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前终于恍然大悟,蜀国真正的老大不是刘备,其实另有其人
三顾茅庐之前,刘关张三人就是一个小团体。刘备是大哥,关羽排第二,张飞排第三。用今天的话说,三人是最原始的股东,谁也撼动不了彼此的位置。无论走到哪儿,只要说起蜀汉人心向背,先得提起这三把手。
所以关羽一直都把自己当二把手自居,底气不足却也无怨言。
可就在诸葛亮来了以后,事情就不太一样了。诸葛亮一进来,马上给刘备献上了《隆中对》,从此军机大权多数时间都离不开他。
可怪就怪在,诸葛亮把绝招留给刘备,关羽张飞就只能看贴纸。博望坡之战前,诸葛亮第一次指挥军队,关张两人根本不服,直到刘备上前发话:“听孔明指挥。”才勉强执行。对关羽来说,这种场面就像告诉他:二把手的位置,可以随时被拿走。
有人会问,关张听不懂军机,还要插手干嘛?可不光是听不听得懂的问题,而是在先来后到的心态落差。
诸葛亮没功劳,也没战功,可刘备却三顾茅庐,把他抬到高位。这让关羽和张飞觉得窝火。
华容道上,关羽放走曹操那回,很多人说他忠义,也有人说他把位置不当回事。可在他心里,这更像给刘备送来的提醒:大哥看重的,早就不只是结义兄弟。
其实,从赤壁一役后,蜀汉的老大就已经易主。当时刘备坐稳益州王位,诸葛亮权倾幕后,刘备做决定先问孔明,一直到刘备称汉中王,诸葛亮又献计让关羽出征樊城。
有人说,这妙招是让曹操畏缩,却没想到成了荆州灾难的开端。曹操真动手了,孙权背后也捅刀,这个时候,刘备想救都来不及。
为什么刘备不亲自领兵?因为军权早就不全在他手里,诸葛亮才是那根主心骨。
要是刘备真想支援,他只要和孔明打个招呼,就能调动西川义兵,但诸葛亮不愿让刘备分心,他更想把蜀汉的指挥权拱手掌握。
拂晓将至,关羽披甲登船,风声呼呼作响,他心里明白,孤身对抗曹孙两路大军,根本没戏。那一刻,他终于彻底明白:原来这个集团的真正老大,并非义兄刘备,而是那位帐中灯下的军师——诸葛亮。
关羽心中翻江倒海,恨不得当面质问刘备,可知死期已近,只能默默算计。
战事败北,关羽被围樊城外。那一夜,营帐外狼烟四起,他听见背叛的细语,也听见士兵哭喊。
他披着战袍,步入死牢前,像个错愕的局外人,终于理解:自己一直忠心耿耿,可那根主心骨早已不在刘备身上。临死前,他低声呢喃:“大哥啊,你把这江山交给谁了?”便化作一声长叹。
关羽一死,后续影响立即显现。张飞回营训斥营卒,不料被亲兵刺杀;刘封虽说和关羽不合,却也因诸葛亮担心他造反而被逼害;再看刘禅,幼主当时哭着喊着要为父报仇,可谁敢顶撞孔明?
赵云固然人称常胜将军,却甘心做个听命人。至此,蜀汉的军政大权,彻底落在了诸葛亮一人手中。
或许有人要说,诸葛亮忠心报国,才配当这金字招牌。可真要论资历、论兵权,结义三兄弟里的大哥和二哥才是老底子。
可眼下蜀汉运转的模式却如同一场舞台剧:刘备是前台,诸葛亮是幕后导演。刘备既要扮演皇帝,又得听命军师;关羽死后,他最惋惜的不是荆州,而是自己毕生忠义,被安排在一个永远只能仰视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刘备弥留之际,竟然不是吩咐夺回荆州,而是对赵云说:“子龙啊,守好阿斗,勿负我旧意。”他的话里没有提及荆州,也没说过关羽。
可见,在刘备心底,权力早已移位,他最担心的反倒是朝中政局能否延续。诸葛亮懂这个道理,他也一直做到言听计从。
直到后人评说三国,才慢慢意识:关羽朱颜未改、忠义千秋,可这座江山真正的舵手,却不是这位武圣,而是那个“卧龙”诸葛。
那么,关羽为什么直到兵败被杀前才恍然大悟呢?因为真正掌权的人,总是躲在帷幕后,说得少做得多。
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三国演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