会有人回家。归根到底,无论她回乡与否,故乡就在那里,不会抹去。可能有一天,台湾也会像她一样,小跑着回到那个最初的地方,被妈妈抱起来。至于现实是不是会如此发展,这种悬念还留在时间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女孩凭“清朝地址”找到祖籍:断了300多年的线,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