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9-29 00:37

韩信有多厉害?就活了35岁,却创造了34个成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韩信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是他帮助刘邦击败了“战神”项羽,刘邦这才建立了汉朝。但是在建立汉朝之后,刘邦担心韩信这位军事天才不甘心臣服于自己,因此他处处提防着韩信,而这也导致韩信被吕雉谋杀。
韩信一生仅有三十五年,却传奇般的留下了三十四个成语……

年少无为韩信在很小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长什么样子。
但是在韩信心里,父亲无时无刻都在陪伴着他,因为他父亲的遗物是一把剑,是一把从他一出生就看到的剑。
这把剑给韩信带来了磨难,但是这把剑也是韩信崛起的资本。

韩信从小就对父亲留下来的这把剑爱不释手,哪怕家里再穷,他也没想过用这把剑去换一些粮食吃。
而且,韩信虽然有一身的精湛剑术,但是他知道,剑是用来杀敌的,而不是用来好勇斗狠的。因此,韩信的剑很少出鞘,也很少对人使用。

虽说韩信的想法并没有错,但是想要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就必然会遭受来自外界的恶意。每当身材高大且背着一把剑的韩信出门时,就会有一些无所事事之人,来故意招惹韩信。
这些人已经放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整天以寻衅滋事为乐。

他们看着韩信好欺负,于是便围在韩信身边,说他是“不敢出剑的胆小鬼”。
韩信虽然不是胆小鬼,但是他也不想朝着这些人出剑,因此每次被这些人缠上后,韩信就只顾低头走路,不想与他们纠缠。
可是韩信的忍让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反而是让这些人更加猖狂。

这天韩信出门时,又遇到那群人。为首的一个屠户过来指着韩信的鼻子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他的意思是,你韩信要是个爷们,就刺我一剑;要不然,就从我裤裆下面钻过去。
韩信面对这样的挑衅,他还是忍了,他并没有拔剑杀掉对方,而是承受了“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韩信一生中创造的第一个成语,也是最出名的一个成语。
这个成语字面意义虽然不太好,但是由于它是从韩信身上被提取出来的,所以这个成语中也隐含着一种“善意”。
自从经历了“胯下之辱”,韩信也发生了改变,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这么老实下去了……

投身军营韩信背着剑离开了家乡,他加入了项梁率领的军队。项梁也曾让秦军吃亏,但是他在获得胜利后过于狂妄,结果反被秦军给消灭了。
项梁战死后,韩信带着一群溃兵投奔了项羽,项羽是当世英雄,韩信很尊敬他,但是项羽却并不怎么看重韩信。

不过韩信也并未因此而烦恼,毕竟他才刚来,还没有展示自己的才能。
在项羽的安排下,韩信成了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但即使是这样可有可无的工作,韩信依然认真去做了。
当时,军粮储存在粮仓里后,没准什么时候会用到,如果长时间不吃,粮食可能会发霉变质。

早些时候放进去的粮食发霉后,想要将它们弄出来很麻烦,每次都要处理很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韩信想了一般办法,那就是给粮仓装个“后门”。
这样以来,这些早期放入的发霉粮食,直接就能从后门里直接被推出去,不用越过新放进来的粮食。这就是“推陈出新”。

韩信替项羽解决了一个麻烦事之后,项羽依然看不上他。一开始的时候,韩信还宽慰自己,说项羽可能是没注意到这些小细节,之后还有机会。
但是韩信后来又多次给项羽提出军事方面的建议,项羽一律无视。
就算再怎么热心的人,遇到项羽这样的也会失去热情吧。

于是,韩信脱离了项羽,转而投奔了项羽最讨厌的刘邦。
刚到刘邦这里的时候,刘邦依然让他去做看管粮草的工作,令韩信十分伤心。
不过好在刘邦手下有夏侯婴和萧何这样的人,他们发现韩信的才华,并且向刘邦推荐了韩信。

萧何为了将韩信留在这边,甚至还在敏感时期独自出门,将韩信给追了回来,由此诞生一个成语“萧何月下追韩信”。
把韩信追回来之后,萧何又到刘邦面前推荐韩信,称赞韩信为“国士无双”。有了萧何的保证,刘邦才决定要重用韩信。

随后刘邦找韩信来谈话,两人不可避免的提到了项羽,而韩信对项羽的评价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之后韩信又跟刘邦讲述了自己的计划,并且自信地表示,只要按照计划执行,那么刘邦只需要写写檄文,就能平定三秦,这叫“传檄而定”。

崛起与陨落听完韩信的计划之后,刘邦也心潮澎湃,从此他便认可了这位韩大将军。
不久之后,第一步计划开始实施,也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利用这个战术,刘邦和韩信很快便收复了三秦之地,关中之地尽归刘邦。

看到韩信如此厉害,刘邦心里也很高兴,他也膨胀了起来,以为自己有了与项羽一战的实力。但是项羽这“战神”的名号也不也是吹出来的,即便他手下兵少将寡,依然能将刘邦打得落花流水。
刘邦在溃逃的路上想起了韩信,明白了只有韩信才能“独当一面”。

为了表现自己对韩信的重视,刘邦将自己新拉起来的队伍交给了他,希望他能做出一番大事。韩信果然不负众望,他带着众人“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夺取了燕赵之地。
为了保证自己的行军路线不被显露,韩信“问路斩樵”,尽显大将风采。

韩信的攻势令项羽感到恐惧,于是他急忙派人来找韩信议和,希望韩信能和自己联手。
但是韩信说自己与刘邦是“金石之交”,而且刘邦对他还有着“解衣推食”的恩情,自己是绝对不会背离他的。
在韩信的努力下,项羽在垓下遇上了“四面楚歌”,军心大乱。

项羽死后,韩信“功高盖主”,引来了刘邦的记恨。与此同时,有一个谋士来见韩信,他说自己愿意与韩信“肝胆相照”。
由于此时的韩信已经立下了“不赏之功”,而且还有着“略不世出”的才华,因此此人建议韩信韩信赶紧远离刘邦,省得被“鸟尽弓藏”。

但是韩信还是相信刘邦的,他不愿意做出“乡利倍义”之事。
在战争结束后,韩信回到了家乡,他这次回来,首先拿出一千两金子,感谢当年救济他的老太太,这便是“一饭千金”。
随后他去见了当初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并且承认当时的自己只是“一竿之微”。

做完这些之后,刘邦的报复也就来了。
由于韩信“勋冠三杰”,因此刘邦一直对他不放心,更何况韩信还当着刘邦的面,说出了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这种话,这就让刘邦更不放心了。
最终,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整天“居常鞅鞅”。
pic/4jvyn51nki0.jpg
最终,韩信被好兄弟萧何带进皇宫,遭遇了“钟室之祸”。
韩信的崛起和死亡都与萧何有关,因此也有了一句成语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被称为“兵仙神帅”,打起仗来能“侵吞山河”,但是由于他一直“伐功矜能”,导致他最后死于妇人之手……
pic/wltscx1jv2h.jpg
韩信死于吕雉之手,可以说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吕雉把韩信给杀了,可以说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而韩信的一生也因此被总结为“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韩信有多厉害?就活了35岁,却创造了34个成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