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08:48

保定釜山合符:中华文明发源地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涿鹿之战擒杀蚩尤后,于釜山召集诸侯“合符”,被尊为天子,开启了华夏文明的统一序章。这场跨越五千年的盟会,不仅确立了黄帝的部落联盟首领地位,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河北保定徐水釜山,正是这一文明坐标的重要承载地。


一、釜山合符:铸文化认同,启统一序章

在文字尚未诞生的上古时代,“符”是部落身份的信物、结盟的凭证——一分为二的竹木、玉骨,契合时便代表盟约生效、身份核验。神农氏衰落后,诸侯混战,黄帝收服炎帝、击败蚩尤后,并未以武力强推本族图腾,而是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智慧:他收回各部落旧符,取鹿角的威严、蛇身的灵动、鱼鳞的润泽、鹰爪的刚劲,熔铸出全新的“龙”图腾。

这一创举,让原本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群体,转向了以“龙”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认同。从此,“龙的传人”不再是单一族群的称谓,而是无数部落因文化共识凝聚的象征。同时,黄帝通过合符确立管理秩序、祭天祀地凝聚信仰,将松散的部落联盟,推向了“统一治理”的文明新阶段,为后世“大一统”思想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二、徐水釜山:择合符胜地,承上古文明

关于“釜山”的位置,历来有山西高平、张家口涿鹿、保定徐水三说,而徐水釜山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痕迹,更契合上古盟会的需求。

从生存基础看,徐水釜山紧邻瀑河、漕河,上古时期黄河也曾流经此地,冲积出连片沃土。周边南庄头、文村等遗址出土的石斧、石铲,以及碳化粟粒、稻壳,印证了《史记》中黄帝“蓺五种(五谷)、抚万民”的记载,说明这里具备充足的农耕资源,能支撑多部落盟会的物资需求。

从交通与安全考量,徐水釜山“山形如釜”,在平原上极易识别,是上古人类天然的“导航地标”;地处太行山东麓过渡带,东连华北平原、北通桑干河古道、南邻黄河农耕区,各部落无需翻山越岭即可抵达。且山顶开阔、四周缓坡,既能提前观测敌情,又便于紧急撤退,让心存戒备的部落首领获得“看得见的安全”。

从文化遗迹佐证,徐水釜山山顶有轩辕黄帝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等遗迹,2008年考古还发现刻有“黄帝时诸侯合符即……”的残碑,以及唐代瓷片、先商绳纹陶片。清嘉庆《安肃县志》、光绪《保定府志》等古籍更明确记载:“釜山在安肃县(徐水旧称),黄帝朝诸侯合符于此”,进一步夯实了其历史地位。


三、保定徐水:证文明源头,传千年文脉

除了釜山合符的核心地位,徐水周边的文化遗存与传说,更印证了其文明源头的身份。釜山附近有北合庄(传为炎黄握手言和之地)、解村(传为处置蚩尤之地)、牟山(传为蚩尤葬地),村名与传说代代相传,形成完整的文化脉络。

这里还留存着与黄帝时代紧密相关的文化印记:易县蚕姑坨传为黄帝正妃嫘祖养蚕之地,涞水“高洛音乐文化”、釜山“古乐会”,相传源自黄帝乐官伶伦所创古乐,至今仍服务于祭祀与民俗活动,成为活态的文明遗产。正如河北省文物研究员贾金标所言,仰韶文化遗物的出土与合符遗址的印证,让“徐水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有了坚实的考古与历史支撑。


四、和合精神:承先贤智慧,照未来之路

五千年前,黄帝在釜山以包容取代征服,以共识凝聚力量;五千年后,这份“和合”智慧仍在延续——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到郑和下西洋传递和平贸易理念;从“天下为公”的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本质上都是釜山精神的传承:不搞封闭排他,不搞零和博弈,坚信不同文明能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共识。

如今再登徐水釜山,望瀑河蜿蜒入平原,仿佛仍能看见各部落使者携不同图腾而来,为“天下安”的共同愿望聚首。这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从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文化包容;中华文明的绵延,从不是靠封闭保守,而是靠开放互鉴。

釜山合符的遗址早已融入大地,但它所孕育的“多元一体”基因,却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指引着我们在尊重差异、包容互鉴的道路上,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定釜山合符:中华文明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