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贝壳就是货币,一串能买个奴隶,为何人类不去赶海多捡一点?
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原大地上,最值钱的硬通货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而是海边随处可见的小东西:贝壳。商周贵族们腰间叮当作响的一串串贝壳,相当于现代人皮包里的一捆捆钞票。汉字里凡是和钱有关的字大多带着“贝”字旁:财、货、购、贩、账、贷……
还有“宝贝”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汉代。
当时贝壳的购买力惊人。商朝女将军妇好曾经豪掷700朋贝币,一口气买下九十亩良田。西周的一场交易记录显示,一块玉璋能换80朋贝币再加十块田地。
最便宜的其实是人,成王时期一个奴隶只值二十朋贝币,算下来身上带一串贝壳就能买个奴隶了(资料来源《中国收藏》杂志)。
一朋是多少枚贝呢?说法不一。王国维则认为五贝一系,两系一朋。而郭沫若则认为一朋是十贝。
现代人难免想入非非:要是穿越回商朝,撒腿跑向海边捡贝壳,岂不是分分钟实现财务自由?可惜历史从不配合幻想。
中原王朝的核心区域在陕西河南一带,离最近的海岸也有四百公里以上。这距离在今天不过是高铁一小时的车程,在三千年前却是生死之旅。
荆棘密布的荒野中游荡着犀牛大象、豺狼虎豹!湿热沼泽里潜伏着疟疾瘴气。更危险的是东部沿海盘踞着被中原人称为“凶残蛮夷”的部落,他们手里的石斧可不认什么淘金客。
就算九死一生扑进大海的怀抱,多数人也会傻眼:沙滩上随手可拾的寻常贝壳根本不配当钱币。
商朝官方认证的货币是阿文绶贝、虎斑贝、环纹货贝等特定品种。这些珍稀贝类大多生活在福建以南的温暖海域!
中原人走到河南安阳(商朝都城)就已经喘不过气,更别说穿越一千三百公里去厦门赶海了。
即便幸运儿真捡到几枚珍稀海贝,也成不了暴发户。天然贝壳需要经过打磨、钻孔、雕刻等复杂工序才能成为流通货币。
这些工艺掌握在少数工匠手中,寻常人根本无从下手。贝壳不仅是钱,更是贵族彰显身份的奢侈品,平民突然揣着一把贝币出门,简直像揣着定时炸弹。
河南安阳出土的戍嗣子鼎记载:某年九月丙午日,商王赏赐戍嗣子二十朋贝币,受赏者激动得立刻铸鼎留念。
可见二十朋贝币就足以让贵族感恩戴德,若有个衣衫褴褛的穷人摸出同样多的贝币,八成会被当作盗贼捆起来喂野兽。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人神通广大弄到大量珍稀贝壳并安全运回中原,结果可能更惨。
货币的价值源于稀缺性,当贝壳像潮水般涌入市场时,只会引发灾难性贬值:80朋贝币昨天还能换十亩良田,明天可能连只鸡都买不到。
更别提统治者必然出手整顿“扰乱金融秩序”的罪魁祸首。
贝壳货币终究输给了历史进程。随着贸易扩大,真贝产量跟不上市需求,人们开始用石头、兽骨、青铜仿制贝壳。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铜贝,标志着中国金属铸币的开端。
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梁充釿”铜钱五十枚就能兑换一寽(约1250克)黄金,比贝壳轻便又保值。曾经辉煌的贝币,渐渐沦为贵族墓中的陪葬品。
不过贝壳的货币生命异常顽强。明朝郑和下西洋时,还见到马尔代夫的贝壳被贩卖到泰国、孟加拉当钱用。
中国云南部分地区直到十六世纪仍流通贝币。甚至同一时期的北美印第安人,还在用贝壳交易。
这种原始货币的余晖,持续照耀人类经济史近数千年。如今收藏市场上,一枚天然的石贝、骨贝也就百来元,品相绝佳的铜贝标价数百到上千元。一些稀有的金银贝才可能达到上万的价格。
历史总在提醒我们:当整个社会认定某物珍贵时,沙粒也能变成黄金。而当共识消散时,黄金也不过是沉重的石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