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亲妹妹,活到2004年,临终前说了句溥仪一辈子都不敢说的话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2004年8月9日,一个严肃的告别仪式在北京举行,参与这场仪式的人们都沉默地哀悼逝者。
这位逝者是一个和蔼的老太太,生前是一个教师,有很多来悼念的人都是她的学生。
当人们望向大厅中央的照片,一个面容和蔼的老太太正眼神清亮的望着他们。
这个老太太叫做金志坚,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人民教师。
不过,老太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名字——爱新觉罗·韫欢,她的哥哥叫做溥仪。
一、大清朝的格格爱新觉罗·韫欢和哥哥溥仪不一样,她出生于大清国覆灭的第10年,是王府里的七格格。
爱新觉罗·载沣很喜欢这个小女儿,给她取名为韫欢,在满语里意为“温柔欢乐”。
尽管中国已经步入了民国时代,这位大清朝最后几年的实际掌控者仍然依恋着大权在握的感觉。
作为载沣的儿子,溥仪早已经被那些年锦衣玉食的生活养育的放不下权力。
因此,当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他狼狈的跑进了载沣的府上。
在韫欢的眼中,这个年长15岁的哥哥一直是沉默的,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疏离。
当韫欢的年岁到了该启蒙的时候,家中为她请来了前清举人专门教授《四书》,每日学习书法和工笔花鸟。
与此同时,还有专门的满语嬷嬷教授满语和宫廷礼仪。
这些学习是枯燥的,多年之后,韫欢回忆起那段时光,只记得书房的窗户被封的严严实实的,只能看见院子里的石榴树。
韫欢的父亲是既封建又开明的,在韫欢年岁再大些,他请来了专门的新派教师教授算术和地理。
后来,他又请来了英国人为韫欢教授基础英语。
韫欢知道父亲的矛盾,晚年回忆时说:“阿玛常‘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又让我们打算盘、看洋人的地图。”
二、一次又一次向新生活迈步不过,关在笼中的鸟雀一定会向往蔚蓝天空的自由,韫欢也是如此,她也向往王府外面的世界。
1937年的炮声震碎了北平城百姓的生活,也砸松了韫欢身上的枷锁,她化名“金韫欢”进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读书 。
国文、数学 、自然科学……一系列没有见过的课程吸引着年轻的韫欢,她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的吸收着新知识。
但是,她也承受着双重身份的撕裂。每日进入学校接触新事物的快乐让她沉迷,但归家之后必须换上旗装练习旧式礼仪。
一边是新式教育,一边是封建枷锁,年轻的韫欢就这样一边自由,一边被禁锢。
可是,越学习新知识、新思想,韫欢就越想砸碎身上的枷锁。
终于,在多年的思想挣扎之后,她瞒着家族,报名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家政班,系统的参与学习系统的家政知识。
这次的学习让韫欢看见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她意识到自己真正的想法——拥抱新世界。
在北平解放后,这个满清王府的格格居然在油灯下自学了《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发展简史》。
韫欢积极投身着新中国的建设,她主动加入街道扫盲班,教学员识字写字。
在工作之余,参加了1950年的教师资质考试,顺利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她还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金志坚。
三、临终遗言让人震惊韫欢的后半生一直坚持自己叫做金志坚,她认为这是她的新生。
早在油灯下学习《新民主主义论》的时候,金志坚就意识到封建统治对百姓的压迫和对自己的压迫。
多年的思考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族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怎样的苦难。
金志坚的觉醒是利落而又干脆的,她直接登报公开声明:“愿为人民服务,与封建家庭决裂。”
相较于妹妹的清醒,溥仪像是一个迷失的孩童,他被推上皇位,又被退位,前半生都在为虚妄的皇权在不同的人群里辗转。
1949年的那一面红旗才是他从梦中清醒的开始,多年的劳动改造让他第一次有了活着的感觉。
不过,多年动荡的生活也让溥仪的后半生过的沉默而低调。
相较于哥哥的拧巴,妹妹金志坚对于世界的认知是清晰的,她的临终遗言说道:“我的家族从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历史的罪人,但我有幸看到新时代的到来。”
直接的忏悔是让人慨叹的,金志坚的承认有着非凡的勇气,她比她的哥哥更加坚定。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志坚不是拒绝了贵族身份,而是她意识到她属于人民。
参考文献:1. 《金志坚回忆片段》
2. 《末代皇妹韫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