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关到底在哪(下): 是在河北鹿泉土门,还是在山西平定旧关?
井陉关,位列上古九塞,雄踞太行天险,其地理坐标历来为史家所重。上一篇文章我们在梳理传世文献时发现,有关井陉关之方位,历代学者多主山西平定旧关之说。
然细考典籍,其确址自古存歧,尤其唐宋以后,文献记载多有分殊:一曰河北鹿泉(古获鹿)西南土门,一曰山西平定东北旧关(亦称固关)。两说并峙,聚讼千年,成为历史地理研究中一桩引人注目的谜题。
四井陉关被称作“土门关”,即以河北鹿泉土门为井陉关,这种说法大概始于唐朝。
唐代杜佑《通典·州郡典》常山郡鹿泉(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条载:“井陉口在此,今谓之土门。”直接将鹿泉县的土门指为井陉口。
土门关
继之而起的《元和郡县图志》也在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条载:“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
于是,“土门”二字从此便与井陉关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舆地考》延续此说,于获鹿县条之言“有井陉关”,认为井陉关在鹿泉县境内。
清代《嘉庆重修一统志》更明确表述:“井陉关在井陉县东北井陉山上,与获鹿县接界,亦曰土门关,即《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也。”
固关长城
清代杨守敬疏《水经注》亦引《新唐书》观点,认定桃水所经之井陉关即为土门关,“关在井陉县东北井陉山上,与获鹿县接界”,即今鹿泉土门。
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地理志》,也对井陉关的地望作了详细记载,不过要注意的是,书中对井陉关地望记录出现了“两说并称”的特殊现象。
《新唐书·地理志》镇州获鹿县条载:“本鹿泉,天宝十五载更名。有故井陉关,一名土门关。”又太原府广阳县(今山西平定县)条载:“本石艾,天宝元年更名,东有井陉故关。”
明代方以智《通雅》书影
明清两朝,史家仍循此说,认为井陉关既在平定东又在鹿泉土门。比如:
《明史·地理志》在正定府获鹿县条提到“又有土门关在其西,亦曰井陉关”,是以鹿泉土门关为井陉关。然而在平定州条却说“又东有故关,即井陉关也”,又以平定旧关为井陉关。
其实,旧关土门两说并称的现象,早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就有记载,该书在广阳县(今平定)条以平定旧关为井陉关的同时,又在获鹿县条载:“井陉口,今名土门口,县西南十里,即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四面高,中央下,似井,故名之。”
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书影
清代地理大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载:“井陉关,在真定府获鹿县西十里,山西平定州东九十里。”将鹿泉土门和平定旧关皆谓井陉关,亦是井陉口,并以此概称井陉。
那么,及至今世,人们对井陉关的地望又是如何认为的呢?
五“扼塞井陉西南矗,总领隘口三十六”,井陉盆地的出口不止一个,还有北口、南口、东南口等许多。
千百年来,王朝更迭、地方势力消长,加之山川地貌的沧桑变迁,井陉关关口也一直在不断变化,人们对井陉关的认识也不一致,以致众说纷纭。
明]代郭子章《郡县释名》书影
时至今日,关于井陉关的地望,旧关(固关)说、土门关说,甚至“两说并称”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释“井陉关”曰:“又名土门关,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
河北省获鹿县地名办公室1984年编撰的《获鹿县地名资料汇编》也说:“井陉关,又称井陉口。有二关,一是井陉故关(固关),今称旧关(在平定县境),一是获鹿土门关。”
清代康基田《晋乘搜略》书影
这种认知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具体关口位置的指认上。清代《光绪畿辅通志》等方志中,甚至出现了井陉存在东、西两个井陉口的记载。加之明代固关军事防御体系建立后,新的命名又导致后世混淆,比如民国《河北通志稿》对于固关和故关地望混淆不清。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一地两名”或“两关同称”的现象呢?
《新唐书·地理志》等文献有关“两说并称”的记载,本身就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后世引此皆不足信。
清代沈涛《常山贞石志》书影
比如,杨守敬疏《水经注》时引用了《新唐书》的观点,认为井陉关在井陉县东北,但是他却忽略了《新唐书》广阳县条中关于井陉关在平定东北的记载。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严耕望先生就认为《新唐书》一关二地之说是错误的,他在《唐代交通图考》中明确指出,《新唐书》获鹿县“故井陉关”的记载“疑为广阳东井陉故关之重出误书”,正是这一误载,“使得后代志书相承以为关在获鹿之土门,皆误也”。
土门关
严耕望先生认为,唐代文献,特别是《新唐书》的记载错误,给后世研究造成了极大困扰。后世史志不加详考,陈陈相因,加之对井陉实际险要地形与关隘体系演变缺乏深入了解,最终导致了井陉关位置认知的长期混乱,或指鹿泉土门,或指平定旧关(固关),或两关并称,莫衷一是。
那么,当今学界对井陉关地望的普遍认知又是如何呢?
六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文献对井陉县的建置沿革、县治迁移记载较为统一,无明显分歧,但涉及到井陉关、井陉口等具体地理位置释义注解时却叙述不一,甚至自相矛盾,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不过,随着“井陉县”这一行政建制逐渐强化并广为人知,使得后人在主观上往往会认为,既然名为“井陉关”,那它就应该在井陉县境内。
河北井陉天长古镇城门
但事实上,井陉关最早所指的是今天的平定旧关,这一观点有着坚实的文献与地理支撑:
其一,最早明确记载“井陉关”的文献,似为《魏书·地形志》,其石艾条载“有井陉关、苇泽关、董卓城、宏女泉及祠”。
这里的石艾,是平定县的古称;苇泽关,就是今天的娘子关;宏女泉,后来被称作妒女泉。此条记录清晰地将井陉关定位在石艾县境内,与苇泽关、董卓城、妒女泉及祠等地标毗邻。
娘子关
其二,《新唐书》在广阳县(亦为今平定县)条下记载:“东有井陉故关,东北有磐石故关、苇泽故关。”北宋编纂者特意为“井陉关”冠以“故”字,有力表明在当时认知中,此关已非当朝新设,其旧址即在平定旧关。
另外,平定海拔有720米,旧关海拔658米,土门村海拔只有144米。从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来说,旧关恰好扼守太行山由高向低(山西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险要下坡处,形成天然的军事屏障。明嘉靖年间,为进一步加强防御,又将故关西迁十里构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这一迁移,本身也印证了旧关区域在井陉道防御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固关长城
综上所述,井陉是因盆地地形而得名的一条横穿太行山脉、长达百余里的天然陉道,井陉口主要有三处:东部在河北鹿泉土门村,唐代称土门关;西部在山西平定娘子关,古有苇泽关;西南在平定旧关村,古有井陉关,明朝时还在旧关偏南10里处修建了固关防御工事,即今天的固关。
因此,依据现有文献、地理形势及军事逻辑的综合研判,井陉关的地望当在今山西平定东北部的旧关(固关),而非河北鹿泉土门关,这一点已成为当前历史地理学界较为普遍的共识。
固关
当然,亦有个别学者坚持认为井陉关应在土门关,这种看似矛盾的认知碰撞,恰是学术研究的魅力所在:于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中保持审慎求索的态度,在截然不同观点的碰撞中逼近历史真相。
井陉关地望之所以千年纷纭,正因其牵涉山河形胜、兵防更迭、驿路迁改,层累的历史信息交错如麻。恰是这份缠绕,不断提醒我们:那些穿越千年的地理坐标,既非某个学派的专属领地,亦非某本典籍的既定答案,而是需要当代研究者以敬畏之心,在文献考据与实地勘测间搭建认知的桥梁。
历史常被层层迷雾所遮蔽,面对千年谜题,与其用一句简单的“就是”下结论,不如承认学术问题的多元性。唯有潜心于考据与思辨,步步接近历史的真实,或许才可能在追寻的光影深处领悟:历史地理研究的真谛,不在于为千年谜题划上句号,而在于永葆解谜过程的理性光芒与人文温度。(张文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