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富到17代的家族:上海置千余套房产,子孙大多上哈佛
提起中国古代豪门,多数人想到的都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戏码。秦朝吕不韦权倾朝野,家族却落得满门抄斩;清朝胡雪岩红顶商人,最后家财散尽含恨而终。“富不过三代”像道绕不开的魔咒,困住了一代又一代大家族。可在苏州,有个家族偏要逆天改命——从明朝摆摊卖草药开始,17代人传了600多年,财富没断过,声望没垮过,连出的人才都一代比一代耀眼。这个家族,究竟是何方神圣?又到底凭什么打破了千年魔咒呢?
此一家族,便是被誉为“中国最持久望族”的贝氏家族。
时间回溯至明朝中后期,贝家从浙江兰溪搬到苏州时,还只是个普通人家。那时候苏州是全国商贸中心,街头巷尾满是做生意的人,贝家先祖没挑别的,就扛着药箱走街串巷卖草药。没搞过缺斤短两的猫腻,也没想着靠投机赚快钱,就靠三样:肯吃苦,天不亮就出摊;讲良心,行医问药先想着救人,慢慢攒下好口碑;会处人,跟街坊、同行处得像朋友,生意越做越稳。
传到第六代贝潜古、第七代贝慕庭时,贝家的药材行已经在江浙一带打响名号,成了响当当的药材世家。坊间都传“贝家有财神护着”,其实是他们肯帮人——建了义庄,族里谁家难了能领救济,谁考上功名还能拿奖励。靠着“大家一起好”的法子,贝家没像别的家族那样内讧,反而拧成一股绳,这才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真正让贝家从“江南望族”变成“全国闻名”的,是第十代的贝润生。16岁那年,贝润生一个人揣着几块大洋去了上海。那时候的上海是十里洋场,到处都是机会,也到处都是坑。他进了一家染料行当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扫地、擦桌子、给师傅端茶倒水,晚上还得借着油灯的光学染料知识。有次师傅让他去码头接一批染料,遇上暴雨,他怕染料受潮,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裹在染料桶上,自己淋得浑身湿透,回去还发了高烧。师傅被他的踏实打动,慢慢把真本事教给了他。
后来,贝润生发现染料行业要变天——西洋染料开始涌入中国,传统染料卖不动了。他果断跟师傅建议,改做西洋染料生意。师傅一开始不同意,怕风险太大,贝润生拍着胸脯保证:“赔了算我的,赚了咱们平分。”就这么,他顶着压力拿下了西洋染料的代理权,没几年就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了上海有名的“颜料大王”。
可贝润生没满足于只做染料生意。那时候上海正在快速发展,到处都在盖房子,他看准了房地产的机会,说“生意有赚有赔,房子却能一直传下去”。他把做染料赚的钱几乎全用来买房子,从石库门里弄堂到临街商铺,短短几十年,手里攥着上千栋房子,人送外号“上海千房大王”。更关键的是,他在苏州买下了狮子林——这座有几百年历史的园林,成了贝家的祖宅,也成了后来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童年乐园。
贝聿铭是贝家第十五代,小时候在狮子林长大。园子里的曲径回廊、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在他心里种下了建筑的种子。有次他跟小伙伴在假山里捉迷藏,发现假山的石头拼得特别巧妙,既能挡太阳,又能通风,下雨还不会积水。他跑去问家里的老人,才知道这是古代工匠的智慧。从那时候起,他就想“以后要盖出比狮子林更棒的房子”。
后来贝聿铭去美国留学,学的就是建筑。一开始有人看不起他,说“中国人只会盖传统房子,搞不了现代建筑”。他没反驳,只是默默努力,毕业后设计的第一个项目就惊艳了业界。再后来,他成了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让古老的宫殿有了现代的灵魂;香港中银大厦,用钢铁和玻璃撑起了中国人的骄傲。
晚年他回到苏州,亲手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把白墙黛瓦的江南韵味和现代建筑的简洁完美融合。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他说“我心里一直记着狮子林,记着我的根在中国”。
贝家不只有建筑大师,金融界也有他们的身影。贝润生的哥哥贝理泰,本来想入朝为官,没如愿后转投商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商业储蓄银行。以前银行是精英的专利,贝理泰却把它拉到普通人身边,让老百姓也能存钱、贷款。后来贝家子孙里,不少人在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当要职,他们不只是商人,更是中国民族金融的开拓者,让贝家从“地方富商”变成了能参与国家经济的家族。
有人问,贝家为啥能传17代?答案藏在他们的家风里。贝润生留下祖训:“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他们从不把钱当私产,修义庄、做慈善,让家族和族人一起受益;更看重教育,第17代子孙里,15人都考上了哈佛大学,没出过一个纨绔子弟;连择偶都谨慎,大多娶大家闺秀,保证家族的文化素养不滑坡。
现在贝家后人大多住在海外,做金融的、搞建筑的、当学者的都有,但每年都会回中国,去狮子林走走,去苏州博物馆看看。贝聿铭的孙女说,祖父常跟他们讲“第一要热爱祖国,第二要以孝为首”,她自己也没沉溺于家族的财富,反而以简朴和才学为荣。
其实贝家的600年,早把“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破了。他们证明,金钱留不住,但德行能传,学识能传;普通人或许没有狮子林,没有千栋房子,但只要像贝家那样,把家风立起来,把教育抓起来,把善举做起来,也能给后代留下比钱更珍贵的遗产。毕竟,真正的家族传承,从来不是传金子,而是传能让子孙走得远、站得正的东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